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面瘫后遗症
面瘫经治疗6个月后仍未能痊愈,遗留症状主要因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手术、中医及康复治疗等经治疗后多可缓解症状,但难以根治
面神经麻痹
面部肌肉无力或瘫痪常表现为口角歪斜、不能闭眼、讲话漏风病因包括脑部病变及面神经损伤多数预后良好,可在3~4个月内完全恢复
面肌萎缩
各种原因引起面部肌肉体积缩小、肌纤维萎缩、减少表现为面部肌肉变薄、干瘪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神经损伤、感染、代谢障碍等因素相关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综合药物、康复、手术等方式改善症状
面肌瘫痪
颜面肌分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前者由面神经支配,后者由三叉神经运动支支配。此处所叙述面肌瘫痪仅讨论表情肌麻痹,即面神经麻痹的有关内容,面神经麻痹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依据病因将其分成特发性、外伤、感染、肿瘤、神经源性等5种主要类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即Bell麻痹,作为单独的疾病详细介绍。其他类型面神经麻痹在此处叙述。
面肌痉挛
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的周围神经疾病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肌肉间断性不自主阵挛性抽动或无痛性强直病因不明,多认为是由面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所致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术
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系统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疾病的统称可表现为咳嗽、咳痰、流涕、发热、腹泻、关节肿痛、皮疹等症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遗传等机体因素,感染、其他疾病、药物、食物等外界因素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基因治疗等
免疫缺陷者肺炎
免疫缺陷者肺炎是已有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疾病的患者,肺部受到病原体感染后出现的肺炎。防御功能受损患者患者潜在致病的病原体较正常人多。根据宿主免疫缺陷的性质,胸部CT或X线的影像学改变和临床症状类型,可初步判断出最可能的病原体。
免疫缺陷性肺炎
免疫缺陷性肺炎是指先天性、遗传性等原因所致免疫防御机制损害的综合征,本综合征以呼吸道感染为其特征,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儿童期发病,偶有至成年发病才被识别者。
免疫介导性肾脏病
免疫介导性肾脏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肾小球、血管和小管间质等损伤的疾病。是由抗原激发的免疫反应,其相关抗原种类甚多并不断发现。这些抗原按它们来源于肾内或是肾外,分为肾性和非肾性;也可分为自身和外来抗原(对人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但成因抗原常不明确。
棉屑沉着病
是由于吸入棉尘、亚麻尘、软木尘引起支气管收缩和肺功能损害的一种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棉尘肺或棉屑沉着症)。初次接触棉尘或偶尔暴露高浓度棉尘的人,表现为接触棉尘数小时后出现寒战,肌肉关节痛、干咳、乏力,发热,类似流感早期的症状。现在已知道这实际上是有机粉尘毒性综合征(ODTS)。少数接触棉尘的工人,开始接触半小时后即发生肺通气功能下降,并在工作周内进行性加重,可伴有喘息,和职业性哮喘表现一致。棉屑沉着病的发生与车间棉花浓度和使用棉花的等级有关,等级越低,棉尘肺的患病率越高。除了棉纺工业外,还有轧棉籽厂、废棉利用厂、棉籽油厂、亚麻、软木处理厂等。
泌尿生殖系统阿米巴病
概述泌尿生殖系统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阿米巴感染引起的疾病,可因肝脓肿溃破传播到肾周围,形成肾周脓肿,穿透肾盂形成肾阿米巴病,再随尿下行感染到膀胱。也可由血循环及淋巴系统感染到泌尿系统。
米氏链球菌肺炎
米氏链球菌(S.milleri)是口腔常在菌,在健康成人(20~80岁)的咽部取拭子标本会检出11.7%(14/120)的105CFU/ml以上的米氏链球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吸入上呼吸道含菌的分泌物可引起呼吸器官感染,包括肺炎。 儿童和老年体弱者易患本病。
弥散性轴索损伤
概述弥散性轴索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伤作用后发生,主要弥漫分布于脑白质,以轴索损伤为主要改变的原发性脑实质损伤。其特点为广泛性白质变性,小灶性出血;神经轴索回缩球,小胶质细胞簇出现。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在物明确局灶损伤的情况下出现快速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机制激活,引发血栓形成和全身性出血的一类综合征典型的症状有出血、休克、栓塞和溶血治疗的关键是积极控制原发病,同时根据临床分期来干预其病理过程大多起病急骤,预后凶险,如不及时处理,常危及生命,少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治愈
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
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简称DPLD),也称作间质性肺疾病(简称ILD),肺(间质)纤维化或间质性肺炎。所谓肺纤维化就是正常肺组织被瘢痕组织取代,有如皮肤破损后结疤一样。瘢痕形成使肺间质增厚,氧气就很难从肺泡转运到血液中。血液低氧导致有肺纤维化的患者感到气短和活动耐力下降。肺纤维化是一组疾病的总称。目前发现它包括200多种不同的疾病,这些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导致肺脏瘢痕形成。
弥漫性食管痉挛
弥漫性食管痉挛是以高压型食管蠕动异常为动力学特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疾病,病变主要在食管中下段,表现为高幅的、为时甚长的、非推进性的重复性收缩,致使食管呈串珠状或螺旋状狭窄,而上段食管及食管下括约肌常不受累。本病临床较为少见,常以慢性间歇性胸痛和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无明显性别差异,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但任何年龄的成年人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弥漫性空回肠溃疡
弥漫性空回肠溃疡较少见,也称为慢性肉芽肿性空回肠炎、慢性特发性溃疡性小肠炎。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1。腹泻、腹痛、吸收不良和蛋白质丢失性肠病为常见表现。常见并发症有肠穿孔和消化道出血,较少并发肠梗阻。本病之溃疡皆为多发,最多见累及空肠,其次为回肠,偶有发生于十二指肠、胃或结肠者。溃疡大小不等,文献报道直径在0.1~5厘米之间,一般较深,达到肌层,故易引起穿孔或浆膜面瘢痕挛缩。
弥漫性肺病
弥漫性肺病(diffuse lung disease,DLD),是指累及全部或几乎全部肺部,并在胸片或CT上形成各种表现的肺部疾病。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概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以肺部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主要病变区域的特发性、弥漫性、炎性和阻塞性气道疾病,可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和活动时气短。治疗以抗感染治疗法为主,辅以祛痰、解痉、止咳等对症支持。
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
系统性硬皮病(SSc)是一累及小动脉、微血管和广泛结缔组织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是皮肤、胃肠道、肺、心和肾的纤维化和血管堵塞。临床特点是皮肤硬化,最终内脏损害。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是系统性硬皮病的一种,是一种以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病变特点为皮肤纤维增生及血管洋葱皮样改变,最终导致皮肤硬化、血管缺血。本病累及远端和近端肢体,面部和躯干对称性、广泛性地皮肤增厚,皮肤改变进展迅速,早期出现内脏损害。作为一种自身免疫病,其往往伴抗核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Scl-70等自身抗体。本病女性多见,发病率约为男性的4倍,儿童相对少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