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人群中的慢性血管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血管壁的脂质沉积、炎症反应以及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导致血管狭窄和阻塞。这种疾病通常进展缓慢,但它会逐渐损害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供血,严重时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以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
1. 心绞痛: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会引起心绞痛。患者常感到胸闷、心前区疼痛,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和颈部放射。心绞痛通常发生在活动或精神紧张时,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2. 心肌梗死:当冠状动脉的血流完全阻塞时,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称为心肌梗死。其典型症状是剧烈的胸痛、恶心、呕吐、出冷汗和呼吸困难等。
3. 中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斑块形成和破裂可能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或完全阻塞,造成中风(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猝然发生的昏迷、偏瘫、言语不清、头晕、失语等症状。
4. 动脉闭塞: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病变在不同部位的动脉中累积,可引发动脉供血不足问题。当外周动脉(如下肢、肠系膜动脉等)发生完全或部分闭塞时,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肢体无力等症状。
5. 血管瘤和动脉瘤:血管粥样硬化可导致血管壁的薄弱处扩张形成血管瘤或动脉瘤。这些病变可能引发出血,造成严重的内出血和器官功能丧失。
6. 肾功能损害:肾动脉的粥样硬化会引起肾缺血、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少、夜尿增多、下肢水肿和高血压等症状。
总而言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可影响多个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提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举措。预防措施包括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保持适当体重以及均衡饮食。及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同时加强公众对动脉粥样硬化认知的宣传,有助于降低相关疾病发生率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