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肌炎
概述
一种肌肉纤维坏死而没有显著炎症反应的罕见疾病
常表现为颈、肩、髋等部位肌肉无力、萎缩及疼痛
病因复杂,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也可与药物、毒物、病毒感染等相关
治疗以免疫抑制药物为主,同时去除引起疾病的有害物质
定义
广义的坏死性肌炎包括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IMNM)和非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NIMNM)。由于前者占绝大多数,因此狭义的坏死性肌炎即指免疫相关坏死性肌炎,又称坏死性自身免疫性肌病,是本篇内容的重点。
患者主要表现为臀部、大腿、上臂、肩膀和脖子等身体近端肌肉无力和萎缩,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肌肉无力通常很严重,可能会持续数天、数周或数月。导致患者难以爬楼梯、从椅子或地板上站起来、在床上翻身、举起东西、梳头、刷牙或伸过头去拿架子上的东西。
本病难以治愈,治疗以免疫抑制类药物为主,此外还包括去除发病相关的药物、毒物等有害因素。
分类
IMNM患者体内常出现2种特异性自身抗体,一种是识别信号识别颗粒(SRP)的抗体,另一种是靶向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的抗体[1-2]。
抗HMGCR抗体
抗HMGCR抗体是他汀类药物的药理靶点。本类型患者病变通常仅限于骨骼肌纤维坏死,而肌肉无力不明显。
此外可出现吞咽困难、肌肉疼痛和疲劳表现。
此抗体可能与恶性肿瘤有关,此类患者建议进行肿瘤筛查。
抗SRP抗体
抗SRP抗体是第一个被确定为与IMNM特异性相关的抗体。
本类型患者的肌肉无力往往非常严重,肌酸激酶(CK)水平极度升高。
患者还会出现吞咽困难、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和心功能不全、间质性肺病、肌肉疼痛和极度疲劳。
本类型患者的预后很差,只有一半的患者在四年后恢复正常力量。
抗体阴性
部分患者血液中未发现上述抗体,但肌肉活检显示与上述类型结果相似,临床症状也非常接近,包括CK水平升高、肌肉疼痛和极度疲劳。
需要进行肌肉活检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发病情况
据估计,IMNM的发病率不到十万分之一。
平均发病年龄在40-60岁之间。
抗SRP和抗HMGCR肌病均可发生在儿童和成人身上。与抗HMGCR肌病相比,患有抗SRP肌病的患者通常年龄较小。
男女发病比例基本一致。
病因
坏死性肌炎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也可与药物、毒物、病毒感染等相关。
致病原因
本病病因复杂,主要包括自身免疫反应,也可与药物、毒物、病毒感染等相关。
IMN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尚不清楚具体原因。但科学家发现,一些基因变化与抗HMGCR肌病存在很强的关联。成年人中,DRB111:01等位基因与该疾病有关。而对有抗HMGCR抗体的儿童,DRB107:01等位基因的患病率更高。
诱发因素
他汀类药物是引起抗HMGCR肌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病毒感染也可能是IMNM的诱因之一。
发病机制
本病患者的近端肌肉肌纤维坏死的原因尚不清楚。
有研究发现,IMNM患者的肌肉中存在一种叫做膜攻击复合物的物质,这种物质可能与肌肉细胞的毒性有关。
抗HMGCR和抗SRP抗体可能会对肌肉细胞产生直接的有毒作用,可会导致肌肉萎缩;这些抗体还会增加产生活性氧和炎性因子的水平,同时降低调节免疫系统IL-4、IL-13的产生,加重肌纤维损伤。
症状
患者可出现身体近端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及肌肉疼痛等症状,个体之间差异较大。
主要症状
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
多以肩颈部肌无力为首发症状。
上肢近端肌肉受累时,可出现抬臂困难,不能梳头和穿衣。
下肢近端肌受累时,常表现为上楼梯和下台阶困难,蹲下或从座椅上站起困难。
逐步发展至不能走路、站立。
颈屈肌无力
平卧时抬头困难。
头常呈后仰位。
咽喉肌无力
表现为口齿不清、呛咳、吞咽困难。
肌肉疼痛
肌肉疼痛,可为酸痛、刺痛,程度多不严重。
其他症状
肺部受累症状
呼吸肌受累时可表现为呼吸表浅、呼吸困难、发绀。
合并间质性肺炎的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咳嗽等。
心脏受累症状
心悸、晕厥、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就医
一旦怀疑发生坏死性肌炎,需要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症状、发病过程、既往病史及相关诊疗情况。
就医科室
风湿免疫科
患者可出现身体近端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及肌肉疼痛等症状,个体差异较大。出现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医。
针对患者的全身症状和功能障碍,可能还需要到心脏内科、呼吸内科、康复医学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行动不便,就诊时需要有人陪同,避免跌倒、摔伤。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存在以下表现?
是否感觉到肌肉无力,是否存在肢体活动困难,无力部位和程度。
是否出现肌肉疼痛症状,疼痛部位、程度和性质(如刺痛、酸痛等)等。
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以及是否出现心脏方面的症状,如心悸、胸闷、水肿等。
是否出现喉部疼痛、咽喉部痉挛、吞咽困难、口干口臭等症状。
是否有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皮肤症状等其他相关症状,以便对病情做出全面评估。
这些表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是否逐渐加重?
病史清单
是否存在以下病因?
是否曾经服用过用于控制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
是否有抗HMGCR和抗SRP自身抗体的相关疾病史?
