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新生儿发热
概述
一般指新生儿核心体温超过37.5℃的表现
新生儿发热多为病理性表现,部分与不科学护理有关
新生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建议及时就医
新生儿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明确病因后针对病因进行相应治疗
定义
新生儿发热一般认为是出生28天内的婴儿核心体温(肛温)超过37.5℃的表现。
新生儿体温常见测量部位为腋下、肛门,一般不采取口腔测温。新生儿的正常核心温度(肛温)为36.5~37.5℃,腋下体温正常范围为36℃~37℃。
新生儿对高热的耐受能力较差,当体温长时间超过40℃而不及时处理时,不仅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变化,甚至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因此家长应予以重视。
发生机制
可以将人体体温中枢看作空调的遥控器。正常体温调节中枢可通过产热和散热将体温恒定在37℃左右。
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尚未成熟,产热和散热功能都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易发生低体温,也容易发热。
类型
按照病因分类
感染性发热:新生儿由于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感染,引起全身或局灶性感染,出现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炎、脑膜炎、泌尿道感染、脐炎等疾病而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由于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包裹过多、室温高)、脱水热中枢性发热等原因,可引起发热。
表现
新生儿发热以体温(肛温)超过37.5℃为主要表现。
不同疾病导致的新生儿发热还可伴有咳嗽、腹泻、哭吵不安、食欲减退、抽搐等症状。
症状特征
发热持续时间不同
一过性发热
新生儿发热的温度不高,通过解开包被或者降低外界室温后可缓解,吃奶精神尚可,多为非感染性发热
常见于衣被包裹过多、室温高、脱水热等。
持续性发热
新生儿发热持续时间长,不能自行缓解,可伴有其他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
多因疾病因素引起,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脐炎败血症等。
伴随症状
伴有躁动、拒奶、流涕:常见于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
伴有气促、发绀:常见于新生儿肺炎
伴有反应差、嗜睡、少吃、少动:常见于新生儿败血症
伴有抽搐、嗜睡: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伴有皮疹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脱皮等:常见于新生儿川崎病
伴有腹胀、呕吐、便血:常见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伴有脐周红肿、化脓等:常见于新生儿脐炎
原因
以下仅列举出可能导致新生儿发热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疾病因素
常见疾病
感染性疾病
多有其他系统表现,例如躁动不安、气促、口周发绀、嗜睡、少食、少动、腹泻等。
常见的感染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常见感染病毒有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
非感染性疾病
颅内疾病:颅内出血、大脑发育障碍、脑瘫等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性高热
新生儿川崎病:多为不完全性,较为罕见,以长时间发热、皮疹、手足硬肿脱皮表现最为常见。
其他疾病
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亢进
多见于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母亲所生婴儿,多为暂时性的,但需及时发现和治疗。
新生儿甲亢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除发热以外,可有食欲亢进、体重不增甚至减轻、多汗、皮肤潮红等机体高代谢表现。
恶性肿瘤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新生儿所处室温过高、新生儿包裹过严过多、新生儿暖箱温度控制不当、光疗时温度过高等,均可引起新生儿的核心温度迅速升高。
新生儿脱水热
常发生在生后3~4天,新生儿由于母乳摄入少,水分不足,外界温度较高而引起发热。
疫苗反应
新生儿在接种卡介苗后出现发热。
就医
就医指征
若新生儿发热以低热为主,可通过解开包被、降低室温等方式缓解者,可暂时观察。
若新生儿高热或持续低热,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如躁动不安、流涕、腹泻、食欲减退等,需及时就诊。
门诊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去除室温过高、脱水热等可能因素后人有发热情况。
通过一些物理降温方式无法缓解发热。
伴有流涕、哭泣不安、吐奶、腹泻、腹胀等其他症状。
急诊就医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出现难以控制的高热,持续不退时。
新生儿精神萎靡、各种刺激不能清醒、对外界无反应。
呼吸明显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频繁呕吐和腹泻,出现血尿、血便、面色灰白或青紫等。
就诊科室
出现新生儿发热首先就诊于新生儿科。
新生儿发热如伴有面色发绀、抽搐、嗜睡等危急症状,需要前往急诊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孩子发热多久了?最高发热到多少度?
