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胃肠道淋巴瘤
胃肠道淋巴瘤是原发于胃肠道的淋巴瘤,包括胃淋巴瘤、小肠淋巴瘤、免疫缺陷相关淋巴瘤以及其他部位的淋巴瘤,比较少见,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多见。胃肠道淋巴瘤中以胃淋巴瘤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小肠和结肠淋巴瘤。
胃肠道间质瘤
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可表现为上腹不适、腹痛、呕血、黑便、腹部包块等与特征性的基因改变密切相关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胃癌患者护理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确切病因不十分明确。胃癌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出现上腹部不适,进食后饱胀恶心等非特异性的上消化道症状,易被忽视;进展期可有消瘦、体重下降。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等并发症。胃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最有效的诊断方式是胃镜检查。胃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治性手术的原则为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灶,按临床分期标准清除胃周围的淋巴结,重建消化道。化疗是胃癌重要的治疗方式,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均需化疗,常选用多种化疗药联合应用。对胃癌患者的护理要从治疗、饮食、心理、日常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细致入手,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更好坚持治疗。
微小胃癌
微小胃癌是指癌病灶最大直径在5.0mm以下的胃癌。此病是早期胃癌的始发阶段,少有淋巴结转移。男性占多数,4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递增,发病高峰在50~69岁。发生部位以胃中部、下部为主,上部少见。检出率占早期胃癌的4.3%~13.9%。“一点癌”(又称“点状癌”)亦属微小胃癌范畴,即虽胃黏膜活检诊断为癌,但手术切除标本经系列取材未找到癌组织,仅指显露于胃黏膜表面、比微小胃癌可能更小的癌灶。
晚期胃癌
没有明确定义,一般指IVA期和IVB期的胃癌可有上腹部疼痛、消瘦、贫血、食欲减退等,以及黄疸、骨痛等表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予以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辅以支持治疗
晚期肝癌
来源于肝细胞的晚期恶性肿瘤常出现右上腹疼痛、肝区肿块、黄疸、腹腔积液等发病与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黄曲霉毒素、代谢疾病、长期饮酒和吸烟及遗传等有关治疗以全身系统和介入治疗为主,部分患者可以尝试手术
外周T细胞淋巴瘤
一组起源于成熟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有不明原因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主要使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化疗方案,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多预后不良
套细胞淋巴瘤
一种少见的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以淋巴结套区侵犯为特征性表现可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还可侵犯骨髓或外周血、胃肠道及咽部韦氏环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突变、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以免疫化疗为主,还有靶向治疗、放疗等
T细胞淋巴瘤
概述T细胞淋巴瘤是起源于T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
髓系肉瘤
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又称粒细胞肉瘤、绿色瘤,是由髓系原始细胞或未成熟髓系细胞在髓外增生和浸润所形成的局限性肿瘤,常发生于髓外部位或骨组织。瘤块或可先于或与急、慢性髓系白血病或其他类型MPD(骨髓增殖性疾病)和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同时发生,也可以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缓解又复发的最初表现。由于髓系肉瘤发生时常累及全身各部位,在形态学上难以和其他小细胞肿瘤鉴别,因此病理诊断较困难。髓系肉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髓系肉瘤是什么病髓系肉瘤又称绿色瘤,由原始或未成熟粒细胞在髓外或骨骼内增生、浸润形成,切面呈绿色,可能提示患有白血病。髓系肉瘤一般为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原始细胞危象,是指白血病细胞在人体的眶骨、颅骨、胸骨等处浸润形成的局部块状隆起,切面为绿色,也称为绿色瘤。当患有髓系肉瘤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眼球突出、眼眶附近淡绿色肿块、视力受损等症状,并伴有贫血,发热,紫癜、肝脾肿大等急慢性白血病症状。当发现有髓系肉瘤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白血病,以免延误病情。
松果体瘤
松果体瘤系指松果体肿瘤引起的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分泌增多(松果体的分泌功能上与腺垂体有拮抗作用)又称性早熟综合征、早熟性巨生殖器巨体综合征。常见的肿瘤有:成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细胞瘤、成胶质细胞瘤、畸胎瘤、生殖细胞瘤、精原细胞瘤、星形细胞瘤等约占颅内肿瘤的1%,多见于男孩。松果体细胞主要有两种:松果体实质细胞和胶质细胞,松果体瘤中最常见的是生殖细胞瘤和畸胎瘤,松果体瘤中75%~80%是恶性的,其中包括生殖细胞瘤癌、成松果体细胞瘤和某些胶质瘤,其余为良性肿瘤,如松果体细胞瘤、畸胎瘤、皮样囊肿等。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其特征为外周血及骨髓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且病情进展迅速。
食管癌患者护理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常无特殊异常,后期出现相应症状,其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食管癌的人群分布与年龄、职业、性别、地域、种族、生活环境、饮食习惯、遗传易感性等有一定关系。对食管癌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对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
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是指起源于十二指肠肠壁的非上皮性的间叶组织肿瘤,包括间质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平滑肌瘤和囊肿等。该类疾病一般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但若病变发生糜烂破溃,可有疼痛、出血等症状,部分可能发生恶变。
十二指肠癌
原发于十二指肠各节段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可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黄疸、呕血及黑便等症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致癌物质、十二指肠息肉、胆汁及胰液分泌紊乱等相关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策略
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起源于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的残余组织,位于中枢系统的肿瘤成为生殖细胞瘤常表现为头痛、呕吐、眼球活动障碍、肢体活动不利、多尿等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生殖细胞瘤对放疗及化疗敏感,治疗以放疗联合化疗为主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是来源于胰岛D细胞的肿瘤。由于肿瘤释放大量的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引起脂肪痢、糖尿病、胃酸过少和胆石症等综合病症,又称为生长抑素瘤综合征。生长抑素是一种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最初于1968年首先从大鼠的下丘脑中被分离出来,并发现能抑制生长激素的释放,被命名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SRIF)。现在发现,在下丘脑、胰腺D细胞、胃、十二指肠和小肠中都存在生长抑素,并能广泛地抑制各种肽类物质的释放。因此,该激素不仅能抑制内分泌和外分泌,而且还抑制肠蠕动和胆囊收缩,故又称其为抑制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是最罕见的功能性内分泌肿瘤之一,迄今国外资料还不足50例,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病的发病年龄较大,自26~84岁,平均51岁。男、女患者几乎均等。
肾移植术后肿瘤
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是指受者在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肾移植受者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是肿瘤的高发人群。新型免疫抑制的应用虽能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但新发肿瘤的风险增加。移植后肿瘤包括移植后实体肿瘤和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
肾上腺皮质癌
发生于肾上腺皮质细胞的恶性内分泌肿瘤可出现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疲乏、疼痛、腹胀、低热等症状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是的主要治疗方式恶性程度较高,总体预后差
肾类癌
是一种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及腹部包块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倾向于先天性因素局限性肾类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转移性肾类癌常需行综合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