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复合性溃疡
概述复合性溃疡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并存,同时发生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溃疡伴有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多数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在先,胃溃疡在后。
复合型偏头痛
复合型偏头痛是偏头痛的一种少见类型,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发作时有先兆症状及伴随症状,不发作间期正常。常有家族史,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生,女性多于男性。在偏头痛发作时或发作后出现轻度肢体瘫痪或眼肌麻痹,疼痛缓解后瘫痪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常为单侧性瘫。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系指脑膜炎呈反复发作,发作时出现发热、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主要呈淋巴细胞增多及蛋白轻度增高,一般历时数天迅速自然缓解,在发作间歇期症状完全消失。本病最早由Mollaret(1944)描述,因当时脑脊液中未能发现病原体,故称为无菌性脑膜炎或“Mollaret脑膜炎”。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女均可患病。
复发性皮肤坏死性嗜酸粒细胞血管炎
复发性皮肤坏死性嗜酸性粒细胞血管炎是以全身性红色丘疹、出血性丘疹、风团性斑块为特点的一种皮肤血管炎,偶有环状红斑、水肿性损害及水疱,可伴血管性水肿、口腔黏膜炎、牙龈炎、全秃等。
复发性风湿症
复发性风湿症又名发作性风湿症,Hench-Rosenberg综合征、Hench综合征和回纹型风湿症。1944年Hench和Rosenberg首先描述为palindromic rheumatism(PR)。其特点是急性关节炎和关节周围炎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内无任何症状。本病多见于30~60岁人群,偶尔亦可在儿童期发病。同一家族中可有多人发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复发性风湿症是什么?复发性风湿症是以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和关节周围炎为特征的一种风湿免疫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关节受累,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复发性风湿症又称发作性风湿症,好发于30~60岁之间的人群,少数也可在儿童时期发病。本病的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临床症状以关节肿胀、僵硬、疼痛等关节受累为主,且发病迅速、突然,傍晚时症状更加明显。患者的关节伸侧面皮肤也可有鲜红色或暗红色改变。本病在临床上的治疗以药物为主,常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青霉胺、秋水仙碱等,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切勿擅自用药。如果确定为复发性风湿症,请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复发性风湿病
概述复发性风湿病(Palindromic rheumatism)又名发作性风湿症,反复型风湿症。是一种不常见的复发性急性关节炎和关节周围炎,关节无变形或障碍,也无血清学异常。临床表现为关节僵硬、疼痛、肿胀,反复发作,有自限性。
复发性发热性结节性脂膜炎
复发性发热性结节性脂膜炎也称Weber-Christian综合征,呈一种特发性的主要累及躯干和大腿皮下脂肪组织的脂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结节或为片状斑块,同时伴有发热,部分病例可累及内脏。具有多系统损害的复发性发热性结节性脂膜炎,称为系统型脂膜炎;仅有皮损而无内脏损害者,称普通型脂膜炎。该病男女均可发病,成人发病者以女性为多,儿童发病多为男性。该病经过长短不一的发热期后,症状可自然消退,但也可在几个月或几年内经常复发者,可发生心肌病、冠状动脉闭塞、肉芽肿性肺炎、肠梗阻、肝硬化、骨髓纤维化和腹膜后纤维化等并发症。眼部损害可出现葡萄膜炎、急性渗出性脉络膜炎和继发性青光眼等。
复发性多软骨炎
复发性多软骨炎(RP)是一少见的累及全身多系统的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和缓解的进展性炎性破坏性病变,累及软骨和其他全身结缔组织,包括耳、鼻、眼、关节、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等。临床表现为耳、鼻、呼吸道软骨炎,并伴有眼、耳前庭等器官受累症状。多关节炎和血管受累也比较常见。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质含量超出或低于正常范围绝大多数单纯血脂异常患者无临床症状脂质来源、脂蛋白合成障碍等原因均可导致血脂异常治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行血液净化治疗
副肿瘤性小脑变性
副肿瘤性小脑变性又称为亚急性小脑变性,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最多见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曾被认为较罕见,文献追踪报告显示,约半数非家族性迟发性小脑皮质萎缩患者迟早会发生肿瘤,病理组织学特征是Purkinje细胞大量消失,脑实质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
副肿瘤性脊髓病
概述副肿瘤综合征是指由于肿瘤产物(包括异位激素的产生)异常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包括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的相应临床表现。这些表现并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脊髓性病变属于上述神经系统病变的一种情况,可表现为坏死性脊髓病、亚急性运动神经元病等。临床表现为损伤的脊髓支配区域的肌肉无力、感觉障碍等。
副肿瘤性边缘系统脑炎
副肿瘤性边缘系统脑炎是全身性癌肿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肌肉系统出现的远隔效应,当边缘系统主要受累时,临床上表现为遗忘综合征。
副伤寒
概述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副溶血弧菌肠炎
概述副溶血弧菌肠炎是由副溶血弧菌所致急性肠道传染病。急性起病,常以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伴恶心、呕吐等。
副球孢子菌病
副球孢子菌病是由巴西副球孢子菌引起,可涉及多个脏器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上气道消化道黏膜、皮肤、肾上腺等。本病在中南美洲散流行,以20~50岁男性常见,尤其多见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及巴西的咖啡工人。副球孢子菌病与其他真菌病如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等不同,通常与免疫抑制性疾病相关性不大,但也有HIV感染者、肿瘤患者及极少数器官移植者患病病例报道。巴西副球孢子菌推测是以真菌形式存在于泥土中,人体通过吸入孢子而感染。孢子在肺内37℃时转变成侵袭型酵母菌,可经血流及淋巴向其他部位播散。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病例发展成播散性感染。
副流行性感冒
概述副流行性感冒是由副流感病毒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岁以下儿童多见下呼吸道感染。
副流感病毒感染
副流感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婴幼儿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在成人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据统计,30%~40%的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都是由人类副流感病毒引起的。小儿喉炎中约33%、下呼吸道感染中约10%与副流感病毒有关,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感染。副流感病毒感染因感染后免疫力低,易反复感染。
副霍乱
概述副霍乱是由副霍乱弧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本病与霍乱相似,临床上两者均以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严重脱水、肌肉痉挛与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但副霍乱病情一般较轻。
腐蚀性胃炎
由于吞服腐蚀剂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或坏死的疾病常见症状有疼痛、灼痂等吞服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剂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腐蚀性食管炎
腐蚀性食管炎主要包括化学性烧伤以及某些药物所引起的食管炎,临床上最多见的是食管化学性烧伤。误服某些化学物品可致食管化学性烧伤,临床上分为酸性和碱性化学性烧伤两种。损伤程度除与腐蚀剂的性质有关外,还取决于腐蚀剂的浓度、剂量及接触时间长短等因素。食管化学性烧伤是胸外科急症的一种,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造成患者致残或死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