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Rh因子
Rh因子,即恒河猴因子(Rhesus Factor)也被读作Rh抗原,因与恒河猴红血球上的抗原相同得名,最初于1940年被发现。根据人体血液红细胞上Rh因子的有无,可以区分Rh阴性和Rh阳性两种血型,这种血型系统成为Rh血型系统。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有6种抗原,即C、c、D、d、E、e,其中d抗原目前尚无抗血清,故能测出的只有5种。6种抗原中以D抗原最强,致病率也最高,占Rh因子中的80%以上,故临床上常以抗D血清来定Rh血型。根据有关资料介绍,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在国外的一些民族中,Rh阳性血型的人约为85%,其中在欧美白种人中,Rh阴性血型人约占15%。
Rh血型
1939年,Levine和Stetson发现了人类Rh血型系统。随后的研究证明,该系统是最重要的血型系统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也是人类33个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最富多态性的系统。Rh血型是因发现用恒河猴(Rhesus monkey)红细胞免疫所产生的抗体也可使人红细胞发生凝集而被发现。说明人红细胞与恒河猴红细胞具有相同抗原。故取Rhesus字首两个字母将其命名为Rh血型。
Rh抗原
Rh抗原又称恒河猴因子、Rh因子,因人体红细胞上有与恒河猴细胞相同的抗原而得名。根据人体血液中是否含有Rh因子,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血型。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个系统,其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主要应用于指导临床输血工作。在我国,Rh阴性者仅占1 %左右,较为少见。
RetCam数字视网膜照相机
RetCam数字视网膜照相机(简称RetCam)可观察并准确记录婴幼儿视网膜图像,近年来在早熟性视网膜病(ROP)筛查中得到了一定应用,但由于设备造价较高,仅有条件较好的某些大医院拥有,尚不容易普及。
羟脯氨酸
羟脯氨酸(hydroxyprloine,HYP)是亚氨基酸之一,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是胶原组织的主要成分之一,且为胶原中特有的氨基酸,约占胶原氨基酸总量的13%。胶原蛋白是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1/3。利用羟脯氨酸在胶原蛋白中含量最高这一特点,通过血液和尿液对羟脯氨酸的测定,可了解体内胶原蛋白分解代谢情况,即可作为结缔组织分解情况指标。很多疾病可伴有胶原代谢变化而引起血、尿及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改变。目前临床检验普遍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效果满意,此外还有比色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为一组特定HLA反应抗体,是各种组织器官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检测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可判断器官移植时受体血清致敏程度,血清致敏程度高者易产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对这类患者可先进行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和诱导免疫耐受等来降低体液中的HLA抗体,提高移植物存活率。
群体反应性抗体
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ies,PRA),是指群体反应性抗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是各种组织器官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可了解受者体内预存抗体的水平、性质及特异性,判断受者的预致敏状态,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供体器官。PRA检测是了解受者移植前体内预存的抗淋巴细胞抗体水平,预测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器官存活率。
群反应抗体
群反应抗体即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ies,PRA)。PRA是指群体反应性抗HLA-IgG抗体,在多次输血、生育史、再次移植的受者受到同种HLA免疫致敏可产生,是各种组织器官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与移植排斥反应和存活率密切相关。如果病人在曾经的输血或者器官移植中接触过他人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则会产生较强的抗性,不利于器官移植配型。本世纪60年代,Terasaki将群反应性抗体的检测应用于临床,迄今已经发展了多种检测方法,细胞毒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目前,以酶联法操纵简便,结果稳定,应用最为普遍。其方法为酶标板用纯化的包括当地人种绝大部分的HLA特异性抗原预先包被,检测时将待检血清加入并孵育一定时间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人IgG或IgM的人单克隆抗体,再加入酶作用的底物显色,根据颜色的深浅,可测定出HLA抗体的特异性和滴度。
缺铁性贫血实验诊断
