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组织的质量和密度减少,导致骨骼脆弱易碎。早期识别和诊断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因为早期干预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并降低骨折的风险。本文将讨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依据以及常用的检测方法。
一、临床症状与风险因素评估:
1. 骨折史:个体有无低能量骨折史,如脊椎、髋关节、前臂等部位。
2. 骨疼痛:无明显外伤,不适骨疼痛。
3. 身高减少:个体身高持续下降。
4. 姿势改变:驼背、弯腰等姿势改变。
5. 遗传因素:家族骨折史、骨质疏松症家族病史等。
二、骨密度测定:
1. 双能X射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是最常用的骨密度检测方法,通过低剂量X射线测量骨密度,并根据T分数评估骨质疏松程度。
2. 量子计算机体层摄影(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对骨骼局部进行三维分析,可以测量骨密度和骨质矿物质含量。
3. 超声速骨密度测定法(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通过测量声波在骨骼中的传播速度和吸收程度,间接评估骨质疏松。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清骨密度标志物:如骨钙素(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骨骼游离钙(ionized calcium)、骨骼无机磷(serum inorganic phosphate)等。
2. 甲状旁腺素与钙代谢相关指标:如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维生素D水平等。
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根据骨密度测定的T分数和骨折风险,将骨质疏松分为三个级别:
1. 正常:T分数大于-1。
2. 骨质疏松:T分数介于-1至-2.5之间。
3. 骨质疏松症:T分数小于-2.5。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对于预防骨折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临床症状和风险因素评估是诊断的第一步,骨密度测定作为关键的诊断依据,可以通过DXA、QCT和QUS等方法进行检测。此外,实验室检查可以提供辅助信息。综合临床和检测结果,医生将基于骨密度测定的T分数和骨折风险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减少骨质疏松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