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
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内源性抗利尿激素或类似抗利尿激素(ADH)物质持续分泌,身体不能顺利排水,而导致低钠血症的疾病。患者常有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嗜睡、烦躁,甚至精神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若血钠水平极低,或者急性低钠血症时,患者则可甚至出现惊厥、昏迷、死亡等严重后果。
抗菌药中毒性肾病
概述抗菌药中毒性肾病是指由于应用有肾毒性或易引起肾损害的抗菌药而导致的肾脏疾病。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是一组较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临床上许多抗菌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其中有些具有明显的肾毒性或产生过敏反应。抗生素对肾脏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小管坏死两大类,重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又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D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可以表现为轻度、自限性的腹泻,也可以表现为严重危及生命的腹泻,如假膜性肠炎。
抗活化的蛋白C症
概述抗活化的蛋白C症是由于凝血因子V(FV)基因发生点突变,导致FV的精氨酸506被谷氨酰胺所替代,产生的FVArg506GIn对活化蛋白C的灭活作用呈低反应性,从而使活化的凝血因子V(FVa)或凝血酶在血管受损处滞留而致血栓倾向的一种病症。
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
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相关的抗体中,有一类抗合成酶抗体(anti-synthetase antibody),此类抗体阳性的患者具有一组特殊的症候群,即肌炎、肺间质病变、关节炎、急性发热、技工手、雷诺现象,称为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rme,ASS),此类患者很少合并恶性肿瘤,治疗反应较好,但病情容易复发。迄今为止,人们发现此类抗体有13种,其中研究最为广泛、认识最深入的是抗Jo-1抗体,其阳性率也最高,为20%左右,因此,ASS常又称作抗Jo-1抗体综合征。
康诺尔立克次体斑疹热
概述康诺尔立克次体斑疹热是由康诺尔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蜱媒传染病。因出现“钮扣”样皮疹而得名,是一种轻症立克次体病,以被蜱叮咬部位出现原发病灶或焦痂,全身遍布皮疹为特征。
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
本病主要在温带地区流行。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流行,在HIV感染者中发病报道有增加,目前本病在艾滋病患者的常见分枝杆菌感染中占第二位。
卡氏肺囊虫病
卡氏肺囊虫病是卡氏肺囊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其病原特征为间质性肺炎,亦可称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一种少见的肺炎,是条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免疫低下的儿童。也是AIDS病患者最常见的肺部并发症,或因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癌症或肾移植患者。
胫前黏液水肿
概述胫前黏液性水肿是由于黏蛋白沉积所致的胫前皮肤病变,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胫前区边界清楚坚实水肿性结节或斑块,常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突眼症或发生于甲状腺切除术后。
军团菌肺炎
由军团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肺炎表现为主,可能合并肺外其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发热(常高于39℃)、畏寒、头痛、寒战、厌食、乏力和肌痛因吸入被军团菌污染的气溶胶而被感染以抗感染治疗为主
军团菌病
军团菌病为由军团菌感染后所导致的相关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还可有肺外多系统受损的表现本病由军团菌感染所致,以嗜肺军团菌为主治疗上主要采取抗感染治疗,辅以对症治疗等
菌血症
血液中出现病菌并可能有毒血症状发热、畏寒、乏力,高热时会出现头晕、头痛、呕吐等症状输血、血液净化、创口或手术伤口受污染、化脓性皮下感染等均可诱发菌血症去除诱因后进行抗生素治疗
绝经期尿路感染
绝经期妇女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夜尿、尿不尽感及张力性尿失禁等。然而在20世纪初期,这些泌尿道功能障碍极少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了这些症状的病理生理学状况,对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合理的手段。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与下尿路感染。前者包括肾盂肾炎、肾皮质感染、肾周围脓肿、肾积脓,后者包括膀胱炎及尿道炎。
巨幼细胞贫血
血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导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症状有贫血、舌炎,手足麻木、感觉障碍等主要由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也可以由遗传或药物因素引起治疗有去除诱因或者治疗原发病、补充缺乏的造血原料等
巨血小板综合征
概述巨血小板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特征为血小板减少、巨型血小板、出血时间延长和凝血酶原消耗不良。本病较为罕见,患者大多来自近亲婚配家庭。
巨细胞动脉炎和风湿性多肌痛
巨细胞动脉炎(GCA),是一种以侵犯颅动脉为主的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在19世纪,JonathonHutchinson首次描述了一位因颞动脉触痛而致戴帽困难的男性患者,此后逐渐明确了GCA的临床特点,它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从主动脉弓发出的动脉分支,也可累及其他中等大小的动脉。血管炎症部位可形成肉芽肿,含有数量不等的巨细胞,故现在多称为巨细胞动脉炎。巨细胞是指任何巨大的细胞,可有一个或多个核,如多核巨细胞(MGC)。它包括病理相似而临床表现不同的两个疾病,即颞动脉炎(TA)和多发性大动脉炎。GCA以颞部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以及失明为临床特点。其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风湿性多肌痛(PMR)为一种和其他诊断明确的风湿性疾病、感染以及肿瘤无关的疼痛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伴有血沉增快。PMR是一种以四肢及躯干近端肌肉疼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对小剂量激素治疗反应敏感。常表现为颈、肩胛带及骨盆带肌中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疼痛及僵硬,持续30分钟或更长时间,不少于1个月,年龄大于50岁。诊断需除外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感染、肌炎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PMR和GCA的关系:大量证据表明PMR和GCA相关,且认为应该是同一种疾病过程的不同表现。PMR可以和GCA共存。10%~15%的单纯性PMR颞动脉活检阳性。另一方面,30%~50%的GCA患者有PMR的表现。
巨细胞动脉炎
巨细胞动脉炎(GCA)过去称颅动脉炎、颞动脉炎、肉芽肿性动脉炎,后认识到体内任何较大动脉均可受累,而以其病理特征命名。GCA病因不明,是成人最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本病主要累及50岁以上患者颈动脉的颅外分支。GCA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不可逆的视觉丧失。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巨细胞病毒(CMV)是以受感染细胞形成巨大的A型嗜酸性核内及胞质内包涵体为特征导致病毒性肺炎。大多数是无症状隐性感染,但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婴儿中可引起严重的肺部感染而导致死亡。近年来随着骨髓和器官移植的开展和艾滋病患者的不断增多,CMV已经成为该两种情况下最常见的致病菌。
巨细胞病毒感染
本病是由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黄疸、呼吸窘迫、间质性肺炎等多系统损害本病因感染人巨细胞病毒导致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巨细胞病毒病
概述巨细胞病毒病是由巨细胞病毒所引起,表现为肝脾大、黄疸及皮内出血。特征性病变为受染细胞增大,其核和细胞质内出现包涵体。巨细胞病毒可经宫内感染造成死胎、流产、早产,也可导致先天畸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