是否曾经患有癌症或其他结缔组织疾病?
是否有病毒感染的病史?
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家族病史、既往是否有类似的症状或疾病等。
之前是否曾经诊断、治疗过?如何治疗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肢体磁共振成像(MRI)、肺部X线或CT、心脏超声。
其他检查:肌电图(EMG)、病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免疫调节药物:泼尼松、甲泼尼龙、免疫球蛋白。
诊断
坏死性肌炎的诊断需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其中血肌酸激酶、自身免疫抗体指标异常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确诊则需要进行肌肉活检。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相关病史、家族史。
发病前出现感染症状。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
发病前曾经服用他汀类药物。
临床表现
症状
患者可出现身体近端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及肌肉疼痛等症状,个体差异较大。
体征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以下身体检查。
肌肉力量检查: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肌张力检查:通过用手感受被动屈伸患者关节时阻力情况,了解哪些部位的肌张力发生变化。
吞咽功能检查:观察喝水时有无呛咳来评估吞咽功能。
检验检查
实验室检查
检查目的:了解全身状态,是否出现肌肉损伤、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抗体等。
注意事项:抽血前避免剧烈运动。
影像学检查
常见影像学检查包括肢体磁共振成像(MRI)、肺部X线或CT、心脏超声。
磁共振成像(MRI):大腿和小腿可见弥漫或灶性水肿。
肺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片状阴影。
心脏超声:可排除心包积液、心瓣膜病变。
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可见自发性纤颤电位和正锐波,多相波增多,运动电位时限缩短和波幅降低等肌源性损害的表现。
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变性、坏死。表现为肌纤维水肿空泡样变性及肌纤维溶解现象。肌纤维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可有明显的肌纤维肥大、增生及分裂现象。严重者肌纤维数量明显减少。
鉴别诊断
坏死性肌炎常与可引起肌肉无力、肌肉疼痛的肌炎性疾病进行鉴别。
多发性肌炎:常有肺部或关节受累症状。病理性检查显示肌纤维有较高程度的淋巴细胞炎症,可出现特异性自身抗体。
皮肌炎:有蝶形红斑或Gottron结节等皮肤变化;病理性检查显示存在较广泛的炎性浸润和肌束萎缩;可出现特异性自身抗体。
包涵体肌炎: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出现远端肌肉无力;肌活检表现为空泡性肌病和环状空泡相关;对免疫抑制药物效果欠佳。
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或减少炎症、恢复肌肉性能和力量、降低发病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治疗以免疫抑制药物为主,同时去除引起疾病的有害物质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常用药物
主要是免疫调节药物。
表1.坏死性肌炎常用药物
常用药物 | 使用说明 | 不良反应 |
---|---|---|
泼尼松、甲泼尼龙 | 急性或重症病人可进行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稳定后可逐渐减量至停药 | 可引起感染、骨质疏松、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 |
硫唑嘌呤、甲氨蝶呤 | 硫唑嘌呤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甲氨蝶呤存在肺部损害危险 | 硫唑嘌呤:用药期间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肝损害等不良反应;甲氨蝶呤:用药期间出现骨髓抑制、肝损害及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 |
丙种免疫球蛋白 | 可与其他治疗药物联合使用 | 恶心、呕吐、头晕,但多能自行缓解 |
利妥昔单抗 | 通常用于对上述药物无反应的抗 SRP 患者 | 可能会过敏反应、感染、疲劳、头痛、恶心、呕吐等 |
用药注意事项
通常需暂停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药物治疗期间,应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治疗,不可擅自改变药物剂量或突然停药,保证治疗计划得到落实。
切勿相信土方、秘方、偏方等未经确定的治疗方法。
预后
本病难以治愈,预后取决于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多种因素。
治愈情况
本病难以治愈,肌肉症状通常比其他类型的肌炎恢复更差。
即使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持续存在肌无力症状。
其中有抗SRP抗体和抗HMGCR抗体的患者在治疗2年后仍然有一半的人有明显的肌肉无力。
预后因素
年龄是与预后最相关的因素,儿童比成人更难治疗。
危害性
常出现四肢无力、肌肉疼痛、抬头困难、关节疼痛等症状,可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若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易出现感染、骨质疏松、低钾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严重不良反应,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有食管、咽肌及呼吸肌受累或肺间质纤维化者预后不良。
日常
作为一种风湿免疫性疾病,坏死性肌炎患者在饮食、生活方面都有特殊注意事项。
规范使用他汀类药物、抗病毒药物,避免接触有机磷农药、及时治疗基础疾病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钾、钙的饮食。
吞咽困难者进餐时尽量取坐位,避免食用干硬、粗糙的食物。出现饮水呛咳时不能强行服药和进食。
严重吞咽障碍的患者可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生活习惯
患病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肌无力症状较轻时进行适当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佳。
有明显四肢无力症状时应避免开车、骑车等。
调整心态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多与家人、伴侣、朋友诉说内心感受。有严重焦虑、抑郁心理的患者可进行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1~3个月需要复查一次,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主要复查项目包括肢体磁共振成像(MRI)、肺部X线或CT、心脏超声、肌电图(EMG)。
预防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难以完全避免。但可通过以下方法降低发病和病情进展风险。
避免或减少接触可能引起坏死性肌炎的因素,如他汀类药物、有机磷农药、某些抗病毒药物等。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和肌肉病变,因此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加强免疫力,尤其是在季节交替和流行病高发期。
如果出现肌肉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