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迷走神经损伤
迷走神经是行程最长和分布最广的脑神经,它与舌咽神经和副神经经颈静脉孔一并出颅后,在颈部位于颈动脉鞘内在颈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下行。迷走神经属混合神经,迷走神经诸核中疑核、孤束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与舌咽神经共存,所以单纯的迷走神经损伤少见,常与舌咽神经同时发生损害。
糜烂性胃炎
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糜烂慢性者可无任何症状,急性者可伴有腹痛、呕血等一系列症状可能与应激、药物、酒精、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主要通过药物治疗,部分急性糜烂性胃炎严重者可能需辅助内镜及手术治疗
梦语症
患者在睡眠中讲话或发出声音,清醒后不能回忆在睡眠中无意识地说话或发出声音一般无需治疗多呈自限性,预后较好
门脉高压性胃病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系指门脉高压病所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胃黏膜病变,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1985年McCormack等报道了门脉高压患者的胃黏膜和黏膜下血管扩张,无炎症细胞浸润,并将这些黏膜病灶称之为充血性胃病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门静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多由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但亦可见于非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中,如肝外门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等。
门脉高压性肠病
门脉高压性肠病(PHC)是1991年由Kozarek提出,指在门静脉高压症(PHT)基础上发生的肠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血流量增加,动静脉短路,以及毛细血管内皮和黏膜上皮超微结构的改变。PHC主要表现为结直肠出血。出血主要缘于黏膜下静脉曲张,门静脉内压力突然增高、黏膜表面糜烂或溃疡、凝血机制障碍、血小板质量或数量下降等,都是引起出血的因素。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发病率占肝硬化患者的50%~80%。临床多数患者为少量呕血、黑便,可伴有贫血,少数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可致失血性休克,并可诱发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合并症。
门静脉高压性肠病
门静脉高压性肠病是指在门静脉高压基础上发生的非炎症性肠病。表现为肠黏膜血管扩张、瘀血、血流量增加、动静脉短路及毛细血管内皮和肠黏膜上皮超微结构病理改变。肠道各部位均可发病,以结直肠静脉曲张发生率最高,是门静脉高压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
门静脉高压患者护理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由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大或伴有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大出血和腹腔积液等。能导致门静脉血液循环障碍的因素,均能引起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高压导致脾功能亢进及上消化道大出血可以通过内科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断流术、分流术是常见的手术方式,肝移植是最为有效的手术方式。对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大脾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等表现及可能继发的问题的发现和处理,对于护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优质的护理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生活治疗和预后。
煤炭工肺尘埃沉着病
煤炭工肺尘埃沉着病系指煤矿工人长期吸入生产环境中粉尘所引起的肺部病变的总称。包括采煤和造煤工人吸入纯煤粉尘所致的煤肺,约占10%;岩石掘进工吸入矽尘所引起的硅沉着病,约占10%以下;以及吸入煤尘和矽尘等混合性粉尘所引起的煤矽肺,主要发生在既掘进又采煤的混合工种中,约占80%以上。煤矿中以煤矽肺最为多见,煤炭工肺尘埃沉着病主要发生在地下开采工中,露天煤矿开采工中患病率很低。大量接触煤粉的其他作业工人如码头卸煤工、煤球制作工中也可发生。
梅杰综合征
概述梅杰综合征是以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肌紧张障碍性疾病。
梅毒性心血管病
梅毒性心血管病是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心血管病,包括梅毒性主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瘤、冠状动脉口狭窄和心肌树胶样肿。绝大部分梅毒是后天性的,而先天性梅毒罕见。本病进展缓慢,潜伏期数年至数十年,多为5~30年。患者男多于女。虽然目前心血管梅毒罕见,但80年代后期早期梅毒感染有增高趋势,潜伏期后,梅毒性心血管病将逐渐增多。
梅毒性白斑
概述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早期主要侵犯皮肤和黏膜,晚期可侵犯身体的许多脏器,特别是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性白斑是二期梅毒的皮肤表现之一。
梅毒肾病
梅毒肾病是梅毒引起的免疫性肾损害。梅毒传染与发病过程的特点是周期性潜伏与再发,其原因与机体免疫力的产生有关。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梅毒螺旋体可以侵犯机体某些部位。梅毒肾病主要发生于后天性二期梅毒,其发生率较低。梅毒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水肿,一般肾功能和血压多为正常。一般而言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蛋白尿在6个月内消失,部分患者可持续1年左右。梅毒相关的肾病综合征往往可自行缓解。梅毒肾病往往可以在抗梅毒治疗后完全消失。
梅毒
由梅毒螺旋体感染而发病,多由性接触、母婴、血液等方式传播不同分期可有不同症状,有一期硬下疳、二期梅毒疹、三期梅毒瘤等依据暗视野显微镜和梅毒血清学检查等诊断早期梅毒经积极的祛梅治疗,多预后良好;晚期梅毒多遗留器质性损害
毛圆线虫病
毛圆线虫病是由毛圆线虫寄生于人体十二指肠及空肠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轻者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或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有类似钩虫病症状,出现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毛圆线虫病常与钩虫病混合存在。以经口感染为主。毛圆线虫感染遍布全世界。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ndocapillary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指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弥漫性增生性变化、并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常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儿童、成人,老年人病情常较重。常于发病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
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概述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即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是一组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一种罕见的、复杂的及预后不佳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小脑共济失调症状及面部皮肤、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患儿对电离辐射敏感,T细胞功能缺陷,易发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易发生恶性肿瘤和混合性免疫缺陷。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是指一种罕见的、复杂的及预后不佳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征、Lovis-Bar征群。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绝大多数为散发病例。临床特征包括:婴幼儿期发病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发作的鼻旁窦和肺部感染、易发生恶性肿瘤和混合性免疫缺陷。
毛细管支气管性肺炎
毛细管支气管性肺炎发生在肺部的细小支气管,也就是毛细支气管,也叫毛细支气管炎,或者喘憋性肺炎。通常是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也可能由细菌感染所致,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常见于2岁以内,尤其是2~6个月婴儿多见,是导致婴幼儿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季节有地域差异,我国北方多发于冬春,南方多发于春夏和夏秋,呈常年散发和间歇流行。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支气管哮喘。临床以气促、喘息、咳嗽、肺部湿?音、三凹征和(或)鼻翼扇动为特征。
猫抓病
猫抓病是由汉赛巴通体经猫抓、咬后侵入人体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变,但以局部皮损及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病程呈自限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