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吉尔伯特综合征
概述
一种遗传病,主要表现为非结合型胆红素血症
间断皮肤和巩膜黄染、乏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等
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障碍、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障碍所致
无需特殊治疗,必要时可服用苯巴比妥等
定义
吉尔伯特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是一种胆红素代谢障碍相关的、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的遗传性疾病,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临床以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为特征,黄疸可稳定不变或明显波动。激动、劳累、受凉、饮酒、并发感染等可使黄疸加重。黄疸加重时有乏力、消化不良或轻度肝区疼痛
黄疸一般无法治愈,但黄疸一般可自行消退,预后良好。
分型
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分为轻型和重型。
轻型
血清胆红素低于85.5μmol/L为轻型,此型多见。
重型
血清胆红素大于85.5μmol/L为重型。
常在新生儿期即出现黄疸,多数是由于酶活性及浓度下降,导致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过程受限,引起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造成黄疸。
发病情况
由于基因突变的位点不同,所以该疾病的发病率存在种族和地区的差异。
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男女发病率比例为(1.5-10:1)。
亚洲人发病率2%,印度、南亚和中东接近20%,白种人2%-10%。。
吉尔伯特综合征是什么
吉尔伯特综合征又名体质性肝功能不良、遗传性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主要表现为自幼年起的慢性间歇性黄疸, 情绪波动、饥饿、感染、发热等为其诱因,可诱发或加重。 该病一般无须治疗,但应避免各种诱因。
吉尔伯特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自幼年起的慢性间歇性黄疸,可呈隐性;黄疸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 黄疸可因疲劳、情绪波动、饥饿、感染、发热、手术、酗酒、妊娠诱发而加重。患者一般情况好,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易疲劳、肝区不适、消化不良。也可有轻度溶血性贫血。
此征无需特殊治疗,应避免各种诱因。出现黄疸时可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如出现肝区疼痛,不明原因黄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明确诊断和治疗。
病因
致病原因
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的肝细胞对非结合性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功能的双缺陷。
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过程受限,使得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
诱发因素
对女性患者来说,剖宫产、怀孕、月经异常、长期全身感染和低热量减肥等易诱发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发作。
对男性患者来说,紧张、劳累、饮酒、感染、受凉、腹泻、便秘、饥饿、或合并其他疾病,易诱发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发作。
发病机制
肝细胞摄取和转运非结合胆红素过程障碍,使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
UGT1A1基因发生突变,使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及浓度降低,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过程受限,使得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
症状
主要症状
吉尔伯特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与非结合胆红素血浓度相关。
非结合胆红素浓度正常或稍高时(一般<85μmol/L),可无临床表现。
高非结合胆红素时(一般>85μmol/L),可表现为无痛、非瘙痒性皮肤或巩膜黄染、乏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等症状。
相关症状可从婴儿时开始反复发作,可呈隐性黄疸到老年。
就医
就医科室
儿科
14岁以下患者发现皮肤或巩膜黄染,或反复发作的乏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适等症状,或化验提示胆红素浓度升高,及时到儿科就诊。
新生儿科
新生儿发现皮肤或巩膜黄染、听力下降、嗜睡、吸吮力差、躁动等症状,需立即就诊于新生儿科。
消化内科
成人发现皮肤或巩膜黄染,或反复发作的乏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适等症状,或化验提示胆红素浓度升高,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着重回忆并记录相关症状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缓解因素、发作次数。
就医时可以穿些宽松衣服,方便查体或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首次发现症状的时间?是否有诱因?有无发作或缓解的因素?症状持续时间?
首次发现症状至今有多长时间?期间共发作多少次?均有无诊疗?诊疗结果?
有无皮肤或巩膜黄染,或反复发作的乏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适等症状之外的其他症状?
有无贫血、消瘦?
新生儿有无听力下降、嗜睡、吸吮力差、躁动、高热等症状?
近期是否饮酒、熬夜等非健康生活方式?
病史清单
是否有肝脏相关疾病、胆结石疾病史?
家族直系亲属中有无相关症状,或吉尔伯特症状病史?
