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恶性皮肤肿瘤
恶性皮肤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有两种类型,即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均来源于角化细胞。常见的恶性皮肤肿瘤有Bowen病、Paget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等。
恶性腹膜间皮瘤
恶性腹膜间皮瘤是起源于腹膜间皮或间皮下层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恶性腹膜间皮瘤比较罕见,发病率约为1~2/百万人。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厌食、恶心、呕吐、便秘及体重下降等,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晚期可出现发热、恶病质、肠梗阻等。恶性腹膜间皮瘤的治疗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恶性腹膜间皮瘤的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为6~8个月。
额叶肿瘤
额叶肿瘤是颅内常见肿瘤,其发生率居幕上各部位肿瘤的首位,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1/5。常以胶质瘤为最多,约占颅内胶质瘤总数的1/4;其次是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总数的1/10;另外先天性肿瘤、转移瘤等,也常在此部位发生。 
EGFR突变型肺癌
肺癌患者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各种因素导致的EGFR突变除可针对性应用EGFR-TKIs治疗外,总体上与其他类型肺癌大致相同应用EGFR-TKIs后可提高生存期
骶尾部畸胎瘤
骶尾部不仅容易发生畸胎瘤,而且是恶性变多见的部位。全部患者恶性的发生率为10%~20%。新生儿畸胎瘤中90%为良性。骶尾部畸胎瘤多数属良性,瘤体有完整的包膜。
顶叶肿瘤
顶叶肿瘤发生率较额、颞叶者低,肿瘤多为胶质瘤;其次为脑膜瘤;再其次为转移瘤。好发于成年人。顶叶功能甚为复杂,它主要是分析、综合各种感觉信息,借以分辨和确定刺激性质和部位。因此,顶叶肿瘤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对侧半身的感觉障碍,多数患者均可出现肯定的症状和体征,尤其伴有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发作,则更有定位诊断价值。
第四脑室肿瘤
第四脑室接受由第三脑室通过中脑导水管流来的脑脊液,并通过中孔或侧孔流向蛛网膜下腔,再通过蛛网膜颗粒进入静脉系统。第四脑室底呈菱形,桥脑与延髓的神经核团多与此相毗邻,如延髓的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耳蜗和前庭神经核;桥脑的面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和三叉神经感觉核等。因此当第四脑室发生肿瘤时,首先产生脑脊液循环受阻,肿瘤向脑室周围扩延侵犯或使其周围组织受压时,即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主要为颅神经受损症状。第四脑室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人。
第三脑室肿瘤
第三脑室肿瘤指原发于第三脑室内或由第三脑室外突入第三脑室内生长的肿瘤两部分。原发于第三脑室内的肿瘤有胶质瘤、生殖细胞肿瘤、胆脂瘤和胶样囊肿等,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0.5%~3%,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多见于成年人。无性别差异。第三脑室肿瘤位于脑深部,周围有许多重要结构,肿瘤切除困难,术后易出现合并症。
导管内乳头状瘤
概述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可发生在大、中、小各级导管。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卵巢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分泌过多有关。多以乳头溢液就诊,多数是在内衣上发现血迹或黄褐色污迹。无疼痛及其他不适。
胆囊平滑肌肉瘤
胆囊平滑肌肉瘤是胆结石诱发的一种肿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女性与男性之比为5∶1~6∶1。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病人有乏力、厌食、腹胀、恶心、呕吐和体重下降。
胆囊类癌
胆囊类癌是一种相当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占所有类癌的1%。女性多于男性,约为2∶1。大部分患者有急性或慢性胆囊炎的病史。
胆管肿瘤
发生于肝内外胆管的肿瘤,可分为良性胆管肿瘤、恶性胆管肿瘤常见症状有皮肤黏膜黄染、腹痛、消瘦、胆囊肿大等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和结石、囊肿、吸虫感染等有关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放射疗法等
胆管癌
一般指发生在肝外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重,上腹部胀痛不适,食欲下降和消瘦等病因不清,与胆道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相关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还可以进行放疗或化疗
大网膜肿瘤
大网膜肿瘤的良性瘤包括脂肪瘤、平滑肌瘤、血管瘤和神经纤维瘤等。恶性瘤有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纤维肉瘤和黏液瘤等。可分为原发性网膜瘤和继发性网膜瘤两类。大部分病人有腹部隐痛、腹胀等临床表现。
大脑胶质瘤病
大脑胶质瘤病(GC),又名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脑弥漫性胶质瘤等,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本病特征为:病变浸润性或多发性生长,涉及2个及以上脑叶。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将其归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的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为3级。GC的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一般为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偏瘫和癫痫发作,影像学上显示脑实质内多个脑叶受累的病变,应考虑本病。目前该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基本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椎管肿瘤
椎管肿瘤是脊髓和马尾神经受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椎管以及脊髓相邻接的组织结构所发生的肿瘤。原发椎管肿瘤每年每10万人口发病2.5人。两性发病率相近,脊膜瘤女性多见,室管膜瘤男性常多见。胸段脊髓发生率较高,但按各段长度比例计算,发生率大致相同。
椎管内转移性肿瘤
椎管内转移性肿瘤(intraspinal metastatic tumors)是指各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椎管内者,绝大多数发生在椎管内硬脊膜外,少数转移至脊髓内。在临床表现方面,椎管内转移瘤压迫脊髓较为常见。一般认为,椎管内转移较颅内转移多2~3倍。
椎管内神经鞘瘤
椎管内神经鞘瘤又叫椎管内雪旺细胞瘤,约占硬膜内椎管肿瘤的25%左右,在整个椎管的各个节段均可发生,大多为单发,发病高峰在40~60岁之间,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椎管内神经鞘瘤起源于背侧脊神经根,呈向心性生长时亦可产生软膜下浸润,这种情形在菱形神经纤维瘤病例中更为常见。臂丛或腰丛神经鞘瘤可以沿着多个神经根向硬脊膜内生长。相反,椎旁的雪旺细胞瘤向椎管内扩展时通常位于硬脊膜外。约2.5%硬脊膜内神经鞘瘤为恶性,这其中至少有一半发生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患者中。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非头颈肿瘤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主要侵犯腹部和盆腔腹膜的肿瘤,是上皮样小圆细胞巢及周围硬化性纤维结缔组织组成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的症状为腹部膨胀、包块。治疗多做肿瘤大部分切除,术后辅以化疗和放疗。
成骨细胞瘤
成骨细胞瘤是一种特殊类型肿瘤,在组织学上无恶性表现,但有侵袭性,甚至出现肺转移或恶变,故将其归入原发性有恶性倾向的肿瘤之列。曾用名有良性成骨细胞瘤、巨大骨样骨瘤等。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根性放射痛,夜间疼痛及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手术治疗方法主要为局部刮除术和植骨填塞空腔。术后复发率不超过1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