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新生儿衣原体感染
新生儿衣原体感染是由沙眼衣原体所致,可引起包涵体结膜炎及沙眼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可感染妊娠妇女的子宫颈并通过受染母亲的产道感染新生儿,在新生儿引起结膜炎和肺炎。衣原体是一种近似于细菌的病原微生物。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
咽下综合征指在分娩过程中婴儿咽下过多被胎粪或细菌污染的羊水、母血或阴道内黏液分泌物等,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及黏液分泌亢进而引起的新生儿呕吐。多见于有难产史、窒息史或过期产儿。常于生后尚未开奶即开始呕吐,但婴儿一般状况良好,胎粪排出正常,腹部无异体征。通常在1~2天内将咽下的异物吐净后,呕吐即停止。呕吐严重者可用1%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进行洗胃,一般1~2次呕吐即可停止。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新生儿时期,由血小板生成减少和(或)破坏增加所致的新生儿紫癜,称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TP)。其特征是皮肤广泛性瘀点瘀斑,甚至出现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等、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时间延长且不完全,而凝血时间在正常范围内。免疫因素(同族免疫和自身免疫)是引起NTP的最主要高危因素。
新生儿心律失常
新生儿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肌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改变而引起的不同于正常心脏搏动节律的异常心律,包括频率、节律,心脏搏动部位或心电活动顺序的异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室性多见,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年长儿及成人好。但也有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救治,可致死亡。
新生儿心肌炎
新生儿心肌炎是在新生儿期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肌损害,导致不同程度的心肌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的疾病,其中以病毒感染为多见。其病理变化以心肌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心肌纤维细胞溶解和坏死为特征。临床表现不典型,较难早期发现,而易延误治疗,病死率高应引起重视。
新生儿消化道重复症
消化道重复症是指附着于消化道一侧的,具有和消化道某一部分壁层相同并共用血管供应的特征,呈囊肿状或管状空腔结构的先天性畸形。可以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从舌根到肛门都可发生,但以回肠和回盲部最常见。新生儿期发病者较少见,主要在婴幼儿期发病。
新生儿消化不良
新生儿由胃肠动力发育不完善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奶量减少、溢乳、腹胀、肛门排气增多、反复哭闹、排便异常等可根据病情采取改善喂奶方式、遵医嘱应用药物治疗等措施缓解症状经过及时治疗,一般可改善症状
新生儿吸入综合征
新生儿吸入综合征(aspiration syndrome of newborn)指新生儿出生前后吸入产母羊水或胎粪、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以及胃内容物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病理改变以呼吸窘迫为主,同时伴有其他脏器损伤的一组综合征,严重者发展成呼吸衰竭或死亡。包括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和乳汁吸入性肺炎等。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
概述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是新生儿体内维生素K缺乏所致出血性疾病。曾称新生儿自然出血。其发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包括第Ⅱ、Ⅶ、Ⅸ、Ⅹ活性低下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新生儿晚期代谢性酸中毒
新生儿晚期代谢性酸中毒与饮食中蛋白质的质和量、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及肾脏酸负荷过高等有关。常发生于生后2~3周,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重者可危及生命,应积极加以预防。目前使用的早产儿配方乳中,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与人乳相似,故本症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新生儿晚发败血症
病原体侵入血液并繁殖,导致新生儿生后3~28天发病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主要症状为体温不稳定,呼吸困难,皮肤出现黄疸、瘀点、瘀斑等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治疗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静脉应用抗生素,并注意并发症的早期处理
新生儿臀炎
新生儿臀炎(neonatal gluteal inflammation)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病,被尿、粪便浸湿的尿布未及时更换,尿中的尿素被粪便中的细菌分解产生氨,刺激臀部皮肤所致。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会给患儿造成危害。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概述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TP)是获得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一种类型,发病率低,类似于母婴红细胞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第一胎即可致病。不同于先天性ITP,本病患儿母亲不受影响,患儿易颅内出血死亡及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
新生儿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异源)引起的一种内分泌-代谢障碍综合征,其共同特点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糖类代谢紊乱,对糖类的耐受性降低,血糖升高,并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新生儿糖尿病十分罕见而又治疗棘手,欧美发病率为1/(400 000~450 000)活婴。
新生儿失血性贫血
新生儿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毛细血管血≤145g/L,可诊断为贫血,新生儿失血性贫血临床表现因失血过程的急、缓及失血量的多少而异,新生儿失血可发生在产前、产时及生后三个不同时期。产前失血主要由胎-胎输血,胎-母输血、胎儿-胎盘出血及产前的某些诊疗操作所致,严重急性失血可出现休克,严重者可致死亡,须及时抢救;慢性小量失血,可以引起新生儿贫血和宫内发育不良,或出现轻度缺铁性贫血的症状。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一过性血清间接胆红素増高的现象新生儿全身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颜色发黄新生儿时期胆红素生产量大于排出量,导致体内血清胆红素过高多数无需特殊干预,加强喂养,多吃多排,密切观察,可自行消退
新生儿生理性腹泻
新生儿生理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体型较胖、常有湿疹,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新生儿肾上腺出血
新生儿是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肾上腺出血(neonatal adrenal hemorrhage,NAH)是新生儿期相对少见的疾病,主要见于产程延长、围生期缺氧、产伤、难产或窒息、心动过缓、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出血性疾病,如低凝血酶原症的患儿。出血中约10%是双侧性。新生儿肾上腺出血大多发生于生后3周内,很少见于胎儿期。
新生儿肾静脉血栓
新生儿肾静脉血栓(RVT)即新生儿肾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肾静脉主干和(或)分支血栓形成而致肾静脉部分或全部阻塞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肾脏。有学者报道,新生儿肾静脉血栓占新生儿死亡数的1.9%~2.7%,男女比例为2:1。
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侵犯新生儿鼻和咽部出现的急性感染称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由于新生儿鼻腔小,鼻道狭窄,鼻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等生理特点,一旦其感染病原体,黏膜易充血、水肿而出现严重的鼻腔阻塞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