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小肠疝
小肠疝是小肠通过体内薄弱、缺损或孔隙处向体表突出的疾病出现可复性肿块、局部肿胀、肿块牵涉痛、频繁呕吐等症状与腹壁强度降低、腹腔压力增高等因素密切相关婴幼儿保守治疗,成年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小肠憩室疝
小肠憩室是发生在小肠肠壁向外膨出形成的袋状突出,当其通过腹壁薄弱处向体表突出,并发生嵌顿时就形成了小肠憩室疝。小肠憩室疝又称Littre疝,是嵌顿性疝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嵌顿的是小肠憩室(通常是Mechel憩室)。治疗原则是先回纳小肠憩室,然后切除有憩室的肠袢,最后行疝修补术。
小肠憩室
小肠憩室是指由于肠腔内压力的影响或胚胎时期发育不良使小肠壁薄弱处向外膨出形成的盲囊,多为先天性,最常见的小肠憩室是梅克尔憩室,常发生在距回盲瓣1厘米的范围内,其次是十二指肠憩室,空回肠憩室的发病率最低,其中获得性憩室罕见。小肠憩室的危害是什么小肠憩室的危害主要是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可能会合并出血,感染,梗阻,穿孔,憩室蒂扭转等。这时就很严重了,需要及时治疗,具体说明如下:小肠憩室是指由于肠腔内压力的影响或胚胎时期发育不良,使小肠壁薄弱处向外膨出形成的盲囊,多为先天性。最常见的小肠憩室是梅克尔憩室,常发生在距回盲瓣1米的范围内,其次是十二指肠憩室,空回肠憩室的发病率最低,其中获得性憩室罕见。可出现轻微腹痛,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梗阻,出血和穿孔,当憩室伴有结石或肿瘤时可有局部压迫症状。无症状的小肠憩室无须处理,一般治疗主要是休息,饮食,腹部按摩,体位引流等;如果憩室炎及出现并发症者要使用抑酸,解痉药物治疗及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等治疗。当内科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可考虑行手术治疗。如合并出血,穿孔,憩室蒂扭转的患者,可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小肠憩室患者可前往医院就医,遵医嘱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小肠重复畸形
小肠重复畸形是指在小肠的近系膜侧出现的一种圆形或管状结构的空腔器官,与其毗邻的小肠有相同的组织结构,其血液供应亦非常密切。小肠重复畸形可发生于小肠任何部位,但以回肠最为多见。
小肠脂肪瘤
小肠脂肪瘤是源自小肠黏膜下或浆膜下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国内患者好发部位依次为回肠50%~60%,空肠23.8%,十二指肠13.2%,肿瘤呈息肉样、结节状或浸润性生长。一般预后良好。
小肠血管瘤
小肠血管瘤少见,约占小肠良性肿瘤的10%~15%。国内报道2881例小肠良性肿瘤中血管瘤390例(13.5%),次于腺瘤及平滑肌瘤居第三位;国外报道2977例中血管瘤262例(8.8%),较脂肪瘤少而居第四位,国内外统计结果一致。小肠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生后即可出现,女性较男性多见。小肠血管瘤的90%发生于空回肠,其中以空肠最多,约为48.2%,其次为回肠(41.6%),十二指肠血管瘤仅8%~10%。
小肠血管畸形
概述小肠血管畸形是引起急、慢性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之一,常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为隐匿性出血或慢性出血,常因反复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而就诊。因常规检查及剖腹探查难以发现病灶部位,以致得不到治愈,或者给予错误的手术治疗。
小肠腺瘤
小肠腺瘤是发生于小肠黏膜上皮或肠腺体上皮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十二指肠和回肠,体积小、带蒂,呈息肉样生长,故又称肠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多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仿。根据组织学结构小肠腺瘤有3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小肠纤维瘤
小肠纤维瘤是由小肠黏膜纤维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较少见,River报道1399例小肠肿瘤中有163例,占11.6%。国内一组1265例小肠良性肿瘤中有5例,仅占0.39%。小肠纤维瘤由纤维细胞及其他组织成分构成,可分为腺纤维瘤、肌纤维瘤及黏液纤维瘤等。大多单发,切面呈灰白色,可见编织状条纹,质地韧。
小肠系膜损伤
小肠及其系膜在腹腔内所占体积大、分布广、又缺乏坚强的保护,易受损伤,约占腹部脏器伤的1/4,战时居腹内脏器伤之首位。
小肠损伤
小肠在腹腔内占据的位置最大、分布面广、相对表浅、缺少骨骼的保护容易受到损伤。在开放性损伤中小肠损伤率占25%~30%,闭合性损伤中占15%~20%。患者可表现为剧烈的腹痛,伴有恶心、呕吐。查体可见患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微弱、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可有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
小肠破裂
各种外力的作用所致的小肠穿孔称为小肠破裂。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胀、腹膜炎,可伴有休克。小肠位于大部分腹前壁之下,相对表浅,损伤机会多,且常同时有多处破损。由于小肠壁厚,血运丰富,故无论是穿孔修补或肠段切除吻合术,其成功率均较高,发生肠瘘的机会少。
