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WAS)即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T细胞、B细胞和血小板均受影响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以免疫性缺陷湿疹和血小板减少三联征为临床表现。
维生素K缺乏症
维生素K缺乏症又称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并能被维生素K所纠正的出血。存在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基础疾病、出血倾向、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为其特征。
维生素B1缺乏神经病
概述维生素B1缺乏神经病可影响中枢神经及(或)周围神经的某些功能或造成病理损伤,产生相应的神经精神症状。维生素B1(即硫胺素)缺乏症曾称脚气病,是因食物中维生素B1摄入不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主要累及消化、神经和循环系统,分为维生素B1缺乏神经病和Wernicke脑病。
维生素B12缺乏症
由于维生素B12缺乏所导致的疾病可表现为贫血、手足麻木、刺痛和烧灼感,步态不稳与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吸收不良、需求量增加、先天性代谢障碍或药物等因素有关主要是药物治疗
维持性血液透析心血管并发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心血管并发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患者在透析中并发的心血管临床综合征。心血管并发症是维持性血透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40%~50%血透患者的死亡与心血管并发症相关。其中以高血压、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心包疾病、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脑血管意外最多见。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液系统并发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液系统并发症是指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的血液系统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肾性贫血、溶血和凝血功能异常及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变化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消化系统并发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消化系统并发症是指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的消化系统临床综合征。发生率为77%~79%。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呃逆、腹痛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是指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的神经系统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与铝中毒、尿毒症毒素、维生素缺乏等有密切关系,临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障碍、痴呆、癫痫,迟缓性瘫痪及深浅感觉障碍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内分泌系统并发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内分泌系统并发症是指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的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怕冷、皮肤干燥、嗜睡,肾性骨病及性欲减退、生殖功能紊乱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呼吸系统并发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是指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的呼吸系统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咯血、发绀等,部分患者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肝炎病毒感染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肝炎病毒感染是指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的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国属于乙型肝炎病毒高度流行区,部分地区的血透中心报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5.0%~14.1%。
围生期心肌病
围生期心肌病是指既往无心脏病史,于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6个月首次发生的以累及心肌为主的一种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在围生期首次出现,可能使无心脏病的妊娠末期或产后(通常2~20周)女性出现呼吸困难、血痰、肝大、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可有心室扩大,附壁血栓。本病的特点之一是体循环或肺循环栓塞的出现几率较高。有人认为,本病由于妊娠、分娩使原有隐匿的心肌病显现出临床症状,故也有人将之归入原发性心肌病的范畴。本病多发生在30岁左右的经产妇。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安静、增加营养、服用维生素类药物十分重要。
韦尼克脑病
维生素B1缺乏所致代谢性脑病,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常表现为眼球震颤、精神烦躁、肢体运动不协调发病与维生素B1缺乏有关,包括慢性酒精中毒、妊娠呕吐、营养不良等治疗以补充维生素B1为主,配合戒酒、康复、心理综合治疗
韦格内肉芽肿
韦格内肉芽肿是以进行性坏死性肉芽肿和广泛的小血管炎为基本特征,主要累及上下呼吸道、肾脏、皮肤等脏器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男女均可发生,男女比例为3:2,半数以上发病年龄为30~50岁。多数病人有发热、体重减轻、乏力、关节痛、肌痛等,典型表现为上呼吸道、肺及肾脏病变三联症状。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红细胞破碎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综合征。其特点是外周血中出现形状各异的破碎红细胞和球形细胞。这种贫血可发生于多种伴有微小血管病变的疾病。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消耗性减少,以及微血栓形成造成器官损害(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为特征,是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红细胞破碎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和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都是这个疾病综合征的代表。
微小病变型肾病
肾病综合征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电镜下以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为特点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病因尚未明确,部分与遗传、药物、感染、恶性肿瘤及变态反应等有关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支持治疗为主
微病毒B19感染性风湿病
微病毒B19最初在健康供血者血清中发现。目前已确认这种病毒可引起风湿病。感染B19一周形成病毒血症,在第89天发生高峰期病毒血症。潜伏期为6~18天,个别可长达28天。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为双向性,即病毒血症期和抗体形成期。在病毒血症期,病人可出现上感样症状,即短暂发热,全身不适,肌肉疼痛,头痛,皮肤瘙痒及畏寒。继之出现皮疹、多关节痛或多关节炎,此时伴有体内形成抗B19 IgM抗体反应期,以消除病毒血症。大多数病人因皮疹和关节症状到医院就医时已无传染性。急性感染后,抗B19 IgM抗体持续23个月后逐步下降。抗B19 IgG反应期可长期持续存在。
网状青斑和青斑性血管炎
网状青斑和青斑性血管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皮肤呈青紫色的网状变化的血管性疾病,受冷后可加重。持久的功能性血管改变发展成器质性病变时则成为青斑性血管炎。网状青斑首次发病多在儿童或青春期,但多见于20~30岁,女性或皮肤较白的人较常见。无季节性差异。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右侧束支的完全性传导阻滞多无明显症状主要由心脏病引起,也可因高钾血症、心脏手术等引起无原发病且不合并其他束支阻滞者无须治疗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激动完全不能传导至心室,使心房和心室无法同步关系的心电现象表现为乏力、头晕、心绞痛、心力衰竭、暂时性意识丧失、抽搐等病因包括心脏损伤、心脏基础疾病史等因素根据病情采取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