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听神经鞘瘤
听神经鞘瘤起源于听神经鞘,是一典型的神经鞘瘤,此瘤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本瘤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30~50岁,最年幼者为8岁,最高年龄可在70岁以上。发生于小儿的单发性听神经鞘瘤非常罕见。肿瘤多数发生于听神经的前庭段。肿瘤大多数是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本瘤属良性病变,即使多次复发亦不发生恶变和转移。如能切除,常能获得永久治愈。但由于肿瘤与重要的脑干毗邻,手术切除时对神经外科医师或耳科医师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于术中显微镜的应用及神经放射学的进展,如CT及MRI可作到早期或肿瘤定性的诊断,使肿瘤得以安全切除。
听神经瘤
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或耳蜗支的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眩晕、步态不稳首选手术治疗,也可行放射治疗手术后预后较好
体表带状纤维瘤
体表带状纤维瘤是一种发生于骨骼肌、腱膜、筋膜,富于胶原成分的纤维组织肿瘤。组织形态属良性,常夹有增生的横纹肌纤维,是非真性肿瘤,无明显包膜,具有侵袭性、且具极易复发性和局部破坏性的特点,无淋巴和血液转移现象,应完整切除。
髓内肿瘤
髓内肿瘤(intramedullary tumor)又称脊髓髓内肿瘤(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ISCT),是指起源于脊髓内组织的肿瘤,可分为原发性髓内肿瘤(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和转移性髓内肿瘤(原发灶在男性以肺癌多见,女性以乳腺癌多见)。脊髓髓内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15%~25%,发病高峰年龄为31~40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颈、胸段脊髓。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和血管母细胞瘤占髓内肿瘤的90%以上,其他还可见海绵状血管瘤、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少枝胶质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转移瘤、肉瘤、神经节细胞瘤和黑色素瘤等。
髓母细胞瘤
一种起源于小脑的恶性神经肿瘤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行走不稳、视力下降等病因尚不明显不明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放疗、化疗
输尿管肿瘤
是发生于输尿管壁各种组织的肿瘤可出现肉眼血尿、腰部疼痛、腹部肿块等症状病因不明,但有多种高危因素,包括吸烟、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等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开始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输尿管癌
源于输尿管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可侵犯邻近器官和周围淋巴结可出现无痛性、间歇性血尿、腰部疼痛、肾积水等症状病因尚未清楚,可能与吸烟、滥用镇痛药、长期接触芳香胺、食用马兜铃酸等相关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
室管膜肿瘤
室管膜瘤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脑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总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2%~9%,占神经上皮肿瘤的10%~18.2%,男多于女,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儿童组的发病率较高,占儿童颅内肿瘤的6.1%~12.7%,占全部神经上皮肿瘤的8%~20.9%。约75%位于幕下,幕上仅占25%。一项对儿童室管膜瘤的研究表明,恶性室管膜瘤更多的位于幕上,而低级别的室管膜瘤更多的发生在后颅窝。
食管肿瘤
位于食管的肿瘤,包括食管良性肿瘤和食管癌以吞咽困难、反流、胸骨后不适或疼痛为主要表现尚不明确,可能与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疾病、遗传等因素相关食管癌采取手术、放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食管良性肿瘤以手术为主
食管鳞状细胞癌
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引起的食管恶性肿瘤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中晚期可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的典型症状尚未完全明确,与特定的饮食习惯、遗传、饮酒、吸烟等多因素相关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与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策略