小肠平滑肌瘤
概述小肠平滑肌瘤是源自小肠固有肌层,少数来自黏膜肌层的肠壁间肿瘤。是最常见的小肠良性肿瘤。好发于空肠,其次是回肠和十二指肠。临床以反复消化道出血、腹痛最多见。
小肠扭转
小肠扭转是指小肠袢沿其肠系膜纵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扭转超过180°,使扭转肠袢的两端及肠系膜血管均受压,肠管发生完全的或部分的闭塞和血运障碍,从而形成闭袢性绞窄性肠梗阻。小肠扭转发生后是否有肠梗阻的表现还与发生扭转的肠袢长短和扭转的度数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扭转的肠袢短小时更容易出现梗阻而肠袢较长时,一般需要扭转180°~360°以上时才会造成梗阻。小肠扭转发生后其系膜也随之发生扭转肠系膜血管被扭曲压迫,影响肠袢的血运,容易发生肠穿孔和腹膜炎。
小肠疾病
发生在小肠的疾病统称为小肠疾病,包括小肠损伤出血性疾病、小肠血管相关性疾病、小肠炎性疾病、肠梗阻、小肠肿瘤等。
消化道穿孔
多种原因导致的消化道管壁破损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可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常由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腹部外伤、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腹腔感染等引起少数症状较轻、破损面积较小的穿孔可尝试保守治疗,但多数需手术治疗
线状骨折
概述线状骨折是指骨折线的形态而言,一般骨折端没有移位,属于比较轻微的骨折。常见的线状骨折为颅盖骨线状骨折,是颅盖骨在工、矿伤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颅骨骨折,未发生移位,在颅脑外伤中发生率极高。也见于四肢骨及肋骨,是指无移位的骨折。
腺性膀胱炎
一种膀胱黏膜上皮增生并分泌黏液的化生性疾病可以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会阴部不适发病机制不明,与感染、结石等长期慢性刺激有关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手术治疗
腺瘤性息肉
概述腺瘤性息肉,又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由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整个结直肠(大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多在15岁前后出现息肉,初起时息肉为数不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大便带血或带黏液、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
腺瘤
腺瘤为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见于乳腺、垂体、甲状腺、卵巢等内分泌腺和胃、肠、肝等处。发育缓慢,形成局限性结节,表面呈息肉状或乳头状。可行活检,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不难得出诊断。十二指肠降段隆起普通腺瘤是什么十二指肠降段隆起普通腺瘤应该指的是十二指肠降段有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普通腺瘤。十二指肠位于胃和空肠之间,属于小肠的一部分,分为球部、降段、水平段、升段四部分,整体呈“C”字形,包绕胰头组织。十二指肠降段隆起即十二指肠降段有占位性改变,通过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可确定隆起性质。该例隆起的性质应该为普通的腺瘤组织。对于十二指肠降段占位病变为腺瘤者应该在临床医生的建议下选择择期手术切除或保守治疗等方案,以免造成占位部位梗阻或腺瘤恶化。腺瘤和腺息肉有什么区别腺瘤和腺息肉最主要的区别是腺瘤有恶性病变潜质,而腺息肉多为良性病变,腺瘤为肿瘤,腺息肉为增生性病变。腺瘤多呈息肉状,见于胃肠黏膜,更多在结肠。单发性或多发性,有蒂或无蒂,严重时数目可多达数百、数千,使整个结肠和直肠黏膜布满息肉。腺瘤息肉具有恶变的倾向,一旦明确应当积极行手术治疗。腺息肉是炎性增生性息肉,属于良性的病变,如果腺息肉的体积不大,患者又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可定期门诊复查即可。如果局部合并感染,还应当积极的给予抗感染治疗,如头孢类抗生素等。如果短期内迅速增大,应予以手术治疗。具体用药治疗方案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盲目用药。腺瘤和肿瘤有区别吗腺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肿瘤,所以肿瘤和腺瘤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腺瘤属于上皮组织良性肿瘤,它起源于腺上皮,常常发生于乳腺、肠道以及甲状腺等具有分泌功能的器官。由于腺瘤分化程度较高,与其相应正常组织结构类似;而且与组织之间分界清楚,存在包膜,所以腺瘤的预后一般较为良好。而肿瘤包括腺瘤,它是指机体的细胞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它的生长不受机体的正常生理调节,而且还会破坏正常的器官和组织。肿瘤一般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肿瘤如腺瘤预后较好,而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一般预后较差。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