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肠功能障碍
肠功能障碍是指因各种疾病所致的肠消化、吸收障碍和屏障功能损伤,导致营养不良、肠黏膜损伤和肠源性感染。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肠道仅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但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存在大量致病菌、毒素和异种抗原,并不引起疾病,表明肠道对上述物质具有屏障作用。研究证明肠道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人们认为肠道不仅是MODS的靶器官,更是MODS的启动者。近年来,肠道屏障功能已成为判断危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肠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是导致SIRS、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一个重要因素。
肠梗阻患者护理
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肠腔受阻。肠梗阻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与功能上的改变,还可导致全身性生理上的紊乱,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等。肠梗阻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肠杆菌肺炎
肠杆菌肺炎过去极为罕见。近几十年。随着广谱抗生素和呼吸医疗器械应用的增多,肠杆菌肺炎已占院内获得性肺炎的9.4%,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金葡菌肺炎和克雷白杆菌肺炎,居第4位,其中以阴沟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所致者多见。临床上,肠杆菌肺炎多发生于衰弱或免疫抑制者,易由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暴发流行,常伴菌血症和对多种抗生素治疗反应差等特征。
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ET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TEC是近来人类霍乱样病人大便中新发现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是发达国家“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是“成人霍乱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也是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其发病率仅次于轮状病毒。1982年在国内首次发现本病。
肠道菌群失调症
在某种因素影响下,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保持的平衡被破坏的现象典型表现为腹泻、腹痛主要原因是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胃肠道功能异常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主要有药物治疗、粪便菌群移植治疗等
肠道寄生虫病
寄生虫在人体肠道内寄生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肠道寄生虫病。常见的有原虫类和蠕虫类(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绦虫、鞭虫、阿米巴、贾第虫、滴虫等)。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多,在人体内寄生过程复杂,引起的病变并不限于肠道。依据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和部位以及人体宿主的免疫状况,临床症状和体征各异。
肠道蛔虫症
蛔虫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除肠蛔虫症状外,还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
概述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所致的软脑膜弥漫性炎症性改变。可有高热、头痛、食欲缺乏、呕吐、精神萎靡等表现,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谵妄、惊厥、昏迷甚至休克。
肠道病毒所致各系统感染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新肠道病毒68~71型。这里主要叙述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这些病毒在世界各地广泛地引起散发或流行性发病,波及全身各个系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儿童时期尤为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虽大都属轻症,但也可危及生命。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类脊髓灰质炎、心肌炎、流行性胸痛、出疹性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以及流行性急性眼结膜炎等。
肠道病毒感染
概述肠道病毒(EV)感染是一种全球性感染疾病,夏秋季高发,多经粪口及呼吸道传播,主要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共71个血清型。临床表现轻者只有倦怠、乏力、低热等;重者可全身感染﹐脑、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损,预后较差,并可遗留后遗症或造成死亡。本文主要介绍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Cox A16型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Cox A16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16(Cox A16)感染所致。检测肠道病毒Cox A16病原体可以早期诊断手足口病,对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多数患者病情经过良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极少数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者可留有后遗症,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被喻为21世纪的“脊髓灰质炎”。
肠道病毒71型感染
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HFMD)主要病原体之一。EV71在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在1974年被鉴定命名。此后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的流行情况。中国大陆首次发现EV71型感染是在1987年冬季,之后的多次爆发流行经检验均为EV71感染所致。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由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EH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HEC为出血性肠炎之病原,主要有大肠埃希杆菌O157:H7,是1982年新发现的一种致腹泻大肠埃希杆菌。此外,O26:H11也可能是病原之一,我国目前尚未见有正式报道。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由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EP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纪40年代认识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50年代到60年代为流行性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每天3~5次,呈黄色蛋花样带奶瓣,量多。
肠病性关节炎
肠病性关节炎(enteropathic arthritis)是与炎性肠病相关的一种关节炎,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分类中的一种独立类型。关节病变可伴发于多种胃肠道疾病,如炎性肠病关节炎、肠道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Whipple病、小肠旁路关节炎等。但肠病性关节炎仅特指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所伴发的关节病变。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有着不同特点的炎性肠病,但均累及肠道黏膜和黏膜下层引起慢性炎症,同时两者的关节炎表现相似,故两病合并的关节炎可认为是一种疾病。
肠贝赫切特综合征
肠贝赫切特综合征1937年由土耳其皮肤科医生最早提出,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神经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贝赫切特综合征合并胃肠道溃疡者又称为肠贝赫切特综合征,为贝赫切特综合征的特殊类型。由于贝赫切特综合征口腔黏膜的溃疡出现率最高,很早以前人们就推测胃肠黏膜也会出现溃疡。
常现丝虫病
常现丝虫病,又称常现棘唇线虫病,系由常现丝虫寄生于体腔(胸腔、腹腔和心包)、肠系膜、肾周围或腹膜后组织所致的寄生虫病。本病通过库蠓叮咬传播。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及动脉硬化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及动脉硬化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CARASIL)或称Maeda综合征,好发于青年人,以秃头、腰痛、白质脑病主要临床特征,也称青年发病的Binswanger样白质脑病。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的非动脉硬化性、非淀粉样变脑小血管病,由10号染色体HTRA1基因突变导致。
产气杆菌性肺炎
产气杆菌性肺炎是由产气杆菌引起的肺炎,老年人、婴幼儿、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以及免疫功能损害者发病率较高。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