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先天性肠闭锁与狭窄
先天性肠闭锁与狭窄是指胚胎期肠管发育在再管化过程中部分肠道终止发育造成肠腔完全或部分阻塞。完全阻塞为闭锁,部分阻塞则为狭窄,可发生于肠道任何部位,但以回肠最多见,十二指肠次之,结肠罕见。是新生儿常见的肠梗阻原因之一。
先天性肠闭锁
先天性肠闭锁在消化道畸形中不少见,为新生儿时期肠梗阻常见原因之一,占24%~32%。1500~2000例新生儿中可发生一例,男多于女,多见于早产儿。闭锁可发生于肠管的任何部位,以回肠最多,约占50%,十二指肠次之,约占25%,空肠较少,结肠罕见。
先天性并指多指畸形
概述先天性并指多指畸形是儿童常见的手部先天性畸形,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往往并发短指、足趾畸形等其他肢体异常。
下肢瘢痕挛缩
下肢瘢痕挛缩是各种病因导致下肢瘢痕形成、挛缩而形成的畸形。下肢的主要功能为持重和行走,发生挛缩后,因肢体长度的缩短,和关节活动的受限,影响站立和步行。下肢瘢痕畸形的治疗,首先应考虑到松解挛缩,恢复其伸直与站立的功能,其次为髋、膝、踝等关节的活动与其他畸形的修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是静脉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多发生于各种制动状态,如各种手术后、重病卧床、骨折固定、长时间静坐等,而外科手术和创伤是并发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诱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为深静脉瓣膜功能破坏后下肢静脉高压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病以下肢肿胀、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及下肢慢性溃疡为主要表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并发症,有时需行静脉瓣膜修复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什么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深静脉瓣膜功能破坏后,静脉逆流症状加重,下肢静脉高压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并发症,主要是因为瓣膜功能不全,导致反流及持续性静脉阻塞所致。患者出现患肢明显胀痛,伴有间歇性跛行,下肢沉重感,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淤血,皮肤营养性改变,如小腿足靴区色素沉着,皮炎,湿疹,溃疡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诊断,主要是通过彩超及静脉造影,可判断血栓的大小,范围。治疗建议避免久坐久站,手术方式为旁路流转术等。具体治疗方式,需在医师指导下合理进行。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腔,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发热、静脉曲张和股青肿等病因与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凝血功能异常等有关根据病情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下肢淋巴水肿
由于淋巴液回流障碍引起局部水肿,称为淋巴水肿。由于某些原因可导致淋巴液在皮下组织积聚,继而引起纤维增生,脂肪硬化,后期出现肢体肿胀,皮肤增厚、粗糙,坚如象皮,故又称“象皮肿”。可发生于外生殖器和四肢,而以下肢最多见。
下肢静脉炎
概述下肢静脉炎指下肢体表可视静脉发生的急性无菌性血栓性炎症。好发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以及其细小的属支。临床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是临床的常见疾病。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在下肢静脉系统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腔,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发热、静脉曲张和股青肿等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凝血功能异常等与疾病发生有关根据病情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护理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使静脉内血液流倒流,远端静脉血液淤滞,继而病变静脉壁扩张、变性、出现不规则膨出和扭曲。多发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强体力劳动,或久坐少动的人员。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下肢浅表静脉扩张、伸长、迂曲成团状的疾病可表现为下肢沉重、酸胀、乏力,病肢浅静脉凸起,严重者呈团块状多与静脉瓣膜缺陷、静脉壁软弱、静脉压力增高等因素有关可进行一般治疗、加压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概述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是指由于下肢静脉高压和瓣膜结构不良引起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可延及浅静脉和深静脉2个系统,引起患肢整体静脉病变,可出现患肢沉重、酸胀、乏力;小腿浅静脉隆起、扩张、卷曲成团;色素沉着、干燥、湿疹甚至顽固性小腿溃疡等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表现为下肢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皮温降低、肢端麻木、疼痛,甚至发生溃疡或坏死发病与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良好,早期积极治疗可控制疾病发展
下肢动脉硬化
概述下肢动脉硬化一般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导致肢体慢性缺血。
下肢动脉闭塞
概述下肢动脉闭塞一般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导致肢体慢性缺血。
下腰椎不稳症
腰椎不稳是指腰部椎间关节在正常负荷下,不能维持其生理解剖关系的能力,所谓正常生理负荷即该负荷不至引起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也不引起疼痛及脊髓畸形的发展。下腰椎不稳所致的腰痛是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腰椎退变是普遍的,但只有当退变发展到出现异常位移时才出现不稳,而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时才称为不稳症。临床观察表明:至少30%的腰痛患者的症状与腰椎不稳有直接关系,其病因大多为退变所致。
下丘脑错构瘤
下丘脑错构瘤(HH)又称灰结节错构瘤、下丘脑神经元错构瘤,是临床极为罕见的先天性脑组织发育异常性病变。实际上,下丘脑错构瘤是发生于下丘脑下部或灰结节区的异位神经组织,而并非真性肿瘤。人群发病率约为1/5~10万,女性稍多于男性。主要于婴幼儿及儿童期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2个月。主要有性早熟、痴笑性癫痫、部分病例可伴有其他类型癫痫或行为异常等表现。
下丘脑-垂体病变
下丘脑-垂体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和神经-内分泌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系统与机体的水电解质代谢平衡、摄食、生殖、免疫、行为、心理和衰老等生命活动关系密切,其调控相当复杂。当发生下丘脑-垂体病变(lesions of hypothalamus pituitary),常可出现多样性的临床表现,如水电解质紊乱、摄食异常、体温调节障碍、生殖功能下降、生长发育异常等,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下丘脑-垂体系统疾病为临床诊疗的疑点及难点之一。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概述下腔静脉血栓形成(IVCT)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内血液异常凝结的一种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目前公认的具有显著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病之一。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临床症状重,并可能进行性恶化;而慢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多以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症状为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