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为了更好地了解狼疮性肾炎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医学界将其进行了分类和分型。下面将介绍狼疮性肾炎的常见分类和分型。
1. WHO 分类法: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分类方法是较早使用的一种,它依据肾小球病变的类型将狼疮性肾炎分为以下六型:
I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为轻度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增生和狼疮样免疫球蛋白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
II型:单纯系膜区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ure mesangial 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系膜区细胞和基质增生。
III型:脾毛细血管圆形肾小球肾炎(Focal 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部分肾小球受累,表现为局灶性内皮增生和新月体形成。
IV型: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iffuse 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全肾小球受累,呈弥漫性内皮和系膜区增生,形成新月体和肾小球硬化。
V型: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lupus nephritis),主要特征是系膜区和基底膜增厚,形成免疫复合物。
VI型:透明变性性肾小球肾炎(Advanced sclerosing lupus nephritis),肾小球严重纤维化和硬化,形成尿细管囊样扩张。
2. ISN/RPS 分型法:
国际肾脏病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Renal Pathology Society,ISN/RPS)提供了一种更新的分类方法,它将狼疮性肾炎分为以下六类:
Class I: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与WHO分类中的I型相同。
Class II:系膜区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与WHO分类中的II型相同。
Class III:狼疮性肾小球肾炎(Focal lupus nephritis),相当于WHO分类中的III型。
Class IV-S:弥漫性单纯性肾小球肾炎(Diffuse segmental lupus nephritis)。肾小球局部硬化和新月体形成与IV型相似,但病变范围较小。
Class IV-G: 弥漫性全肾段性肾小球肾炎(Diffuse global lupus nephritis),与IV型相似,但病变范围更广泛。
Class V: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lupus nephritis),与WHO分类中的V型相同。
不同的分类方法针对病变的特点和范围有所不同,但都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狼疮性肾炎的严重程度、预后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特定的分型和分类方法将有助于调整治疗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肾损害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医生在评估病情时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肾脏活检结果,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