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胆道蛔虫病的临床特点是什么胆道蛔虫主要临床特点为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疼痛、消化道刺激症状、发热等。1.腹痛:表现为阵发性的,剧烈的腹部疼痛,一般位于剑突下,疼痛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但疼痛过后多无明显其他异常现象。2.消化道刺激症状:患有胆道蛔虫后,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刺激症状。3.发热:患有胆道蛔虫后,如果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存在时,患者还会出现发热现象。患有胆道蛔虫病后的病情严重程度不一样、患者体质状况不同,所出现的临床特点也存在差异性。胆道蛔虫病腹痛的特点是什么胆道蛔虫病腹痛的特点最主要是右上腹部出现钻顶样剧痛。患者会感觉到自己的右上腹部出现钻顶样剧痛,患者常表现为呻吟不止、大汗淋漓、患者会伴有呕吐、恶心等表现。疼痛常常会出现右肩或右背部的放射痛,腹痛可能会出现突然减轻的情况,出现缓解持续的时间不定。但患者多数感觉出现剧烈腹痛,但是医生对于患者进行专科的腹部的查体,体征并不明显明显,不表现为压痛、反跳痛等。如果患者出现胆道蛔虫病,建议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案,积极进行治疗。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俗称肝吸虫,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1例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在国内证实。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目前我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是因为不良饮食习惯,而导致感染。我国广东省感染人数最多,约超过500万占全国总感染人数的一半。成虫寄生于胆道系统内,引起胆道华支睾吸虫病。
胆道感染患者护理
胆道感染是指胆囊炎和不同部位的胆管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胆道感染主要因胆道梗阻、胆汁瘀滞造成,胆道结石是导致梗阻的最主要原因,而反复感染可以促进结石形成并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本病可单独存在,但多与胆石病同时并存,互为因果。感染的胆道易形成结石,胆结石如阻塞胆总管则易合并感染,常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厌氧菌等。对胆道感染患者及时恰当的处理,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单神经病与神经丛神经病
周围神经是嗅、视神经以外的脑神经和脊神经,包括10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周围神经疾病是指原发于周围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损害的疾病。脊髓周围神经病可有多种不同的分类形式和命名方法。根据受累神经分布情况进行的分型,即神经分布类型,分为①单神经病;②多发性单神经病;③神经丛神经病;④(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单神经病是指单一神经受损产生与该神经支配范围一致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及体征。此处所叙述的脊髓周围神经病,主要有神经丛神经病中的臂丛神经病与腰骶丛神经病,以及单神经病中的肋间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周围神经病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合并周围神经病,也称之为副蛋白血症周围神经病。血液中出现过多的M蛋白时称为单克隆丙球病,又称免疫球蛋白病、副蛋白病或浆细胞病。血液中出现M蛋白对周围神经的病理意义在于M蛋白中包含一种或多种抗髓鞘或轴突膜的抗体,如抗MAG、GM1和GD1抗体。在原因未明的特发性周围神经病中,有10%合并单克隆丙球病,而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球病(MGUS)中有29%~71%合并周围神经病,提示单克隆丙球病与周围神经病有关。
单发脑梗死性痴呆
单发脑梗死性痴呆是脑组织大面积梗死和某些重要的脑功能部位单发性梗死,在临床上可出现痴呆表现。大面积脑梗死灶可使一侧额叶或颞叶甚至大脑半球功能大部分损毁,出现局灶性定位体征和痴呆。痴呆与病灶部位有关,丘脑、角回、额底部及边缘系统等与痴呆关系密切,双侧丘脑及丘脑底部病灶可形成丘脑性痴呆,临床较罕见。
单纯疱疹性脑炎
单纯疱疹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其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变态反应性脑损害。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疾病综合征可有面部、唇部及外生殖器等部位簇集性水疱等本病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多采取药物治疗,如阿昔洛韦等
单纯疱疹病毒肺炎
单纯疱疹病毒肺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肺炎。HSV感染常发生在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少见。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见于免疫受损的患者,酒精中毒的患者,烧伤患者,大部分患者为成人。
单纯性紫癜
单纯性紫癜指仅有皮肤反复出现紫癜而无其他出血倾向的疾病表现为皮肤尤其是下肢出现瘀斑瘀点,少数患者可出现低热或关节痛可能与雌激素相关通常无需治疗,可使用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
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
吕弗琉于1932年首先描述本病,故又名吕弗琉综合征。其特点为游走性肺部浸润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肺部症状轻微,多数仅有轻咳,病程呈自限性,常于3~4周内自行痊愈。
单纯性肥胖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致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为特点。单纯性肥胖患者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单纯性肥胖是什么意思单纯性肥胖指非已知的器质性疾病所导致的肥胖,又称为原发性肥胖。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将肥胖分为超重和肥胖等。BMI大于24kg/m2为超重;大于28kg/m2为肥胖。治疗轻度的单纯性肥胖并不需要服药,但是一定要控制日常饮食中糖、脂肪和热量的摄入。如果肥胖程度较严重,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还需要配合运动,若发生高血脂症,可服用降脂药物。肥胖患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排除继发性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饮食运动和治疗。
单侧肺气肿
单侧肺气肿的狭义定义指因先天性肺组织及肺循环发育异常,使患肺能较正常肺组织透过更多X线的肺部疾病。也有人将阻塞性或代偿性肺气肿、肺大疱、气性肺囊肿等称为透明肺,此可以理解为广义的范畴。
丹吉尔病
丹吉尔病(TD)又称Tangier氏病、无α脂蛋白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α脂蛋白合成障碍,大量胆固醇酯蓄积于网状内皮系统、肠黏膜和皮肤中。其特征为:扁桃体肥大,且有橘黄色带纹。淋巴结、肝、脾也可肿大。有的合并周围神经炎。
丹毒丝菌病
丹毒丝菌病由红斑丹毒丝菌感染所致,临床表现最多的常为类丹毒型,是一种急性的但进展缓慢的皮肤疾病。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如若有全身症状出现或表现严重者应给予相应的支持疗法,如抗生素治疗。做好个人防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代谢综合征
一组疾病的总称,以胰岛素抵抗或肥胖为核心主要表现为肥胖、高血压、高血糖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发生发展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原则上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然后是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
代谢性肌病
代谢性肌病是由于肌肉细胞内能量供应异常而产生的一组疾病,以骨骼肌糖原和脂肪代谢异常为主,主要与糖原、脂质或线粒体代谢异常以及核基因异常有关。本病最后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具体的分型需要生化和基因检测,不同类型的代谢性肌病有不同的特点。主要包括线粒体病、脂质代谢性肌病及糖原代谢性肌病这三大类型疾病。
大叶性肺炎
肺泡腔的渗出致使部分肺段或肺叶发生的炎症改变通常急骤起病,以高热、寒战、咳嗽、血痰及胸痛为特征通常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也可致病主要采取退热、止咳、抗生素治疗等
大细胞性贫血
指平均红细胞容积大于100 fl的贫血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舌炎、手足麻木、感觉障碍等由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使用药物及某些疾病导致包括病因治疗、一般治疗、补充性药物治疗
大动脉炎
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典型的表现为脉搏减弱或消失、跛行、头晕等,可伴随发热、关节痛等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雌激素水平异常等因素有关以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