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限水试验及垂体后叶素试验
限水试验及垂体后叶素试验也称禁水-加压素试验,主要用于鉴别尿崩症和精神性烦渴。尿崩症是指精氨酸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严重缺乏或部分缺乏(又称中枢性尿崩症),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乏(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多饮与低比重尿和低渗尿。禁水试验或禁水-加压素试验是诊断尿崩症或鉴别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的重要方法。试验当日停早餐并充分饮水后排空膀胱,测尿量、尿比重、尿渗透压,测血钠、血渗透压、血压和体重。开始禁饮水6小时,每隔1小时排尿1次,每次测尿量、尿比重、尿渗透压、血压和体重。当尿渗透压达到高峰时抽血测血浆渗透压,然后立即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注射后1小时和2小时测尿渗透压。比较禁水前后以及使用垂体后叶素前后的尿渗透压变化。
腺苷脱氨酶
腺苷脱氨酶与细胞免疫活性有关,是反映肝损害、结核等疾病的指标之一用于鉴别良恶性积液,判断急性肝损伤及残留病变,评估预后指标升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核、肝脏疾病等有关结果异常可就诊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科室,进一步行胸部CT、腹部CT等检查
腺苷激发试验
腺苷激发试验是指静脉注射腺苷诱发局部心室壁活动异常和心肌缺血灌注以诊断冠心病的方法。腺苷对冠状动脉有较强的扩张作用,腺苷激发试验可了解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
涎腺囊肿超声检查
涎腺囊肿(salivar cysts)主要指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导管阻塞引起的导管囊性扩张。涎腺囊肿包括唾液腺黏液囊肿和腮腺囊肿。黏液腺囊肿常发生于小涎腺,其余涎腺囊肿则按其发病部位命名,有腮腺囊肿、颌下腺囊肿及舌下腺囊肿等。囊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如感染),引起导管扩张,继之囊性扩张,形成囊肿。如为感染引起,则有疼痛及压痛,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检查涎腺囊肿方法简单、安全无损伤、定位准确,对肿物的检出、性质判断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涎腺良性肥大超声检查
涎腺良性肥大(sialadenosis)以腺体良性肥大为主,是一组非炎症性的慢性涎腺肿大,以腮腺多见。腮腺肿大是一组腮腺腺泡肿大2~3倍,主要原因是与营养缺乏,酒精中毒、尿毒症、糖尿病、内分泌失调有关。涎腺良性肥大的临床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柔软,常为双侧性;导管口无红肿,分泌物无异常。病理表现主要是腺泡肥大,融合成片。其他如颌下腺及舌下腺很少见。涎腺良性肥大的诊断应该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细针穿刺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来诊断。涎腺良性肥大无需特殊治疗。有系统性疾病者,经过系统治疗后,部分患者的腺体可能恢复正常。有肿胀症状者,可请患者自行按摩腺体,促使腺体排空唾液,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药物引起的涎腺肿大,停药后大多消退。
涎腺放射性核素扫描
涎腺放射性核素扫描(salivary gland radionuclide scanning)是指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法检测唾涎分泌及排空。涎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其中腮腺是主要涎腺,常作检测对象,涎腺放射性核素扫描又常称为腮腺放射性核素扫描,近年来已经用于腮腺疾病和干燥综合征的诊断。
涎腺多形性腺(混合瘤)瘤超声检查
涎腺多形性腺瘤(pleoemorphic adenoma,PA)又称混合瘤(mixed tumor,MT)是常见的涎腺良性肿瘤。以腮腺混合瘤最常见,占80%~90%,颌下腺及舌下腺很少见。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它由上皮及黏液组织混合组成。它属于良性肿瘤,占该肿瘤的90%,恶性仅仅占10%。本瘤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40岁以上较多见。临床表现:腮腺区有一肿物,生长缓慢,多为单发,触之光滑,也有呈结节状。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但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病变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涎石症超声检查
涎石症(sialolithiasis)是指涎腺或其导管内形成结石,并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以颌下腺发生率最高,占80%~90%,腮腺次之,舌下腺最少。本病的发病原因是:颌下腺导管内钙盐较多,本身导管细长,内部含黏液蛋白高,又较黏稠,如有细菌感染,又加上异物沉积时,容易形成结石。涎石症的诊断一般基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进食后腺体肿大,B超、X线平片、CT等检查对涎石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涎石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腺体按摩、催涎剂、导管扩张等;手术方法有口内导管切开取石和腺体切除等,手术方式取决于结石的部位。
