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智齿
概述
拔智齿是使用外科方法将智齿拔除的措施
去除智齿周围的阻力后将其拔出
可防邻牙龋坏、智齿周围或颌面、颌骨感染,保持正畸效果
严重全身疾病、妊娠和经期、口腔颌面感染急性期应谨慎拔牙
定义
拔智齿是为消除感染灶,或对无功能、治疗需要、可能损害邻牙的智齿,采用手术的方式将其拔除的过程。
原理
在局部麻醉下,使用器械和动力钻将智齿周围的骨阻力去除,使智齿与牙槽骨间隙扩大,从而使智齿脱出。
优点
将病灶牙拔除,减少因患牙导致的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发生,预防冠周炎。
避免或阻止第二磨牙的龋坏、牙根吸收。
避免因阻生智齿向前生长挤压前牙导致正畸后牙列不齐。
避免第二磨牙和智齿间长期食物嵌塞导致的牙槽骨吸收。
缺点
需要注射局部麻醉药,可能出现药物过敏。
若智齿拔除难度较大,手术时间可能延长,需要长时间张口。
术中可能出现晕厥、断根、神经损伤、意外骨折等并发症。
术后可能出现疼痛、面部肿胀、伤口感染、出血和关节疼痛等并发症。
适用人群
正常情况
因治疗需要拔除智齿的正畸患者。
有备孕计划等希望在妊娠前拔除智齿,避免妊娠期发生智齿冠周炎的女性。
智齿长期咬颊黏膜者。
智齿妨碍义齿的制作及戴入者。
患病情况
智齿反复引起冠周炎者。
智齿本身有龋坏,或引起第二磨牙龋坏者。
智齿与第二磨牙间食物嵌塞者。
因智齿压迫导致第二磨牙牙根或远中骨吸收者。
特殊情况
智齿可能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的诱因者。
下颌智齿完全埋伏在骨组织内,被疑为神经痛病因者。
智齿引起牙源性囊肿或肿瘤者。
上颌智齿无对牙,且智齿本身伸长者。
禁忌人群
绝对禁忌
具有以下情况的患者应暂缓拔牙:
近期(半年内)有心梗、心绞痛的患者。
心功能较差或有较为严重的心脏疾病的患者。
心脏病合并高血压,血压≥180/100 mmHg的患者。
患有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
接受放射性治疗后不满5年的患者。
患恶性肿瘤,为防止骨转移使用抗骨吸收或血管生成药物后不满5年的患者。
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且病情较重的患者。
特殊情况
月经期、妊娠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的女性,应尽量避免拔牙。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应在心内科医生指导下停药一定时间后拔牙。
炎症急性期的患者,应根据病变部位、炎症范围、全身情况等综合考虑能否拔牙。
治疗前准备
在拔智齿之前,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例如:
以前是否拔过牙齿,目前患牙是否有明显疼痛?
是否为空腹状态?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目前是否在服用抗凝药物?
是否有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近期是否有发病?
是否有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系统疾病,近期控制如何?
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活动性传染病?
是否在月经期或妊娠期?
是否有其他疾病治疗史?
必要时,患者术前需行X线检查,查看患牙的情况、患牙与牙槽骨和邻牙的关系。
在术前准备时,患者最好先完成牙周龈上洁治(洁牙)。
治疗过程
风险提示
晕厥
智齿拔除术中,由于恐惧、疼痛等原因,可能发生晕厥。
牙根折断
若存在牙冠破坏广泛、牙髓坏死导致智齿受损,或牙根弯曲度较大,拔除智齿时可出现牙根折断。
出血
智齿拔除术为有创操作,拔牙过程中以及拔牙后,会有不同程度出血,拔牙后伤口需要咬棉球压迫止血30~40分钟,1~2天内唾液中带有少量血丝为正常现象。
神经损伤
由于下颌智齿与下牙槽神经解剖关系密切,拔牙时可能损伤该神经,造成同侧口角麻木,一般可在数月后恢复功能。
意外骨折
拔除下颌智齿时,由于使用骨凿或撬动牙根时用力过大或方法不当,造成舌侧骨板折裂,甚至下颌角骨折移位。一旦发生,应尽早处理。
术后反应性疼痛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往往创伤较大,术后常出现疼痛,一般持续3~5天。
术后肿胀反应
术后肿胀反应多发生在创伤大时,特别是翻瓣术后,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肿胀程度的个体差异明显,一般在术后12~24小时开始出现,3~5天逐渐消退。
术后感染
若在智齿急性炎症期拔牙,或拔牙时创面内残留牙片、骨片或牙石等异物,可能出现术后拔牙创面感染。
干槽症
多见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通常在拔牙2~3天后出现,表现为剧烈疼痛,并可放射至面部,拔牙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变性的血凝块,有腐臭味。
操作步骤
消毒
对牙椅、诊室进行充分的消毒,使用消毒后的牙钳、牙挺等器械,防止交叉感染。
麻醉
麻醉前先使用络合碘棉签对注射点进行局部消毒。
注射麻醉剂。
分离牙龈、切开、翻瓣
使用牙龈分离器将牙体颈部与牙龈分离。
若为埋伏阻生齿,常需使用手术刀将牙龈切开,暴露牙冠及周围骨面。
去骨
当埋伏阻生智齿表面有骨组织覆盖并影响牙齿脱位时,需要使用涡轮机或超声骨刀去除部分骨组织。
分牙
分牙的主要目的是解除邻牙阻力,减小骨阻力,通常使用涡轮机或超声骨刀将牙冠和牙根分成小块,以减少牙齿脱位时的阻力。
增隙
使用牙挺或骨凿紧贴根面凿入,扩大牙周间隙。此方法一般仅在智齿牙周间隙小,牙挺不易楔入牙周间隙时使用。
拔除智齿
当邻牙阻力解除后,选择合适的牙挺,插入牙周间隙,将患牙挺松或基本挺出。
使用牙钳使牙齿完全脱位,检查牙根是否完整。
处理创面
使用生理盐水、刮匙等仔细清理分牙时产生的碎屑、碎片及炎性肉芽组织。
对扩大的牙槽窝进行手法压迫复位。
避免过多的唾液进入拔牙窝与血液混合,以免形成质量不佳的血凝块,影响拔牙创口的愈合。
缝合
将切开的牙龈等软组织进行复位缝合以利于伤口愈合,保护拔牙窝内的血凝块。
压迫止血
缝合完成后,将无菌棉球放置于拔牙创口表面,患者咬棉球30~40分钟压迫创面止血。
治疗后护理
自行观察
术后注意观察拔牙创口是否有出血等情况。
术后出现剧烈疼痛或创面活动性出血,应及时复诊。
自我护理
拔牙当日应进软食,食物不宜过热。
拔牙后48小时内间断冰敷可缓解肿痛症状。
若拔牙时创伤较大,可口服3~5天抗生素预防感染。
适当使用止痛药缓解疼痛。
伤口缝线1周后拆除。
治疗后禁忌
拔牙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或漱口。
避免患侧咀嚼;勿用舌头舔伤口,更不可反复吸吮。
治疗效果
预防口腔疾病
可避免病灶牙可能引起的颌骨及周围软组织感染,如智齿冠周炎。
可避免因清洁不到位导致的阻生智齿及第二磨牙的龋坏。
预防邻牙牙根吸收及牙周破坏。
保证正畸效果
预防正畸治疗后因智齿挤压导致的牙列拥挤。
目录
概述
适用人群
禁忌人群
治疗前准备
治疗过程
治疗后护理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