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
血小板含有多种血小板膜糖蛋白(GP)分子,它们在分子结构中存在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药物依赖性抗原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点,可表现为轻重不等的出血症状。目前认为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形成是本病主要的发病机制之。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测定
血小板含有多种血小板膜糖蛋白(GP)分子,它们在分子结构中存在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药物依赖性抗原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点,可表现为轻重不等的出血症状。目前认为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形成是本病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膜糖蛋白定量测定
血小板质膜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中对血小板功能最重要的为糖蛋白。血小板膜糖蛋白(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GP)在血小板膜上大量表达,是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物,其数量或结构异常均可导致患者发生血栓或出血,对血液学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膜糖蛋白
血小板膜糖蛋白(GP)主要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复合物(GPⅠb-Ⅸ)、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GPⅡb-Ⅲa)等。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故对诊断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和血小板无力症具有诊断价值。
血小板抗体IgG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体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PAIgG)导致单核巨噬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皮肤黏膜出血为临床特征。大多数ITP患者血小板表面包被有IgG型自身抗体,因此PAIgG的检测对于ITP的确诊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PAIgG在体内有两种存在形式,即血清中可结合于血小板的抗体以及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检测法主要有间接法和直接法,间接法用于检测血清中PAIgG,直接法主要检测血小板表面的PAIgG。临床常用的方法有固相血小板免疫血清学试验、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法。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附称之为血小板聚集,是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基础。血管破损出血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对临床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指导意义。
血小板计数检查
适合健康体检人群、住院患者筛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人群等可通过静脉血检查有助于临床上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该指标无须空腹,若与生化项目(血脂、肝功能等)同时检测,建议空腹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用仪器检测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总数用于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出血和血栓性疾病指标升高见于感染、大出血后以及血液疾病,指标降低见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急性白血病等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咨询医生,必要时进一步行骨髓细胞学、分子遗传学等检查
血小板环核苷酸测定
环腺苷酸(cAMP)和环鸟苷酸(cGMP)在调节血小板功能中,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作。血小板环核苷酸测定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小板产生于骨髓,具有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在血栓性疾病、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功能试验主要是检查血小板黏附、聚集、代谢、释放反应和血块收缩。该试验对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指导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第4因子
血小板第4因子(PF₄)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内,当血小板激活时释放在血浆中。PF₄常与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一同检测,可作为检测体内血小板激活的指标。
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
血小板第3因子是凝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血小板在活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种膜表面磷脂,PF3能加速凝血活酶的生成并促进凝血过程。该检查又称血小板促凝活性测定,是检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主要用来筛选血小板膜相关磷脂参与的期止血作用强弱。
血小板比容
血小板比容是指血小板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联合其他指标用于辅助诊断多种血液疾病指标升高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指标降低常见于再障、血小板减少症检查发现异常需要就诊血液科,必要时进一步行骨髓细胞学、凝血功能等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对血液有形成分质量的检查和数量的评估,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大小、形态、染色及结构等方面的检查。其检查方法有经典的显微镜检查、自动化数字式细胞图像分析仪及流式细胞仪检查。通过该检查,对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血细胞膜CD55和CD59检测
血细胞膜CD55和CD59检测,是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标记针对CD55、CD59的单克隆抗体,与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膜上的CD55、CD59特异性结合,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膜上CD55、CD59表达的数量。同时检测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上的CD55和CD59表达情况,有助于鉴别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细胞化学染色
血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该类方法对于血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的了解、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和判断预后都有一定的帮助,并且对于发病原理的探讨也有一定意义。
血细胞比容
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用于辅助诊断贫血和其他红细胞系统疾病,并用于脱水时计算补液量指标升高见于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指标降低多见于贫血结果异常需要及时咨询医生,必要时进一步行骨髓细胞学等检查
血糖指数
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Glycaemic Index;英文缩写GI),也译作血糖生成指数、升糖指数,表示在禁食一段时间后(通常不低于10小时),同一受试对象摄入含有一定量(通常为50克或25克)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不包括不可消化吸收的纤维素等)的食物与等量的参考食物(葡萄糖或白面包)相比,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2小时)引起的血糖反应曲线下面积(即积分)的比值,即体内血糖应答的百分比[1,2]。血糖指数的概念是由多伦多大学David J. Jenkins教授等1981年在研究最适合糖尿患者的饮食时提出的[3]。Jenkins等人提出了碳水化合物“质量”对血糖应答的影响,即含有相同数量碳水化合物的不同食物,其消化吸收速率和血糖应答水平不尽相同。血糖指数作为一种生理学参数,综合食物组分和含量、碳水化物的类型和结构、以及食物的物理状况和加工制作过程等因素,整体反映食物整体的消化利用状况。高血糖指数的食物在消化吸收过程中消化快、吸收完全,并迅速释放葡萄糖,引起餐后血糖快速增加,产生较高的血糖峰值。反之,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吸收慢,较缓慢地释放葡萄糖,引起餐后血糖的增加较缓慢,血糖峰值较低、下降速度亦较慢。以葡萄糖为参考食物时(GI=100),葡萄糖的GI值也即为最大GI值(100),而其他食物的GI值均在100以内;相比于以葡萄糖为参考食物,以白面包为参考食物时(GI=100),该标准下食物的GI值约为前者的1.43倍,但由于全球范围内缺乏统一的标准白面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因此使用时应特别注意[4]。
血糖检查
适用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怀疑有糖尿病者、健康体检者等可通过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检测诊断糖代谢紊乱、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的主要指标检测前应禁食8小时,可少量饮水;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
血糖
血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Glu)。葡萄糖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能量的重要来源。正常人体每天需要很多的糖来提供能量,为各种组织、脏器的正常运作提供动力。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是由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大致相同的结果。血糖的来源包括:①食物消化、吸收;②肝内储存的糖原分解;③脂肪和蛋白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包括:①氧化转变为能量;②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脏、肾脏和肌肉中;③转变为脂肪和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加以储存。肝脏是体内调节血糖的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此外,血糖浓度还受神经、内分泌激素的调节。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