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疾病,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该疾病主要影响动脉,而其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脉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步骤之一是动脉内皮损伤。内皮是血管内部的细胞层,与血液直接接触。当内皮受到损伤时,形成内皮细胞层的缺陷,使得血管壁更容易被胆固醇等脂质物质穿过。
2. 脂质沉积:在内皮损伤的地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会渗入病变区域,并在内膜下沉积,形成称为斑块(plaque)的沉积物。斑块主要由胆固醇、胆固醇酯和细胞碎片组成。
3. 炎症反应:斑块积聚的胆固醇和脂质物质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会被吸附到斑块,释放炎症介质,导致病变区域的炎症反应加重。
4. 平滑肌细胞增殖:在斑块形成过程中,平滑肌细胞会从血管壁的中层迁移到内膜,并增殖。这些细胞的增殖会导致斑块的增大,并最终形成纤维帽。纤维帽是由富含胶原纤维的细胞组织形成,覆盖在斑块上方。
5. 钙盐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斑块中的钙盐会沉积在斑块内,形成斑块的钙化。钙化使得斑块更加稳定但也更加刚硬,增加了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些病理特征相互作用并且逐渐恶化,最终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限制了其对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在全身各种动脉,常见的受累动脉包括冠状动脉、颈动脉、腿部动脉和脑动脉。当血管狭窄严重时,可引起心脏病、中风、外周动脉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征的研究和了解,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通过控制胆固醇水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接受适当的治疗,我们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