涎分泌流率试验
涎分泌流率(salivary secretion flow rate)又称涎分泌速度或称涎流率,一般测定15分钟的分泌量,然后计算出单位时间的涎分泌量。涎流率和成份可反映涎腺的功能,并与许多口腔疾病密切相关。涎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散在小涎腺分泌的体液,又称唾液,分泌受神经反射的调节。主要作用是湿润和溶解食物;清洁和保护口腔;涎中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在口腔起免疫、牙齿再矿化、润滑、消化等多种功能。SFR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间的差异也较大。年龄显著影响涎流率,儿童期流量较高,妊娠期明显高于孕前。
纤维喉镜检查
通过纤维喉镜观察咽喉部,评估和判断咽喉其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可检查咽喉腔内咽喉各壁、会厌、会厌谷、梨状窝、环后区、声带及声门下区等可以帮助筛查或诊断咽喉部炎症、肿瘤等纤维喉镜检查及喉镜下异物取出术一般无需预约,一般在10分钟以内完成
纤维蛋白肽A
纤维蛋白肽A(FPA)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释放出的种小分子多肽物质。检测FPA生成量的多少,可以间接反映凝血酶生成的量。因此,FPA是血栓与止血检测的个重要指标。
纤维蛋白原定量
纤维蛋白原是在肝脏中合成的,在凝血酶催化下,生成纤维蛋白,又可以聚合成细丝状,再在血浆蛋白稳定因子(因子Ⅷ)及钙离子的催化下,最终成为凝血块,完成止血过程。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纤维蛋白原定量可用于辅助诊断先天性或后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监测凝血酶治疗或防凝抗栓剂治疗等。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总称,包括多种不同分子量的肽段,血浆FDP增加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之。
纤溶系统检查
纤溶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保证血流畅通,另外也参与人体内组织的修复和血管的再生等。纤溶功能亢进可引发出血倾向,纤溶功能降低常提示血栓形成。
纤溶酶原抗原测定
纤溶酶原是一种主要在肝脏、肾脏合成的单链无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原,通过一些丝氨酸蛋白酶激活形成纤溶酶发挥作用,纤溶酶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和多种凝血因子,起着对抗凝血和溶栓的生理作用。纤溶酶原抗原测定(PLG:Ag)常与纤溶酶原活性测定(PLG:A)同时进行。血浆纤溶酶原的测定有助于判断纤溶系统活性。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抗原
PAI-1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释放入血后与t-PA结合,1∶1形成复合物,使t-PA失活。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抗原(PAI-1:Ag)常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活性(PAI-1:A)一同测定,有助于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活性测定
PAI-1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释放入血后与t-PA结合,1∶1形成复合物,使t-PA失活。PAI-1升高,提示纤溶活性减低,血栓风险增加;PAI-1降低,提示纤溶亢进,出血风险增加。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活性(PAI-1:A)常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抗原(PAI-1:Ag)同测定,有助于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
PAI-1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释放入血后与t-PA结合,1∶1形成复合物,使t-PA失活。PAI-1升高,提示纤溶活性减低,血栓风险增加;PAI-1降低,提示纤溶亢进,出血风险增加。
纤溶酶原活性测定
纤溶酶原是一种主要在肝脏、肾脏合成的单链无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原,通过一些丝氨酸蛋白酶激活形成纤溶酶发挥作用,纤溶酶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和多种凝血因子,起着对抗凝血和溶栓的生理作用。PLG:A测定常与纤溶酶原抗原(PLG:Ag)测定同时进行。血浆纤溶酶原测定有助于判断纤溶系统活性。
纤溶酶原测定
纤溶酶原是一种主要在肝脏、肾脏合成的单链无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原,通过一些丝氨酸蛋白酶激活形成纤溶酶发挥作用,纤溶酶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和多种凝血因子,起着对抗凝血和溶栓的生理作用。血浆纤溶酶原测定有助于判断纤溶系统活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