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电脑视觉综合征
电脑视觉综合征已困扰着75%~90%每天经常使用电脑的人。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眼睛刺痛、乾涩、疲倦、红肿、发炎、视力模糊、衰退、近视或散光度数加深等。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是一种少见的多灶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症性疾病。典型地发生于青年女性近视患者,表现为后极部散在分布的黄白色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层脉络膜水平,呈自限性过程,通常不伴有眼前段和玻璃体炎症,多数患者视力预后良好。
低眼压性青光眼
低眼压性青光眼又称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是具有典型的青光眼性视盘(曾称视乳头)损害和视野缺损,房角开放,而眼压始终在统计学正常范围内的一种青光眼。多无自觉症状。多见于40岁以上者,女性多于男性,单眼或双眼发病。本病的致病因素复杂,目前尚不了解其确切病因,可能由于视盘的组织结构差异,对眼压或缺血特别敏感而容易造成视盘损害及相应的视野缺损。本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可用药物或手术治疗控制或减缓病情发展。
倒睫
睫毛向后生长,刺激角膜及结膜导致不适的一种疾病有眼痛、流泪、怕光、眼异物感、巩膜(眼白)发红等表现目前常采取拔除倒睫、电解治疗、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等方法治疗如果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可能复发;如果不治疗,最终会影响视力
单眼双下转肌麻痹
单眼双下转肌麻痹是指一眼的下直肌、上斜肌同时麻痹而导致的眼位上斜或伴有外斜。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治疗也比较困难,采用多条肌肉分次手术、甚至双眼手术的方法进行手术。发病年龄以4~48岁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左眼多见。
单眼双上转肌麻痹
单眼双上转肌麻痹是指一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临床表现为患眼下斜视,多合并水平性斜视和上睑下垂。此种上睑下垂多为假性或混合性。单眼双上转肌麻痹临床少见,人群患病率尚未见报道。发病年龄为6~46岁,性别无明显差异,以右眼多见。
单纯疱疹性葡萄膜炎
单纯疱疹性葡萄膜炎是由于单纯疱疹病毒(HSV)侵入机体后,通过直接侵犯或通过诱发的免疫应答而引起葡萄膜炎。临床上可表现为前葡萄膜炎,也可以表现为后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可伴有或不伴有角膜炎,后葡萄膜炎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炎或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目前最严重的常见角膜病,近几年有明显上升和加剧趋势。由于反复发作,重症病例增多,严重威胁视功能,加强对本病的研究,已成为眼科亟待解决的课题。
单纯疱疹病毒性巩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可引起巩膜炎或巩膜外层炎。巩膜外层炎是由于活动性HSV感染时病毒直接侵犯引起;巩膜炎是由活动性HSV感染时病毒直接侵犯或首次病毒感染后数天由病毒产生的免疫反应引起。
单纯性近视
概述单纯性近视多指眼球在发育基本稳定之后发展的近视。婴幼儿因眼球较小,均是远视,但随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若眼球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一般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下,眼底一般无明显变化,用适当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
代谢性白内障
代谢性白内障与晶状体的代谢有关。由于血糖增加,晶状体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致其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葡萄糖被转化为山梨醇,山梨醇在晶状体内堆积,使渗透压增加,晶状体吸收水分,形成纤维肿胀和变性,最后产生混浊。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眼部带状疱疹可合并眼睑炎、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病变(急性视网膜坏死)、视神经炎、眼肌麻痹等。部分可发生带状疱疹性角膜炎,造成角膜瘢痕严重影响视力。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倾向。
带状疱疹病毒性巩膜炎
带状疱疹病毒性巩膜炎(herpes zoster virus scleritis,HZS)的病毒初次感染往往表现为水痘,病毒长期潜伏在体内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激活,再发表现为带状疱疹,二者均为急性传染病。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有很大区别,一般情况下均为自限性,极少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由该病毒引起的巩膜炎较为少见,多在病毒初发感染后数月发生。高危人群还包括免疫抑制患者,如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IDS)、器官移植肿瘤血液病恶病质者,带状疱疹病毒性巩膜炎呈散发性,无明显季节性。罕见于儿童。
带状角膜病变
带状角膜病变是指一种角膜上皮下发生钙质沉着而引起的角膜病变,又称角膜带状混浊和钙化带状角膜病变。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变发展缓慢,可长达10年以上。初期的角膜混浊轻微,肉眼不易发现;陆续出现钙质性灰白色或白色混浊斑;视力晚期可明显减退。
带状角膜病
带状角膜病即带状角膜变性,表现在角膜上皮层下前弹力层处有宽2~3mm的灰白色带状混浊区域。带状变性首先发生在角膜缘的前弹力膜水平,逐渐向中央角膜发展,变性混浊区域外侧边界清晰,与正常角膜缘之间有透明隔离带。病变部位常伴有钙质沉着的白色钙化斑,最后病变可侵犯到角膜基质层和出现新生血管。晚期可出现刺激症状。单眼或双眼皆可发病。
大疱性角膜病变
大疱性角膜病变是指角膜上皮或上皮下形成水疱的状态,是由角膜内皮细胞的异常或破坏引起。正常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约为3000个/mm2,其减少至500~1000个/mm2时,即可发生本病。白内障手术后、眼外伤、青光眼晚期、严重的色素膜炎、Fuch角膜营养不良、角膜移植失败等均可能引起角膜内皮细胞破坏和减少,导致大疱性角膜病变。临床表现为角膜上皮水疱形成,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严重刺激症状。
大角膜
概述大角膜是指角膜横径≥13毫米,角膜曲率半径正常,是一种家族遗传病,男性多见。临床多为双眼发病,视力可正常或伴近视、散光,多无需特殊治疗。
Devic病
Devic病即视神经脊髓炎(NOM),是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其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失明,其前或其后数周伴发横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是季节性强的双眼奇痒、睑结膜出现大而扁平的乳头、角膜缘附近结膜胶样增生及分泌物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常侵犯双眼。每当春暖花开时发病,到秋末天寒时症状消失。每年复发,轻症者3~4年后即不再发,重症者可连续复发10余年。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是什么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是由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介导的慢性眼表疾病,患者可有眼部瘙痒、异物感、烧灼感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诊治。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又称为季节性结膜炎,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花粉、动物皮屑和羽毛等敏感有关,其发病机制为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和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共同作用。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患者可表现出眼部瘙痒等不适,可在白天经灰尘、亮光、风等环境因素诱发,在夜晚症状可加重,患者还可伴有其它眼部症状,如异物感、畏光、疼痛、烧灼感、黏性分泌物增多、流泪等。建议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患者及时就医,评估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春季结膜炎
春季结膜炎是一种双侧慢性外眼疾病。又称春季角膜结膜炎(VKC)。VKC主要影响儿童和年轻的成年人,在春季最为常见,受累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外眼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瘙痒、流泪、畏光和黏性分泌物。该病具有自限性,目前已证实有效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和肥大细胞稳定剂。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