是否有损伤肝脏的相关用药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
影像学检查:腹部CT、腹部超声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家族中有吉尔伯特综合征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可无明显症状。
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
部分病例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不适。
体征
皮肤、巩膜等黏膜可出现黄染。
一般无肝脾肿大、无慢性肝病体征。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
一般肝功能不受损,若肝功能异常,应考虑其他疾病。
非结合胆红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7.1~102.6μmol/L。
血常规
一般血常规正常,无溶血导致的贫血等情况发生。
骨髓穿刺
红细胞结构正常,若出现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可明确病因,确定潜在的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判断疾病的预后。
影像学检查
腹部CT
可进一步观察有无肝内胆管(或部分)扩张、胆管结构有无中断、有无占位性病变等。
弱性增强扫描时占位病变处出现不同程度强化。
腹部超声
超声检查简便,无创伤、可重复多次检查。
能根据有无胆管扩张迅速区别梗阻与非梗阻性黄疸,比如可初步判断或除外结石等因素导致的黄疸。
明确腹部脏器情况,有无胆结石、脂肪肝等。
肝穿刺
肝穿刺活检对疑难黄疸病例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常用于持续性黄疸而怀疑为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病变所致者。
吉尔伯特综合征的肝穿刺活检可见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胞浆内棕褐色颗粒沉积。
饥饿实验
通过进行食物控制,监测患者血中胆红素水平来进行鉴别。
在饥饿实验中,吉尔伯特综合征的患者胆红素水平可在原基础上升高超过60%或一倍以上,而恢复正常饮食三天后可回到正常水平。
利福平实验
利福平试验用来诊断吉尔伯特综合征,可能与其降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酰转移酶转移酶(B-UDP-GT)活性,从而造成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有关。
通过口服利福平,监测患者血中胆红素水平来进行鉴别。
口服利福平后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增高超过服药前水平2倍为强阳性,超过50%为弱阳性,未达到上述水平或IBil<17.10μmoI/L者为阴性。
诊断标准
本病确诊需除外其他引起胆红素升高的因素。
对UGT1A1基因进行全基因检测是诊断吉尔伯特综合征金标准。
鉴别诊断
胆结石
相似点:可表现为右上腹不适、黄疸、恶心、食欲不振等。
不同点:胆结石可在腹部CT、腹部超声等检查中明确结石的存在,且UGT1A1基因检测无异常。而吉尔伯特综合征无胆结石,且基因检测存在异常。
酒精性肝病
相似点: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水平上升。
不同点:吉尔伯特综合征无肝功能受损,酒精性肝病肝脏疾病存在肝功能异常。
Rotor综合征
相似点: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
不同点:Rotor综合征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但以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为主。
假性黄疸
相似点:都可出现皮肤的黄染。
不同点:假性黄疸见于服用进食过多胡萝卜、南瓜、西红柿及柑橘等食物。假性黄疸时,血清胆红素正常,巩膜不会出现黄染,可自行好转。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维持正常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对于轻度的黄疸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发生黄疸时可口服肝酶诱导剂降低非结合胆红素浓度。
一般治疗
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保持乐观心态,清淡饮食。
应注意避免导致黄疸加重的因素,充分卧床休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发生黄疸时可口服苯巴比妥、格鲁米特(导眠能)等肝酶诱导剂类药物,降低非结合胆红素浓度。
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避免应用明确存在肝损伤的药物,如伊立替康等。
预后
治愈情况
吉尔伯特综合征是一种良性肝脏疾病,一般无需治疗,自行缓解,预后良好。
大多数患者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对正常生活和工作无影响,寿命与正常人相似,不会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
吉尔伯特综合征通常不会导致肝病、肝硬化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轻度的黄疸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只需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应激等。
虽然吉尔伯特综合征患者的肝脏功能通常正常,但由于胆红素代谢受限,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可能需要特别注意。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请务必遵循医生的建议。
日常
日常管理
严重的体力消耗、压力、禁食、睡眠不足、饮酒、脱水、手术、感染时可能会诱发黄疸发作,需避免。
饮食上要注意营养丰富,饥饿为本病常见诱因之一,可随身携带点心等食物,适当增加夜宵。
在黄疸期间,患者应该注意少量多餐,进食低脂、清淡的食物,同时注意维生素的摄取。
禁忌辛辣刺激、油腻油炸的食物。
有明显症状、黄疸者,应该卧床休息。恢复期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减轻精神压力。
戒烟、戒酒。
避免轻易口服药物,如需加用药物治疗需咨询专业医师。
病情监测
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过高,可能会增加核黄疸的风险。因此新生儿需密切监测血胆红素水平,及时治疗。
疑似患有吉尔伯特综合征的病人,需要定期监测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非结合胆红素浓度>102.6μmol/L时,需要立即就医,排除溶血性疾病和罕见的胆红素代谢性疾病。
伴有吉尔伯特综合征的患者,更易发生特发性胆石症,需定期完善腹部超声
随诊复查
需要注意观察全身情况及黄疸症状,遵医嘱定期就诊。
需定期监测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非结合胆红素浓度过高(即>300μmol/L)。
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过高,可能会增加核黄疸的风险,因此,新生儿黄疸患者需监测胆红素水平。
预防
吉尔伯特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无法直接预防疾病的发生。然而,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症状加重或减轻病程中的不适。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应激等。
避免肝损因素:尽量减少饮酒或避免饮酒,避免接触肝毒性药物或化学物质,以减轻肝脏的负担。在使用药物时,务必遵循医生的建议,特别是在使用可能对肝脏产生影响的药物时。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相关指标的监测。
寻求医学建议:在需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时,尽早与医生沟通,遵医嘱服用药物。
心理支持:对于可能因为黄疸症状而出现心理负担的患者,寻求心理支持和建立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很重要的。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