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血流感染实验诊断
血流感染是指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流所致的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血培养可获得阳性结果。血流感染常为重症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其发病率呈持续增高趋势。早期恰当的初始抗微生物治疗对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然而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常导致治疗失败。血流感染的诊断常有赖于不同部位多次血培养获阳性结果或其他严格的诊断标准。
血流储备分数测定
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在冠状动脉存在狭窄病变的情况下,该血管所供心肌区域能获得的最大血流与同一区域理论上正常情况下所能获得的最大血流之比,即心肌最大充血状态下的狭窄远端冠状动脉内平均压(Pd)与冠状动脉口部主动脉平均压(Pa)的比值。
血磷检测
磷(P)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大部分以磷酸钙的形式沉积于骨骼中,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少部分的磷存在于体液中。通常在血清中测定的是无机磷。血磷水平与年龄和季节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和儿童的血清磷的水平较高。此外,由于夏季受紫外线的影响,血清磷的含量比冬季高。血清磷的代谢主要受钙调节激素的影响。磷酸盐对维持酸碱平衡也具有得重要作用。
血块收缩时间
血块收缩时间(CRT)也称血块退缩试验,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Ca2+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血块收缩时间测定是将血液放在试管内,在特定的温度下1小时及24小时观察血液收缩的情况。该项实验的结果,正常情况下的表达方式为:1小时开始收缩,24小时完全收缩。
血块回缩试验
血块回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Ca²⁺(钙离子)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在血小板收缩蛋白的作用下,发生血块收缩。血块回缩取决于血小板数及纤维蛋白原含量。
血浆蝰蛇毒磷脂试验
血清蝰蛇毒磷脂试验(RVVCT)常与血浆蝰蛇毒复钙时间(RVVRT)同进行,主要是观察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血浆黏度测定
流体黏度是指流体在流动时内部起阻抗作用的内摩擦力的大小,即流体流动时由于相邻两层平行流体层互相位移时的摩擦力而产生的阻力。血浆黏度与血浆组成有关,受血浆大分子量蛋白的影响,尤其受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最大,球蛋白次之,而清蛋白最小。血液黏度是最基本的血液流变特性,可作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血浆黏度
血浆黏度(PV)约为全血黏度的1/8~1/4,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之一。血浆黏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不论在高或低切变率范围内黏度值是一个常数。通常血浆黏度主要取决于某些高分子量的不对称蛋白质分子的含量,包括纤维蛋白原、α2巨球蛋白、IgM、IgG等,也取决于机体内水分含量。血浆黏度增加导致血流不畅,甚至阻断,可反映淤血存在。许多血浆蛋白异常的疾病都可以表现出明显的高黏滞症状,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某些胶原性疾病等。由于血浆中蛋白含量的异常升高,血浆黏度异常使血浆黏度明显升高,进而使血液黏度升高。另外,血浆黏度异常血浆蛋白的增加也可以导致红细胞的聚集,特别在低切变率时更为明显,从而造成全血黏度的升高。
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plasma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血浆中的内源性抗凝蛋白,是调节组织因子(TF)介导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天然抑制物。TFPI具有抗增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动脉损伤部位血小板活性。
血浆组织因子
血浆组织因子(TF)是指内皮细胞合成的膜结合糖蛋白。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血管的外膜组织中,血管受损时进入血液,内皮细胞不表达 TF 活性。当血管壁受损或内皮细胞受剌激时,内皮细胞合成和表达大量的TF ,促进血液凝固。血浆组织因子水平变化可作为内皮细胞受损的判断标准,在定程度上也可反映人体内的凝血状况。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是一种单链糖蛋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不断释放入血液,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内,肝脏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灭活的主要场所。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检测可分为活性与含量测定,可反映纤溶活性。
血浆总皮质醇
皮质醇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所分泌,在血液中以结合态和游离态两种形式存在。游离状态的皮质醇仅占10%左右,具有生物活性,并可从肾脏滤过;结合态者主要与糖皮质类固醇结合蛋白(CBG)相结合,少量与白蛋白结合,无生物活性,不被肝细胞破坏,也不能从肾小球滤过。皮质醇的分泌主要受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其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上午8时左右分泌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午夜零点最低。血浆总皮质醇(F)临床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成熟红细胞中主要蛋白质为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具有运输氧和氧化碳的功能。生理状态时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当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成为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lasma free hemoglobin)。
血浆因子ⅩⅢ定性试验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Ca²⁺)溶液,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凝块。将凝块加入5mol/L尿素溶液,如果受检血浆缺乏因子ⅩⅢ,则形成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凝块易溶于尿素溶液。该试验主要用于诊断因子ⅩⅢ缺乏。
血浆血栓烷B₂
血浆血栓烷B₂(TXB₂)是血小板膜磷脂释放的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化酶途径代谢的主要产物,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可靠指标。
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是由血管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Ⅰ转化而来。具有收缩微动脉,增加回心血量;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促进血管升压素释放等功能。
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可分为细胞型(CFN)和血浆型(PFN),具有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胞与纤维基质连接等作用。在人体创伤愈合、炎症、纤维化过程有重要意义。
血浆纤维蛋白肽Bβ₁₋₄₂和Bβ₁₅₋₄₂
血浆纤维蛋白肽Bβ₁₋₄₂是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血浆纤维蛋白肽Bβ₁₅₋₄₂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两者升高表明纤溶酶的激活,可用于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
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一种由肝细胞分泌合成的蛋白物质,和细胞的增殖分化、吞噬、血液的凝固具有较大的联系。FIB含量或功能异常均可导致凝血障碍,因此,FIB是出血性疾病与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筛检指标之一。
血浆纤维蛋白原
概述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就是凝血因子Ⅰ,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由肝脏合成、分泌进入血液,成为凝血系统中的重要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过程。纤维蛋白原增加通常是在机体急性炎症大手术、重大创伤时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