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后循环缺血
概述
椎-基底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脑干、小脑、丘脑等部位缺血
以眩晕、视物成双、饮水呛咳、肢体无力为主要症状
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小动脉病变、外力等有关
以药物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
定义
后循环缺血是指因脑部后循环系统发生狭窄、血栓或闭塞,引起大脑后部缺血、梗死,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眩晕、视物成双、发音不清晰、吞咽困难、肢体活动不协调等。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分型
按持续时间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组织未发生实质性损伤,症状短暂、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病灶。
脑梗死:脑组织发生实质性损伤,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病灶。
按病变血管和损伤部位分类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综合征: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病变,损伤脑干。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基底动脉分支病变,损伤中脑、丘脑、颞叶和枕叶损伤。
桥脑梗死型:缺血主要累及脑桥中部。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病变,损伤延髓。
其他:小脑和枕叶损伤。
发病情况
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25%。
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有18人新发病。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致病原因
以下因素与后循环缺血的发生关系密切。
动脉粥样硬化
最主要的发病原因。
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粥样硬化,形成斑块,使血管狭窄,并且未从其他渠道获得供血代偿,引起脑组织缺血
栓塞
来自体内大血管内壁或心脏的血栓脱落,随血循环进入椎-基底动脉系统,堵塞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
当血栓出现自发的破碎或溶解时,血流恢复,症状缓解。
小动脉病变
高血压会引起血液成分外渗进入小动脉的血管壁,引起血管壁损伤、硬化、增厚,导致小血管管腔狭窄,影响供血。
外力因素
外力或外伤也可引起椎-基底动脉血管损伤,引起血管狭窄,影响供血。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任何危险因素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中老年。
家族中曾有人患有有本病。
长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肥胖。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患有脑卒中、房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
症状
主要症状
头晕、恶心
表现为头晕目眩、不能站稳。
头晕的发生常与体位变动(包括转颈、屈颈、伸颈等)有关。
同时常感觉上腹部不适,呕吐。
肢体无力
常表现为一侧的上、下肢力量减退,拿不动东西,无法站立。
感觉异常
面部、肢体的感觉减退,对疼痛或冷热刺激敏感度下降,还可以出现麻木感。
吞咽障碍
表现为吞咽东西时费力,难以咽下或咽下后又出现食物反流、呛咳等症状。
构音障碍
表现为说话费力,发音含混不清楚、声音嘶哑。
行走不稳或跌倒
走路不稳,摇摇晃晃,如醉酒一般,容易因失去平衡而摔倒。
视物障碍
看一件东西有重影,又称为复视
看不见东西或视野某一部分缺失,又称视野缺损
其他
还可能出现头痛、记忆力下降。
并发症
血管性痴呆
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对发生过的事情很快遗忘。
不能流利或有条理地讲话、白天睡觉晚上清醒。
与反复、持续地供血不足引起大范围脑组织损伤有关。
肺部感染
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呼吸不畅等。
与发病后长期卧床,呼吸道防御功能、机体抵抗力下降,痰液无法顺利咳出有关。
上消化道出血
如果发生脑梗死,急性期易出现消化性溃疡,引起出血、呕血、黑便。
表现为呕血、黑便,出血量大时可出现面色苍白、血压降低甚至昏迷。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出现身体麻木、肢体无力、头晕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突发说话不清楚、瘫痪、头痛、昏迷等症状,建议尽快或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及活动。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若每天有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的习惯,可将记录提供给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头晕、恶心或呕吐?
有无肢体无力、麻木、行走不稳?
有无饮水呛咳、发音不清等?
有无记忆力下降?
症状最先出现的时间,每次大概持续多长时间?
