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心室增大
轻者可无症状;严重时表现为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由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继发所引起主要治疗原发疾病,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预后取决于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
心室扑动与颤动
室扑与室颤为心室肌快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乱颤室扑与室颤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由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理化损伤、其他严重疾病继发、遗传所引起主要有电复律、人工复律、药物治疗等治疗方法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严重的异位心律,心室丧失有效的整体收缩能力,而是被各部心肌快而不协调的颤动所代替。两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均相当于心室停搏。心室扑动常为心室颤动的前奏,也常是临终前的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
心室静止
心室静止亦称心室停搏,是指房室交接区停搏合并室性停搏。此时心房有收缩,两心室的机械性收缩全部停止,心室静止时间通常为2.7s以上。
心肾综合征
心肾综合征是指当心脏和肾脏其中某一器官发生急、慢性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另一器官急、慢性功能异常的综合征。心脏和肾脏同为人体的重要脏器,心、肾疾病可相互影响,心肾综合征结合心、肾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高,随长寿人口增加及心和(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存活率的逐年增加,本病发生率亦显著上升。
心内膜炎
心内膜炎是指各种因素损伤心内膜,导致心瓣膜上形成赘生物的一类疾病发热、乏力、皮肤黏膜苍白、肌肉疼痛、皮肤黏膜损害、心脏杂音等有病原菌侵入心内膜或创伤、血液涡流、化学制剂、免疫因素等原因包括抗生素治疗、原发病治疗和手术治疗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EMF)又称闭塞或缩窄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限制型心肌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热带地区,流行于中部非洲,温带地区散发,我国北方病例稀少,临床上容易误诊和漏诊。可能是机体对病毒或寄生虫感染产生超敏反应所致。
心内膜弹性纤维增生症
心内膜弹性纤维增生症(EFE)又名心内膜硬化症,其病因尚未明了。为小儿原发性心肌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又称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闭锁等并发的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称继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其临床意义决定于原发的心脏畸形。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又名心内膜硬化症,是指心内膜弥漫性的弹力纤维增生性疾病。可伴有心肌退行性变。心脏的四个心腔都可单独或联合受累,但以左室为多。临床上分暴发型、急性型及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暴发型可表现为心源性休克。暴发型及急性型多于生后6个月内发病,慢性型多于6到12个月内发病,为小儿原发性心肌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又称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闭锁等并发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称继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本病无明显地区性。国内报道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有心悸、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治疗方式预后取决于各类型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
心率
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叫安静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老年人心跳比年轻人慢,女性的心率比同龄男性快,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安静状态下,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理想心率应为55~70次/分钟(运动员的心率较普通成人偏慢,一般为50次/分钟左右)。
心力衰竭
心脏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的疾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水肿、皮肤黏膜青紫色等病因包括心肌损害、心脏负担过大、心室前负荷不足等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心肺功能辅助治疗等
心尖气球样变综合征
心尖气球样变综合征又称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综合征,是心理或躯体应激状态诱发的一种急性扩张性心肌病。其早期表现为:心尖部收缩功能障碍,冠脉造影未见器质性狭窄,心室造影提示收缩期可见心尖-中部的心腔扩大,基底狭窄。老年女性的发病率高于老年男性。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属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首先由日本学者Yamaguchi等于1976年报告。它与经典的肥厚型心肌病不同,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和压力阶差。肥厚的心肌主要位于前侧壁心尖处,而室间隔基底部却多无肥厚。近年来由于超声心动图尤其是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应用,发现本病并非少见。
心肌炎后遗症
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能痊愈,但有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及合理休息而往往留下后遗症,主要包括:①各型早搏,房早较多见;②房室传导阻滞,I°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部分患者可以出现Ⅱ°房室传导阻滞,极少数可以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③扩张型心肌病,临床上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心功能不全症状。
心肌炎
心肌细胞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有胸痛、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水肿、晕厥等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病、药物、毒物、放射等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必要时安装心脏起搏器、进行心肺支持治疗等
心肌损伤
心肌损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肌细胞受损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等原发或继发性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心脏前负荷不足积极治疗原发病因,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心肌缺血
心脏的血供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的一种病理状态心前区疼痛或憋闷,压迫感、濒死感、烧灼感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痉挛、严重贫血、心律失常等可导致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肌供血不足
心脏活动需要充足的能量供给。心脏本身的供血有两个显著的特点:①心脏的重量虽不足全身体重的1%,但却需要全身血液量的20%才能满足心脏自身的供血;②人体为满足心脏供血的特殊需要,还自成一个冠状动脉循环供血系统,以保证充足供血。心肌供血不足(myocardium blood-supply insufficiency)会导致心肌缺氧,心脏功能减弱,危害人类健康。心肌缺血大多起因于膳食不合理、运动过少等生活因素导致的高脂血症,过多的胆固醇会沉积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狭窄甚至阻塞,最终可酿成冠心病等严重疾病。心肌供血不足的常用药是什么啊心肌供血不足常用药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如阿司匹林)、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扩张血管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心肌供血不足即心肌缺血,大多数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导致冠脉狭窄所致,常用药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类、降脂类以及扩张冠脉类药物。1.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避免冠脉堵塞导致心肌梗死等情况发生。2.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降低血脂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避免冠脉狭窄进一步加重。3.扩张血管: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无论是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降脂类药物还是扩张血管类药物均具有其不良反应及禁忌症,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擅自使用造成严重并发生而危及生命。
心肌梗死早期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前8周,此时期包含心肌缺血,坏死和瘢痕修复期典型症状为胸痛、胸闷,可伴大汗心悸、头晕、恶心、呕吐等核心原因为心肌缺氧导致心肌坏死需要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