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为威尔森病(Wilson'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性疾病,以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积铜为特征。该疾病主要由ATP7B基因的突变引起,该基因负责调节铜的代谢和排泄,突变会导致铜在体内的异常积聚,损害多个器官的功能。
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积铜,此外,其他器官如肾脏、眼睛和血液系统也可能受到影响。肝脏是最常受累的器官,异常积聚的铜会在肝细胞中形成棘突样细胞(Councilman小体),进而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除了肝脏病变外,患者还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肌肉僵硬、震颤、意识障碍、智力减退等。眼部病变常表现为Kayser-Fleischer环,这是由铜在角膜边缘沉积所致的黄棕色环状色带。血液系统的受累主要表现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肝豆状核变性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开始发病,但也有成年人发病的情况。早期症状可能是不明原因的肝脏异常,如肝功能异常、黄疸、腹水等。随着疾病的进展,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逐渐出现。若未及时识别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等。血铜水平的升高、尿铜的异常排泄、肝脏活检和眼科检查(如角膜内环染色)都有助于确诊。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旨在降低体内铜的积聚,减轻器官的损害。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口服的铜结合剂(如青霉胺或三乙胺)。这些药物可以与体内异常积聚的铜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促进其排出。对于严重肝脏和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性代谢性疾病,主要以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积铜为特征。早期的识别和治疗对预防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非常重要。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必要时的肝移植,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对于有家族病史的患者,及早进行基因检测和咨询遗传学专家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