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为威尔逊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主要影响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体内铜的代谢紊乱,导致铜在多个组织器官中沉积,特别是肝脏、大脑和眼睛。
要确诊肝豆状核变性,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一系列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检查手段来协助确诊肝豆状核变性。
1. 血清铜和铜蓝蛋白检测:血液中的铜浓度增高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一个主要特征。通过血清铜和铜蓝蛋白检测,可以评估体内铜的水平。正常情况下,血清铜浓度较低,而铜蓝蛋白浓度较高。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血清铜浓度升高,而铜蓝蛋白浓度降低。
2. 尿铜检测:尿液中的铜排泄量也是评估肝豆状核变性的一个指标。正常情况下,大部分的铜通过胆汁排出,而仅有一小部分通过尿液排出。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尿液中的铜排泄量明显增加。
3. 腹部超声或CT检查: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大小和结构,查看是否存在肝脏损害或肝豆状核形成。这些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症状的疾病,如脂肪肝。
4. 非侵入性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的测定,可以评估肝脏功能是否正常。同时,通过检查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肝脏损害。
5. 视网膜检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常常有眼部症状,如Kayser-Fleischer环(角膜沉着环),这是由于眼部铜沉积所致。眼科医生可以通过检查眼底,特别是角膜边缘,来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需要注意的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确诊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多个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在疑似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中,家族史、神经精神症状、肝脏损害和眼部症状等特征更增加了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性。如果存在疑问,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寻找威尔逊病相关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