缺铁性贫血实验诊断是指通过血象和骨髓象检查因体内铁不足导致的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形成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上主要是检查血象和骨髓象特点及铁代谢特点的改变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
全血黏度(切变率:38.3)
全血黏度(CP)是指全血在流动时与血管壁产生的一种内摩擦力。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数,是血浆黏度、血细胞压(比)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它是流动的倒数,黏度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全血黏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切变率范围内(200S-1以下),全血黏度随切变率增高而降低。当切变率在10~100S-1时的全血黏度称中切黏度,中切黏度值为低切到高切黏度变化的过渡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全血黏度(切变率3.83)
全血黏度(CP)是指全血在流动时与血管壁产生的一种内摩擦力。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数,是血浆黏度、血细胞压(比)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它是流动的倒数,黏度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全血黏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切变率范围内(200S-1以下),全血黏度随切变率增高而降低。当切变率在1~10S-1时的全血黏度称低切黏度,在低切变率的条件下,红细胞容易相互聚集,所以,低切变率下测定出的全血表观黏度实际上反映了该患者红细胞的聚集性。
全血黏度(切变率192)
全血黏度(CP)是指全血在流动时与血管壁产生的一种内摩擦力。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数,是血浆黏度、血细胞压(比)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它是流动的倒数,黏度越大,流动越慢;反之,流动越快。全血黏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切变率范围内(200S-1以下),全血黏度随切变率增高而降低。当切变率在100s-1以上时的全血黏度称高切黏度,在高切变率条件下,红细胞容易变形,所以,高切变率下测定的全血表观黏度实际上是反映了该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
全血黏度
全血黏度(blood viscosity)是指包括血浆和所有血细胞在内的血液整体的黏度。全血黏度可作为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敏感指标,全血黏度越大,血液流动性越小。该检查对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全血细胞计数
全血细胞计数(complete blood count, CBC)又称血常规,是临床检查的基础项目,通过测定与分析血液中有形成分质与量,进而辅助相关疾病的诊疗。它主要是对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相关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是诊断、治疗、随访疾病的常用指标。
醛缩酶
醛缩酶(aldolase, ALD)广泛存在于各个组织,在骨骼肌中含量最丰富,参与糖酵解过程重要的酶。ALD主要用于诊断肌肉和肝脏疾病。
醛固酮检查
醛固酮检查是指测定醛固酮及血浆肾素活性,用于辅助诊断内分泌相关疾病主要包括血浆醛固酮、尿液醛固酮、肾素活性、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等关键指标指标异常常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异常时建议就诊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
去甲肾上腺素检测
去甲肾上腺素又名正肾上腺素,属于儿茶酚胺类激素。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由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有少量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占肾上腺髓质总分泌量的10%~20%)。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肾上腺素α受体,对心脏的β1受体有较弱的兴奋作用,对β2受体无影响。其生理作用与肾上腺素基本相同,但各有特点。特别对皮肤、黏膜和肾血管有强烈收缩作用,使血压升高。但对冠状动脉有微弱扩张作用,对心脏β受体也有兴奋作用,但比肾上腺素要弱。去甲肾上腺素的检测也是诊断嗜铬细胞瘤、嗜铬组织增生、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依据。
去甲基-6-酮-前列腺素F₁α测定
去甲基-6-酮-前列腺素 F₁α是体内6-酮-PGF₁α经肝脏氧化酶代谢的产物,由于不受操作或体外因素的影响,因此能比6-酮-PGF₁α更准确地反映体内前列环素的生成情况。
屈光度
用光焦度来表示眼睛折射光线的能力能够反映眼部屈光状态指标升高与远视、角膜损伤等有关;指标降低与近视、糖尿病、白内障等有关检查发现异常需要就医,必要时进一步行裂隙灯、验光、散瞳等检查
球蛋白检查
概述球蛋白是一种存在于人体中的血清蛋白,是由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的。球蛋白具有免疫作用,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免疫球蛋白,可分为α1、α2、β和γ四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