食管类癌
食管类癌是起源于消化道嗜铬细胞的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87%,属APUD系统肿瘤。食管类癌多见男性,发病年龄26~77岁,平均54岁。主要症状为吞咽时胸骨后不适或噎痛感,严重吞咽梗阻少见。
食管间质瘤
食管间质瘤(esophageal stromal tumors,EISTs)是原发于食管内除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之外的另一类间叶源性肿瘤,其起源目前仍未统一意见。有研究表明,食管间质瘤具有胃肠道间质瘤(GIST)某些相似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多为良性,生物学行为较发生于胃肠道的间质瘤好;瘤体积小,由于早期出现吞咽困难而及时就诊;平滑肌化生率高;缺乏神经分化,S-100均阴性表达,组织学上不存在丝团样纤维;食管间质瘤CD34阳性率高。
十二指肠腺癌
十二指肠腺癌指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癌。多为单发,可由腺瘤恶变而来。组织学上可见腺瘤-腺癌转化及腺癌中的残存腺瘤组织。十二指肠腺癌多发生于降部乳头周围,约占60%,其次为壶腹下段,球部最少见。本病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可有上腹部疼痛、厌食、恶心、呕吐、贫血及黄疸等临床表现。
十二指肠乳头癌
十二指肠乳头部由胆管和胰管合流的共同管道、包绕其周围的胆道口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黏膜的乳头状隆起组成,主要功能为调节胆汁和胰液的排泄。十二指肠主乳头部位,以及十二指肠壁内被胆道口括约肌包绕的胆管、胰管及其合流共通管所发生的癌称为十二指肠乳头癌,较少见,占消化道肿瘤的0.2%。本病常于50~60岁发病,男性多见。
十二指肠类癌
十二指肠类癌起源于肠道的Kultschitzsky细胞(肠嗜铬细胞),能产生多种胺类激素,属神经内分泌肿瘤范畴,占消化道肿瘤的0.4%~1.8%。肿瘤一般较小,单发或多发。十二指肠类癌为微黄色硬结状肿瘤,位于黏膜下,肿瘤直径一般不超过2厘米。十二指肠类癌一般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较少转移。类癌可经淋巴或血行转移,亦可穿透浆膜直接浸润至周围组织内。
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瘤
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瘤(growth hormonere-leasing facter tumor)又称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因子瘤,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有分泌功能的肿瘤之一,临床罕见。
肾盂肿瘤
指发生在肾盂或肾盏上皮组织的尿路上皮肿瘤表现为血尿、腰痛、肿块、膀胱刺激症、消瘦、贫血等与巴尔干肾病、分子遗传因素、反复感染和长期结石刺激有关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可辅助放、化疗等
肾盂癌和输尿管癌
肾盂癌和输尿管癌是指发生在肾盂、肾盏、输尿管被覆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尿路系统从上到下包括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输尿管与膀胱交界处以上被称为上尿路,膀胱和尿道称为下尿路。因此,发生在肾盂、输尿管的肿瘤也就被称为上尿路肿瘤。在上尿路肿瘤中以肾盂或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最为常见,约占所有上尿路上皮肿瘤的95%。因此,肾盂或输尿管尿路上皮癌几乎成为上尿路上皮肿瘤的代名词,通常所说的上尿路上皮肿瘤往往就是指肾盂或输尿管尿路上皮癌。肾盂和输尿管分属2个器官,但这2个器官所发生的在病因学、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相似,可以分别发生,也可以同时或相继相伴。由于上尿路与下尿路器官的基本解剖结构、周围环境极其相似。因此,这些上尿路癌的生物学特点与膀胱癌也大致相同,但也具有本身的一些特点。与膀胱癌的发病率高相比,上尿路上皮癌相对少见。对上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上往往难于采用局部治疗方法,通常是采用切除一侧的肾脏、输尿管全长以及输尿管开口周围的部分膀胱。但患者的预后却不如膀胱癌。
肾盂癌
指发生在肾盂或肾盏上皮组织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表现为血尿、疼痛、肿块、食欲不振等与长期接触外界致癌因素、受到感染或长期结石刺激有关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可辅助放、化疗
肾透明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是来源于近曲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早期大多数无症状,进展期少数患者可有血尿、腰痛和腹部包块等表现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吸烟、肥胖等相关早期首选手术治疗,晚期可选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疗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