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肠系膜肿瘤
肠系膜肿瘤多为实性肿物,而恶性肿瘤约占实性肿物的60%,以恶性淋巴瘤最多见,其他的有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肉瘤等。恶性肿瘤除腹痛及腹部包块外,尚有消瘦、贫血及肠梗阻等症状。原发性肠系膜肿瘤是发生于肠系膜组织的少见病,多见于男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隐匿,早期常无特异性表现,临床误诊率高。
肠系膜囊肿和肿瘤
肠系膜囊肿和肿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囊肿可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如肠源囊肿、结肠系膜浆液性囊肿、皮样囊肿等。另外尚有寄生虫性囊肿、外伤性(出血性囊肿、炎性囊肿)等。肿瘤大多为实质性肿物,可以为良性或恶性,恶性肿瘤约占实质性肿物的60%。浆液性囊肿覆有间皮细胞,一般发生在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囊肿大小不一,自数厘米到20厘米不等,多为单发性单房囊肿。肠系膜囊肿常有完整的包膜,孤立的囊肿可作囊肿摘除术,如囊肿与肠管关系密切或与系膜血管粘连紧密,可连同部分小肠一起切除。恶性肿瘤就诊时往往已不在病程早期,根治切除率较低,其预后甚差。
侧脑室肿瘤
侧脑室肿瘤(lateral ventricular tumors)是指位于侧脑室内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75%~2.8%,占脑室系统肿瘤的44.7%。侧脑室肿瘤可起源于侧脑室壁、脉络膜丛以及异位组织,其具体发生的部位、病理性质和临床表现等各不相同。侧脑室分为5个部分,前角、颞角(下角)、枕角(后角)、体部和房部(三角区)。前角在额叶,体部在中央叶与顶叶,后角在枕叶,下角在颞叶。侧脑室肿瘤多发生于侧脑室的前部及三角区。一般侧脑室前部以胶质瘤为多见,后部多发生脑膜瘤,脉络膜乳头状瘤则多发生于三角区,并可向脑室的其他部位延伸,有时可通过室间孔而长入第三脑室。侧脑室周围脑组织、丘脑或室管膜下生长的胶质瘤也可长入脑室内。
残胃平滑肌肉瘤
残胃平滑肌肉瘤是指因胃的良性或恶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术若干年后,残胃内又发生的肿瘤。大多数学者认为,胃良性疾病术后5年,恶性疾病术后10年于残胃发生的癌肿统称为残胃癌。
残胃淋巴瘤
概述残胃淋巴瘤是指患者在因胃良性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术后5~10年以上发生的淋巴瘤。临床上较少见,可表现为腹胀、上腹不适、反酸、嗳气等,通过手术治疗结合放疗、化疗进行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残胃癌
在部分胃切除术后,剩余的胃部发生的癌症症状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黑便等常见危险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低蛋白饮食、胃切除手术方式等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瘢痕癌
瘢痕癌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皮肤瘢痕或瘢痕疙瘩发生癌变而形成的皮肤癌。瘢痕癌是在瘢痕或瘢痕疙瘩形成的基础上,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逐渐病变发展而成,多由于瘢痕奇痒而挠抓,摩擦致瘢痕破损和糜烂,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恶变而成。法国MarjoIin于1828年最早描述了恶性溃疡的特点,其后学者也就把瘢痕癌称为MarjoIin溃疡。瘢痕癌多见于烧伤瘢痕,男多于女,老多于少,好发于肢体。
贲门肿瘤
发生于食管与胃交界处的肿瘤肿瘤较小无明显症状,增大可出现胸骨后不适、吞咽困难、腹部不适、腹痛等根据疾病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健康及有胃癌家族史者为高危人群
病理性骨折
因骨骼本身疾病,在无外力或仅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骨折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血等,骨折错位严重的可有畸形、活动障碍等可由骨肿瘤、骨质疏松症、骨感染、骨的发育障碍等疾病引起同时处理骨折和原发疾病,采取药物、外固定、手术等治疗
膀胱肿瘤
发生在膀胱的肿瘤性疾病主要症状是血尿、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等尚不明确,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及长期接触联苯胺、β-萘胺等治疗以手术为主,恶性肿瘤常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
膀胱原位癌
是一种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主要表现为血尿及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尚不明确,但有多种高危因素,包括吸烟、染发、马兜铃酸中草药服用等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
膀胱移行细胞癌
膀胱移行细胞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占男性肿瘤的6%,死亡率为2.5%。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与环境、吸烟及遗传因素有关。膀胱移行细胞癌高发年龄为40岁以上。
膀胱小细胞癌
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膀胱非上皮细胞性肿瘤可出现无痛性血尿、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致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吸烟等有关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以根治性手术、化疗、免疫治疗、放疗联合治疗为主
膀胱腺癌