发热什么时候加重或缓解?发热有什么规律变化吗?
除了发热孩子还伴随哪些症状,如吃奶减少、吐奶、腹泻、流涕等?
孩子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孩子既往是否有发热病史?
发热前有无疫苗接种史?
孩子有无慢性基础疾病?
有无传染性疾病接触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新生儿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如非疾病状态通常无需进一步检查即可确诊,如有必要应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难以诊断者必要时可进行。
体格检查
视诊:观察新生儿面色有无发绀、全身有无皮疹等。
听诊:肺部有无啰音;心率、心音强弱;腹部肠鸣音是否活跃。
心脏检查:检查有无胸廓隆起、胸骨有无压痛、有无心脏杂音
腹部检查:检查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肿大等。
神经系统查体:检查有无意识障碍或/和及脑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用来检查新生儿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是否正常。
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可提示各种原因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单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可提示为某些病毒感染。
尿、便常规检查
尿白细胞增高、尿亚硝酸盐阳性,可提示泌尿系统感染。
腹泻患者粪便中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常提示胃肠道感染。
体液及分泌物培养检查
血培养、尿培养、大便培养、脑脊液培养、呼吸道咽拭子培养、脐部分泌物培养等,用于明确感染的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了解肺部病变的详细情况,判断病变部位、范围、性质及严重程度等。
腹部X线检查若见肠壁间积气,提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CT检查
头颅CT见颅内高密度灶,周围可伴有水肿,提示颅内出血可能。
缓解与治疗
新生儿发热首先应排除非疾病因素,以物理降温为主,可通过打开包被、减少衣被、降低室温等措施尝试降温。
居家处理时,家长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尤其是精神状况、面色、反应、呼吸频率、脉搏、四肢活动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对于持续高热并伴有显著症状的新生儿,应及时前往医院明确病因并治疗,而不是单纯进行退热治疗。
缓解措施
去除不良环境因素
适当解开包被、开窗通风、降低室温等,尽量保持室温20~22℃,湿度50%~60%。
新生儿居室应宽敞、整洁、采光好。室内应采取湿式清扫,经常开窗通气,家属应避免在居室内吸烟,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
伴有腹泻的患儿应注意勤更换尿不湿,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
保证正常喂养
新生儿应按需喂养,首选母乳喂养,无母乳或母乳不足可用奶粉按比例冲调后喂养,保证新生儿水分摄入,避免脱水热
物理降温
新生儿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应加强散热,松解衣物和包被。
如体温过高,可进行温水擦浴,水温33℃~36℃为宜,擦浴部位为前额、颈部、四肢、腋下等。
不建议采取酒精或温水、冷水擦身的物理降温方法,以免新生儿出现寒战、哭闹等情况,增加其不适感。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新生儿通常不主张应用退热药物,主张采用物理降温退热,防止惊厥发生。
对因治疗
医生会积极寻找及治疗导致新生儿发热的根本原因。由于能导致新生儿发热的因素较多,因此仅简单介绍几类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具体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上呼吸道感染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堵塞症状,必要时给予吸痰、氧疗或呼吸支持。
如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用药经验结合病原微生物类型和药物敏感试验用药经验给予患儿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如青霉素钠头孢克肟等。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遵医嘱禁食,待临床情况好转,大便潜血转阴,X片异常征象消失后可逐渐恢复经口喂养。禁食期间肠道外营养支持极为重要。
抗感染治疗常应用头孢类抗生素,疗程视病情轻重而异。
病情严重者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最重要的治疗是抗菌药物治疗。在病原学不明的情况下,应及时给予经验性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如万古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颅内高压症状。
颅内压增高者需及时给予20%甘露醇降颅压。
川崎病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会根据情况酌情应用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