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将探讨ITP的病理特征,包括血小板破坏、免疫异常和骨髓改变。对于深入理解ITP的病理机制和提高其诊断与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理特征,血小板破坏,免疫异常,骨髓改变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以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由于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尽管ITP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免疫异常和骨髓改变等。本文将重点讨论ITP的病理特征,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本质。
血小板破坏:
ITP患者往往存在血小板的异常破坏与清除,这是该疾病最主要的病理特征之一。机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绑定到血小板表面的抗原上,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通过Fc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从而导致血小板破坏。此外,CD8+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也可能参与ITP的血小板破坏过程。
免疫异常:
ITP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多方面的异常。研究表明,ITP患者的T细胞和B细胞功能异常,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功能减弱,导致自身免疫失衡。此外,ITP患者中抗核抗体(ANA)和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提示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抗磷脂抗体和自身抗体的产生和作用可能是ITP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骨髓改变:
ITP患者的骨髓常表现为成熟的巨核细胞增多和血小板生成减少。巨核细胞数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的增长和分化障碍所致。骨髓中巨核细胞外周血的血小板释放减少,加上外周单核-巨噬细胞的过度清除作用,最终导致了血小板减少。此外,骨髓微环境的异常也可能对ITP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疾病,其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血小板破坏、免疫异常和骨髓改变。深入了解ITP的病理机制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目前对于ITP的治疗仍存在挑战,但随着对其病理特征的深入了解以及新的治疗策略的不断出现,相信ITP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Rodeghiero F, Stasi R, Gernsheimer T, et al.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definitions and outcome criteri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f adults and children: report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Blood, 2009; 113(11): 2386-2393.
2. Arnold DM, Nazy I, Clare R, et al. Misdiagnosis of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nd frequency of bleeding: lessons from the McMaster ITP Registry. Blood Adv, 2017; 1(26): 2414-2420.
3. Li J, Sullivan JA, Ni H. Pathophysiology of immune-mediated thrombocytopenia. Curr Opin Hematol, 2018; 25(5): 373-381.
4. Nagendran S, Marder VJ. Pathogenesis and pathology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m J Clin Pathol, 1991; 96(3 Suppl 1): S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