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凝血因子Ⅱ(FⅡ:C)、Ⅴ(FⅤ:C)、Ⅶ(FⅦ:C)和Ⅹ(FⅩ:C)的活性测定
凝血因子Ⅷ(FⅧ: C)、Ⅸ (FⅨ: C)、Ⅺ(FⅪ: C)、Ⅻ(FⅫ: C)的活性测定,是指在受检血浆中分别加入缺乏FⅡ、FⅤ、FⅦ和FⅩ的基质血浆、兔脑浸出液和钙离子(Ca²⁺)溶液,分别记录加入兔脑浸出液和Ca²⁺混合物到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然后从各自的标准曲线中分别计算出受检血浆中FⅡ:C、FⅤ:C、FⅦ:C和FⅩ:C相当于正常人的百分率。凝血因子活性测定主要用来评估某个凝血因子是否正常,可用于诊断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
凝血五项
凝血五项是指测定凝血相关的指标,判断机体有无出血或血栓形成倾向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等五项指标指标异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病、肺栓塞等异常时建议就诊血液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等科室
凝血四项
凝血四项是指通过检测凝血相关指标,判断机体有无出血或血栓形成倾向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等四项指标指标异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病、凝血因子缺乏等异常时建议就诊血液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等科室
凝血时间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指静脉血离体后至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活性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血液凝固需要消耗大量的凝血酶原,如果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有缺陷,则凝血酶原消耗减少,主要见于血友病A、血友病B、血友病C、DIC、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等。本实验主要用于检测内源凝血系统第阶段有无异常,也可作为血小板因子3(PF3)有无缺陷的筛选实验。
凝血酶原消耗纠正试验
FⅡ称为凝血酶原。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需要消耗大量的凝血酶原。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PCT) 主要检测血液凝固后,血清中凝血酶原时间,从而间接了解受检血浆有无 FⅧ 、 FIX 、 FXI 、 FⅫ、 PF3 缺乏或减少。通过相应纠正试验可进步确定缺乏或减少因子的种类。本实验现已少用。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是指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后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反映凝血功能指标之一,可检测是否缺乏凝血因子或存在凝血抑制物,监测抗凝药疗效指标延长常与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药使用等有关;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等检查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咨询医生,关注原发疾病,必要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凝血酶原活动度
凝血酶原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有关,均在肝细胞内合成。凝血酶原时间(PT)其正常值在12~14秒。肝病时肝细胞损害早期即可有PT延长。肝细胞损害越严重,PT延长越明显。凝血酶原时间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若PT延长值<10秒,则预后较好,若>20秒,则预后不良。凝血酶原活动度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意义相同,且更能准确地反映凝血因子的活性。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人凝血酶原时间-8.7)/(患者凝血酶原时间-8.7)×100%。
凝血酶时间延长的纠正试验
当凝血酶时间(TT)延长时,在受检血浆中加入甲苯胺蓝,甲苯胺蓝可中和肝素的抗凝作用。若延长的TT恢复正常或明显缩短,则表示受检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增多,否则表示其他抗凝血酶类物质存在。
凝血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是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用于评估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辅助诊断出血性疾病时间延长与肝素治疗、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有关;指标缩短无临床意义结果异常需及时就诊血液科,必要时行纤维蛋白原活性测定等检查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主要用于调节凝血反应的强度,是反映凝血酶生成和抗凝血酶消耗的指标。血浆TAT浓度升高,提示凝血酶浓度升高,抗凝血酶被大量消耗,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危险性增高。
凝血六项
凝血检查是临床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常分为凝血四项、凝血五项、凝血六项等。凝血六项通常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和D-二聚体。凝血检查对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尿羟脯氨酸
尿羟脯氨酸(urine hydroxyproline,HOP)是体内胶原代谢的最终产物,尿中50%来自骨,另部分来自各种胶原组织及饮食中胶原的破坏。尿中HOP排出的量可以反映骨吸收和骨转化程度。
尿黏多糖
黏多糖是由氨基己糖和己糖醛酸共同组成的聚合物,广泛存在于结缔组织基质中。如缺乏降解黏多糖所需的溶酶体酶,将导致黏多糖在溶酶体中贮积,并有大量黏多糖从尿中排出。尿黏多糖检查是诊断黏多糖病、结缔组织病的指标。
尿胱氨酸定性试验
尿胱氨酸定性试验,是确认胱氨酸尿症的种常规定性试验方法,简单易行,其尿液显色后颜色的深浅与尿中胱氨酸含量成正比。本法对胱氨酸检査的灵敏度为>250mg/24小时,而正常人尿液中胱氨酸含量为40~80mg/24小时,胱氨酸尿症患者尿胱氨酸含量为700~1500mg/24小时。
尿卟啉
卟啉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人体的卟啉化合物是作为血红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而存在,在体内以还原型卟啉原存在。卟啉病是一种先天性或获得性卟啉代谢紊乱的疾病,其产物大量由尿和粪便排出,并出现皮肤、内脏、精神和神经症状。正常人血和尿中含有少量的卟啉类化合物。卟啉定性试验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卟啉病。
尿卟胆原检测
尿卟胆原是血红素合成的前身物质,可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在酸性溶液中作用,生成红色缩合物。尿卟胆原的红色缩合物不能在酸性水溶液中被氯仿或正丁醇提取,而尿胆原等的红色化合物可溶于氯仿或正丁醇中,故可用氯仿或正丁醇抽提除去。用氯仿或正丁醇将红色提取,残留的尿中仍呈红色,提示有卟胆原。
尿总蛋白
尿总蛋白(urine total protein,u-TP)是通过收集24小时的全部尿液来测定其中蛋白质的含量。u-TP是判断药物疗效、监测疾病进展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尿转铁蛋白
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又称运铁蛋白,是单链糖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TF主要功能为结合并转运铁,属于负性时相反应蛋白,调节体内铁的平衡,防止铁的毒性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用于铁代谢评价、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监测和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监测。正常情况下TRF 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肾小球滤过膜上电荷屏障发生微损伤时,转铁蛋白从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出现在尿中。尿转铁蛋白临床意义是什么尿转铁蛋白主要反映肾小球滤过膜屏障受损,提示出现早期肾小球损伤。转铁蛋白是机体内转运血清铁的蛋白,对于人体内的铁代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转铁蛋白的分子量大,在正常情况下转铁蛋白是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如果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血中的转铁蛋白就可以通过受损的基底膜排出到尿中。因此,当尿液中检测出转铁蛋白,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予针对性处理或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尿游离皮质醇
皮质醇(cortisol)是体内最主要的糖皮质激素,正常人皮质醇分泌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调节。游离皮质醇(24h urine free cortisol,24h UFC)可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尿中,尿中游离皮质醇与血清游离皮质醇含量呈正相关。24h UFC不受昼夜节律性影响。皮质醇影响机体糖、脂、蛋白质的代谢,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病毒作用;维持血管紧张度、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