起源于膀胱黏膜(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肿瘤呈腺体样结构,组织学类型为腺癌。包括原发性膀胱腺癌和脐尿管腺癌。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0.9%~2%。癌细胞病理类型包括腺癌、肠型腺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肝样腺癌、透明细胞癌和混合型。绝大多数膀胱腺癌分化差,侵袭性强、预后较差。有些著作中将其他脏器转移至膀胱的腺癌也划归为膀胱腺癌,称为膀胱转移性腺癌。但依据2004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尿路上皮肿瘤病理分类,转移至膀胱的腺癌归为尿路上皮杂类肿瘤,属于膀胱继发肿瘤,多是临近器官癌症晚期直接侵及膀胱所致,如晚期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侵及膀胱。也可见于胃癌的种植性转移或乳腺癌等血行转移所致膀胱转移性腺癌。膀胱腺癌与膀胱表皮癌有什么区别膀胱腺癌与膀胱表皮癌在来源、病变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膀胱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膀胱肿瘤多为尿路上皮肿瘤,膀胱非尿路上皮肿瘤(NUBC)占膀胱肿瘤的5%~7%。据组织类型,NUBC可分为上皮起源肿瘤和非上皮起源肿瘤,上皮起源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非上皮起源肿瘤包括肉瘤、癌肉瘤、副神经节瘤、黑色素瘤和淋巴瘤。膀胱表皮癌通常指起源于膀胱上皮的肿瘤,主要指尿路上皮癌。而腺癌也是上皮起源肿瘤,但为腺细胞来源,临床罕见。有研究称脐尿管腺癌和脐尿管腺癌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0.6%和66.9%;而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有研究称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12%,82.14%,63.12%。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病情,定期复查,以免发生癌细胞转移等。
膀胱尿路上皮癌
是发生于膀胱尿路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可出现无痛性血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可能与吸烟、染发、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膀胱癌家族史等有关非肌层浸润性以手术及膀胱灌注治疗为主,肌层浸润性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膀胱鳞状细胞癌
起源于膀胱黏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显微镜下癌细胞为单一的鳞状细胞表型,简称膀胱鳞癌。是膀胱癌的一种亚型,世界范围内膀胱鳞状细胞癌在膀胱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其差异很大,在英国为1%,美国为3%~7%,我国内报道的发病率为0.58%~5.55%,但在有血吸虫病流行高发区域,如埃及可占到75%。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约为1.25~1.8:1。膀胱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发病年龄通常比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年龄小10岁~20岁,高发年龄在50岁~70岁。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相比,膀胱鳞状细胞癌恶性度高、浸润性多、生长迅速、转移早、预后差。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50%有临床检测不到的转移病灶,但由血吸虫所引发的膀胱鳞状细胞癌通常分化较好,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率较低。
膀胱混合细胞癌
是指原发于膀胱的两种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同时出现或并存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偶尔伴血尿致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以手术治疗为首选
鞍上生殖细胞瘤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是指原发于颅内、起源于胚胎生殖细胞的有特殊的病理性质、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的肿瘤,在颅内肿瘤中发病率较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绝大多数分布在松果体区和鞍上,对后者称鞍上生殖细胞瘤,多见于10岁左右的女孩。鞍上生殖细胞瘤与癌症有什么区别鞍上生殖细胞瘤是恶性肿瘤,属于癌症,常见于儿童,手术难度大,术后应常规放疗。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称之为癌症,鞍上生殖细胞瘤属于颅内生殖细胞肿瘤,以儿童多见,属于恶性肿瘤。临床典型症状为颅内压增高,性发育异常等。鞍上生殖细胞瘤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多,术后应常规放疗,防止肿瘤转移。若出现视力减退、生长迟缓、呕吐、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若怀疑鞍上生殖细胞瘤,需进行脑脊液检查和头领MRI、CT检查等。
癌症早期
泛指癌症的早期阶段,与晚期癌症相对不同癌种对“早期”定义略有差异,但早期大多无明显表现及时正规治疗大多预后较好早期癌症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部分癌种也可进行放化疗
ALK融合型肺癌
肺癌患者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阳性各种因素引起的ALK基因融合除可针对性应用ALK抑制剂治疗外,总体上与其他类型肺癌大致相同晚期肺癌预后相对较差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