有无加重或者缓解的因素?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本病或脑卒中
是否存在长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肥胖的情况?。
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是否患有脑卒中、房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脑血管造影检查。
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心肌损伤标志物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降脂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瑞舒伐他汀
降糖药物:格列本脲、二甲双胍、阿卡波糖
诊断
诊断依据
可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作出诊断。
病史
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吸烟、长期饮酒等病史。
家族中曾有人患有本病或脑卒中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现头晕、肢体无力、麻木、恶心或呕吐、饮水呛咳复视等症状。
体征
医生通过体检了解肌肉力量、皮肤感觉、吞咽功能和神经反射是否出现异常。
肌肉力量检查: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对感觉的敏感性,评估感觉障碍的程度。
吞咽功能检查:观察喝水时有无呛咳来评估吞咽功能。
腱反射检查:观察敲击肘部、膝部的肌腱时前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评估神经反射是否异常。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
目的:检测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评估身体整体情况,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结果:可发现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心肌受损等。
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部分项目可能需要定期检查,以便监测身体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
脑磁共振检查
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标准MRI及血管成像MRA
可发现脑干、小脑、枕叶等区域的缺血、梗死。
MRI可在发病数小时后,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弥散受限的病变区域。
MRA可直接测量血管的内径及观察血管的立体走行,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A观察小动脉分支的可靠性较差。
脑CT扫描
包括平扫CT及脑血管成像CTA。
平扫CT可快速判别早期脑梗死与脑出血。
CTA可对颅内外动脉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血管的走行及测量血管的内径。
平扫CT在小脑、脑干处显影清晰度常受颅底部骨质影响。
CTA不能动态观察颅内血流代偿情况和评估二、三级侧支循环。
超声检查
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
可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闭塞。
可评估侧支循环及监测微栓子,评估脑血液循环状况。
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血管狭窄及闭塞。
脑血管造影(DSA)
DSA是公认诊断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的最佳手段。
可直接观察动脉的立体走行、测量血管内径。
动态观察血管病变、血流变化,判断侧支循环开放路径,为后续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DSA属于有创性检查,且费用高、耗时长,不能显示闭塞血管远端的情况。
具有一定风险性,不作为首选检查。
鉴别诊断
后循环缺血须注意与面神经麻痹梅尼埃病等鉴别。
面神经麻痹
相似点:单侧面瘫、麻木。
不同点
面神经麻痹无肢体活动不利、视物成双、吞咽障碍等表现,多由病毒感染引起。
TCD检查无动脉粥样硬化表现,MRI、CTA等检查无脑部病变。
梅尼埃病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眩晕、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
梅尼埃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往往超过24小时,除了眼球震颤外,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TCD检查无动脉粥样硬化表现,MRI、CTA等检查无脑部病变。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脑循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坏死前恢复正常血流。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乐观,保证睡眠,房间要安静。
鼻饲:如果不能进食,可经鼻饲管给予营养补充。
呼吸道管理
如果出现意识障碍或有缺氧表现,给予吸氧,辅助通气治疗。
定时翻身、拍背、吸痰,防止肺炎。
心电监护:如果出现血压、心率、脉搏不稳定、昏迷,给予心电监护。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静脉溶栓治疗
适应证:后循环缺血引起急性脑梗死,且在溶栓时间窗内。
常用药物:阿替普酶、尿激酶等。
时间窗:发病4.5小时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4.5~6小时内可能会用尿激酶。
不良反应:存在出血或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症慎用。
抗血小板治疗
可以防止新血栓形成,避免症状加重。
常见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不良反应:头痛、头晕、面红、胃肠道不适、消化道出血
基础疾病控制
高血压患者需检测血压,并配合硝苯地平、倍他乐克等药物控制血压。
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并配合胰岛素、二甲双胍等药物控制血糖。
高脂血症患者需定期复查血脂,并配合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药物降血脂、稳定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内治疗
适应证:椎-基底动脉系统严重狭窄,且无法通过其他动脉系统代偿供血。
手术目的:通过血管内放置支架,撑开血管,恢复血流。
手术方式:以椎动脉支架置入术为主。
禁忌证: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有严重基础病不能耐受手术、麻醉。
预后
治愈情况
后循环脑梗死,预后欠佳,病死率约3%~4%,致残率约18%。
梗死面积很大时,可能在数小时或者数天之内死亡。
梗死面积小时,如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干梗死,对寿命影响不大。
容易留下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含糊、吞咽困难等后遗症。
危害性
如突发急性脑梗死,容易引起瘫痪、肢体感觉异常等,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当梗死范围涉及脑干、小脑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运动障碍: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肢体瘫痪,不能行走。
认知障碍:可导致理解、记忆等方面出现障碍。
构音、吞咽障碍:颜面部、咽喉部肌肉麻痹,导致讲话、进食发生障碍。
可因眩晕、视物模糊、肢体无力等症状,导致意外伤害发生,如摔伤、烫伤、交通事故等。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平衡膳食,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合理,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体重。
多用少盐、少油的烹调方式,如蒸、煮、拌、水溜、煨等,易于消化和吸收。
多进食蔬菜、水果及全谷类,蔬菜烹饪时可适当减少时间或凉拌。
避免食用含盐多的食物,如咸肉、咸菜等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
对于吞咽困难者,可食用泥状或糊状食物。
戒烟戒酒。
生活管理
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
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达到理想范围内。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舒畅心情,避免因情绪波动过大导致血压波动,引起脑缺血加重。
病情监测
每天监测头晕、肌肉无力、感觉减退等症状的变化。
监测并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应观察有无腹痛、大便发黑。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1~3个月需要复查一次,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主要复查项目有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经颅多普勒超声、核磁共振。
预防
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和绿叶蔬菜、谷类及粗纤维食物,避免暴食暴饮。
戒烟、戒酒。
生活规律,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每周能有5天以上体育锻炼,每天做30~45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保持理想体重,使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为18.5~23.9kg/m2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TCD及颈动脉超声。
如果曾发生过脑卒中,应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头颈部突然、大力的活动,避免引起意识丧失、眩晕,引起跌倒产生危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