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肥胖性低通气综合征
概述肥胖性低通气综合征是指肥胖患者同时伴有清醒状态下平静呼吸室内空气时,出现慢性高碳酸血症的一种疾病,最终导致匹克威克综合征(Pickwickian syndromne)主要症状为高碳酸血症、低氧、红细胞增多症、肺高压及全心衰竭。
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
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obesity-related glomerulopathy,ORG)指肥胖引起的肾脏病。肥胖导致的蛋白尿患者,肾活检可见肾小球肥大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病变。肾脏功能的改变表现为肾脏血流量增加和肾小球滤过率增高。ORG需要综合治疗,主要为减轻体重、纠正胰岛素抵抗、纠正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必要时应用减肥药,甚至施以手术治疗。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晕厥等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脏病可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室非对称性肥厚同时合并左室流出道梗阻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长期无症状最常出现的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等本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无效者选择手术治疗
肥大细胞白血病
概述肥大细胞白血病是指由肥大细胞恶性增生所致的克隆性疾病,本病极为罕见,只见个例报道,以发热,畏寒,体重减轻,斑疹、乏力、腹痛、黑便、骨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指类固醇类激素以外的一类抗炎药物,具有解热止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应用NSAIDs可能引起肾脏损害,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其肾脏损害有数种方式,包括由于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急性肾衰,引起小管间质肾炎而致直接肾毒性表现,如蛋白尿和高血压综合征等。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病
非甾体抗炎药(如解热镇痛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等,代表药为阿司匹林)相关性胃病是指由于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的急、慢性胃黏膜损伤,包括糜烂、消化性溃疡及并发出血、穿孔、狭窄。非甾体抗炎药导致溃疡的发生率在15%~30%,胃溃疡发生率高于十二指肠溃疡。
非洲锥虫病
非洲锥虫病又称非洲睡眠病或嗜睡性脑炎,是一种由布氏锥虫经舌蝇(俗称采采蝇)叮咬而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非洲撒哈拉南部肆虐,其中有些流行区患病率高达八成。非洲锥虫病分为两种:冈比亚锥虫病分布于西部和中部,故又名中、西非锥虫病。罗得西亚锥虫病分布于东部,故又名东非锥虫病。患者初期可以出现发热、皮疹、水肿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其后脑部和脑膜也可出现炎症。东非锥虫病的病情可以快速恶化,脑部受影响的情况也较西非锥虫病早及多。锥虫病晚期时可能会慢慢地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昏睡的情况会逐渐增加,最终导至昏迷并造成死亡,而嗜睡性脑炎亦因此而得名。患者如出现高热应及早诊治,一般通过适当的药物和治疗,可得痊愈。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NPST),又称特发性窦性心动过速(IST),是一种至今尚无明确定义的临床综合征,是指当活动或精神紧张时,静息心率过度加快的反应,窦性心率>100次/分钟,而无其他导致心动过速的原因,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窦性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NPJT)又称加速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加速性交接性逸搏心律等。心率为70~130次/分钟,但大多不超过100次/分钟。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几乎均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患者大多无症状,少数可有心悸感觉。
非性病性梅毒
非性病性梅毒(地方性梅毒)是由螺旋体引起的地方流行性疾病,非性传播引起。人与人间的传播主要通过黏膜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餐具、饮料杯或毡制品等而被传染。最常见的是二期口腔黏膜斑。不经治疗的二期地方性梅毒可在6~9个月自愈。三期损害为皮肤、鼻咽和骨的胶性溃疡。单剂量苄星青霉素治疗非性病性梅毒及其接触者是有效的。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NBTE)曾被称为“恶病质性心内膜炎”或“消耗性心内膜炎”。因为本病常与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种疾病有关。本病多见于中老年,≥50岁者占79.2%,但也可见于任何年龄组。
非特异性尿道炎
淋球菌以外的其它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尿道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及尿道分泌物由致病菌入侵所致,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比较常见以抗感染治疗为主,根据病原体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国外又称为“溃疡性大肠炎”或“特发性结肠炎”。中医称为“痢疾”、“泄泻”、“便血”、“肠风”和“脏毒”。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
非特异性间质肺炎
美国胸科学会(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于2002年联合发表了间质性肺病分类共识报告,间质性肺病被统称为弥漫性实质性肺病,其中原因不明者被称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IIP又进一步分为7种临床病理类型,按发病率高低依次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急性间质性肺炎、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相关间质性肺病、脱屑性间质性肺炎、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ⅡP)的一种类型。过去归纳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因其临床、病理、影像学、肺功能等改变,尤其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与IPF都有显著的不同,故近年将其从IPF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特发性肺间质疾病。因其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相对缺乏特异性,临床多被诊断为IPF,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非特异性过度嗳气
非特异性过度嗳气是嗳气症的一种,属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指反复出现令人不适的嗳气,但无过度吞气导致嗳气的证据,此症相关临床研究资料较少。与吞气症不同,此症的气体源于胃内,与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有关。
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
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是指肠道症状的特异性或频度不足以诊断为某一种功能性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腹泻,且缺乏器质性疾病证据,这种情况属于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其病因至今尚未清楚,可根据主要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和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临床上输血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输血虽能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但同时也可以引起一些不良反应。目前,输血技术飞速发展,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逐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还时有发生,因此还应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对血制品进行必要的处理,严格规范输血操作。
非器质性失眠症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态,是睡眠障碍的主要形式。非器质性失眠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使用的术语,指一组情绪因素作为原发病因或主要诱因的睡眠障碍。目前,随着对失眠的研究进展,已有多种新的分类。失眠是临床实践中很常见的一个主诉,在一般人群中也非常常见,有1/3以上的人一生可能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失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并多见于妇女、老年人及心理功能紊乱和社会经济状况差的群体。
非糜烂性反流病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准确表述是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指胃(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反流、烧心等,但无食管黏膜破损或巴雷特食管表现的疾病。多数学者认为食管收缩功能异常、食管敏感性增加、精神因素等与本病的发生有关。非糜烂性反流病目前多以药物治疗为主。非糜烂性反流病是什么非糜烂性反流病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是指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但胃镜下并没有食管黏膜的糜烂及溃疡。1.病因及机制:是胃酸、胃蛋白酶及胆汁等反流物,由于抗反流机制,如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受损,食管的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降低等因素,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相应的症状。2.临床表现: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流,其次是胸痛、吞咽困难、胸骨后异物感,以及食管外症状,如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等。3.检查:胃镜是诊断非糜烂性反流病最准确的方法,此外,还有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X线钡餐、食管测压等。4.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如促进胃动力药物,多潘立酮、依托必利;抑酸药,如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手术治疗,抗反流手术,适用于反流引起严重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瘢痕切除术,适用于引起严重食管狭窄的患者;患者教育,如避免肥胖、高脂肪饮食等。因此,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患者应该积极就诊,早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