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炎,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该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体液和性接触传播,其临床表现可以因个体差异和病毒毒力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下是乙肝的一些常见临床表现:
1. 无症状感染者:许多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长期处于潜伏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种情况下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不自知。
2. 急性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能在数周内出现急性肝炎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恶心、呕吐、腹痛等。在急性期,肝功能检查可能显示肝酶升高,HBsAg阳性,HBcAb-IgM阳性。
3. 慢性乙型肝炎:部分患者在感染后可能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可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肝硬化。
4. 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可能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肝功能检查显示轻至中度肝功能异常,HBsAg持续阳性,HBV-DNA检测可较低水平。
5. 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可能表现为进行性乏力、腹胀、肝区疼痛以及黄疸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症状,肝功能检查显示肝酶显著升高,HBsAg阳性,HBV-DNA水平较高。
6. 慢性肝硬化: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长期进展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表现为进行性肝功能衰竭、腹水、黄疸、肝性脑病等。
尽管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对乙肝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定期接受乙肝病毒筛查、接种乙肝疫苗、避免血液暴露和性传播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乙肝感染的发生。患者如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相关检查,以便及早确定诊断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减少肝脏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希望通过更多的宣传教育和加强防控措施,最终实现乙肝的有效控制和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