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应激性溃疡
主要表现为呕血、柏油样便、休克、贫血、腹部压痛、肌紧张等 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或严重心理疾病等均可引起 根据病情进行保守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或手术治疗早期明确诊断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延误治疗或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明显升高
隐孢子虫病
隐孢子虫病是由一种叫微小隐孢子虫所引起的传染病,而其他品种的隐孢子虫也偶然会引起此病。症状通常于感染后7天左右出现,包括腹痛、水泻、呕吐及发热。大部分患者的病症持续6-10天,但也有可能会持续数星期。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病情可能非常严重,甚至威胁生命。
隐球菌病
隐球菌属包括17个种和18个变种,其中仅新生隐球菌及其变种具有致病性。新生隐球菌几乎全部经肺入侵而感染人体,90%病损仅局限于肺部,10%可经血行传播扩散至其他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是最常见的继发感染的部位,该菌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与脑脊液中存在的天门冬素及肌酐有助于菌生长有关。本病传播途径尚未阐明,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原菌可直接侵入并引起血行传播,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艾滋病、白血病等患者易患本病。
隐匿性肾炎
表现为无症状的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肾病症状主要为单纯性血尿和无症状蛋白尿,还可有腰痛,多无水肿病因不明,多与感染、高热、剧烈运动等有关不需要特殊治疗,避免可能造成症状加重的因素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仅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和(或)蛋白尿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临床多无症状,常因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或蛋白尿而发现病因不明,多与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如中医药治疗)等
隐匿性高血压
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是血压异常变化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诊室血压
淫肠综合征
通过不洁性行为传播的一类肠道疾病可有发热、腹痛、腹泻、排便紧迫和排便后有排便不尽感由不同病原体感染肠道导致主要采取对症治疗联合抗感染治疗
银屑病关节炎
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炎性关节病可有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以及指甲点状凹陷、皮损等症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皮损与关节病变同时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阴囊丝虫病
概述阴囊内丝虫病是泌尿生殖系统丝虫病的早期病变,多见于20~40岁的患者,伴有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鞘膜积液及鞘膜乳糜肿等,可单侧发生,也可双侧发生。
阴沟肠杆菌感染
阴沟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人和动物的粪便中,泥土、植物中均可检出,是肠道正常菌种之一,但可作为条件致病菌。随着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阴沟肠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越来越重要的病原菌,其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病部位常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菌血症、败血症、眼球炎等。
异源内分泌综合征
异源内分泌综合征也叫伴瘤内分泌综合征,是指肿瘤产生激素或激素样多肽所引起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其发生机制涉及交叉免疫反应、致癌基因选择性表达等,引起内分泌症状的某些肿瘤所分泌的某些活性物质,有激素样作用但无天然激素可与之对应。
异位ACTH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又称皮质醇增多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量皮质醇引起的一个症候群,由多种病因引起。异位ACTH综合征是库欣综合征的病因之一,是指非垂体和肾上腺性的库欣综合征。多见于APUD瘤,如小细胞支气管肺癌,不同部位的类癌,还有胰岛癌、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黑色素瘤等。非APUD瘤,如肺腺癌、鳞状细胞癌、肝癌也可引起。
异尖线虫病
异尖线虫病是异尖线虫第三期幼虫寄生在胃肠道引起的疾病,人因生食含活幼虫的海鱼而感染。急性期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剧烈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以胃或肠道嗜酸性肉芽肿为特征,可并发肠梗阻肠穿孔和腹膜炎。
异常γ-球蛋白血症
概述异常γ-球蛋白血症即选择性或部分性免疫球蛋白合成缺陷。这种患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接近正常,缺乏IgA、IgG、IgM三者中一种或一种以上。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概述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是一种患者无恶性浆细胞病或可引起免疫球蛋白增多的疾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有限,且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
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是指血中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3g/dl),尿中少量或无M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无终末脏器损伤的一类良性疾病。这里的终末脏器损伤是指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的CRAB表现,包括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和溶骨性损伤。根据M蛋白类型主要分为非IgM型(IgG或IgA型)、IgM型和轻链型MGUS,其中IgG型最为常见。偶见双克隆型MGUS。患者多因体检或患其他无关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处理原则是无需治疗、长期随诊;监测M蛋白是否稳定,从而判断疾病是否出现转化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简称乙肝相关性肾炎,是指HBV感染人体后通过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肾小球损伤的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nephritis)又称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乙肝肾炎,指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导致的肾炎。是HBV感染后的一种主要的肝外脏器病变。发病率7%~20%,乙肝肾炎以膜性肾炎及膜增殖性肾炎多见。临床表现为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蛋白尿、镜下血尿,目前乙肝肾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对于有乙肝病毒复制的患者,可采用恩替卡韦或干扰素联合阿糖腺苷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可有食欲缺乏、乏力、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黄疸、肝掌、蜘蛛痣等症状病因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转为慢性携带状态急性期以一般治疗为主,慢性期需要按照医生要求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和监测
乙肝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患者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少数可出现乏力定期随访,有病情进展风险者需抗病毒治疗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