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猴痘
概述
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通过密切接触感染者、动物及被污染的物品传播
大多数可以在发病2~4周后完全康复
定义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类似天花,但病情较轻。
猴痘病毒是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猴痘病毒种病毒。它与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痘苗病毒(用于制备预防天花疫苗)同属正痘病毒属。这些病毒在抗原性、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及抵抗力等方面十分相似。
2022年07月23日,世卫组织(WHO)宣布将猴痘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该组织向全球发出的最高等级的公共卫生警报。2023年5月12日WHO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发病情况
1970年中非的扎伊尔(现为刚果民主共和国)首先发现了猴痘病毒感染人类的病例。此后非洲地区不时有发病报告。
1970年至1980年间,非洲报告了59例人类猴痘病例,病死率为17%。
2003年6月,美国发现疑似和确诊猴痘病例71例。
2005年至2007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了760例实验室确诊的人类猴痘病例,总体死亡率低于5%。
2021年7月,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确认一例尼日利亚返回的猴痘病例。
2021年11月16 日,美国马里兰州确认了一例从尼日利亚返回的猴痘病例。
2017年至2021年,尼日利亚报告512例猴痘病例。
2018年至2022年5月,英国报告了7例猴痘病例,其中大部分与前往流行国家的旅行有关。
2022年1月至4月,尼日利亚报告46例猴痘病例。
2022年5月,英美等多个国家相继报道出现猴痘病例,截至5月21日,包括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美国在内的12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已报告92例猴痘确诊病例和28例疑似病例。同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猴痘疫情暴发预警。
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无重症、死亡病例。绝大多数病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除性接触以外的绝大多数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
病因
由猴痘病毒引起,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如果没有发生密切接触,猴痘病毒很难人传人。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由动物感染人
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际间传播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有一定的交叉保护力。
症状
常见症状如皮疹、发烧、咽痛、头痛、肌肉痛、背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等。部分人早期表现为面部皮疹,也有人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等。
主要症状
在人类中,猴痘是一种散发性偶见疾病,其体征和症状类似天花,但病情通常较轻。猴痘症状通常持续14~28天。
潜伏期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此阶段无明显临床症状。
发病早期
发病早期可有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有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
多数患者可以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皮疹期
多出现在发热后1~3天内。
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
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
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
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并发症
感染猴痘后可能会继发皮肤细菌感染、出现角膜病变、脑炎等并发症。
就医
一般就诊于感染科、皮肤科。
就医科室
感染科
如果周围人有类似症状,或者与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皮肤科
如果出现皮疹,也可前往皮肤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果面部有皮疹,建议就诊前不要化妆,以免遮盖病情。
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多个部位的皮肤检查,请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头疼、乏力等症状?
身上是否出现皮疹?如果有,最先出现的部位是哪里?
这些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身上是否出现皮下肿块?
流行病学史清单
发病前21天内有无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
发病前21天内有无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发病前21天内有无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诊断
一般先通过接触史和症状初步怀疑,再通过核酸检测或病毒分离确诊。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1天内直接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发病前21天内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发病前21天内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
临床表现
发病早期可表现为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等。
发热1~3日后可出现皮疹,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到结痂脱落约2~4周。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检查
可有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血小板正常或减少。
部分患者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血尿素氮降低、白蛋白降低等。
核酸检测
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在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标本中可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
病毒培养
采集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可分离到猴痘病毒。
病毒培养应当在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
诊断标准
对符合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标准的病例,应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
疑似病例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同时具备以下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
发病前21天内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
发病前21天内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发病前21天内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且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培养分离出猴痘病毒。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通常包括水痘、麻疹、细菌性皮肤感染、疥疮、药物过敏和梅毒等。
水痘
体格检查时,可发现水痘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和愈合阶段,多为向心性分布,没有淋巴结病,而猴痘病变通常都处于同一阶段,多为离心性分布。
麻疹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一般发病前有麻疹患者接触史。
麻疹的潜伏期和前驱期可有低到中度发热,早期可有口腔麻疹黏膜斑的特征表现,主要发生在颊黏膜如沙砾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可蔓延至唇部黏膜,出疹后逐渐消失。
通常有典型的出疹顺序:
发热3~4天后从耳后开始出现皮疹,逐渐发展到颜面、躯干、四肢、手心和足心,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全身症状可加重。
皮疹3~4天后出齐,没有肺炎等并发症者,体温开始减退,皮疹按照出疹顺序开始逐渐消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
细菌性皮肤感染
细菌性皮肤感染也可以出现急性化脓性感染,出现脓疱等症状,可有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较轻。
疥疮
常有疥疮患者接触史,家中或集体单位常有同样的患者。
疥疮也可以出现丘疹、丘疱疹和脓疱,瘙痒剧烈,一般不出现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
药物过敏
近期有用药史及其他过敏史。
身体皮疹形态不一,瘙痒明显,停药后皮疹可逐渐消退,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较轻。严重的情况可以引起过敏性休克。
二期梅毒
二期梅毒也可以出现全身的梅毒疹。
典型的皮疹为弥漫性对称斑疹或丘疹,累及整个躯体和四肢,也可出现脓疱,但皮疹直径较小。可伴有发热、头痛、不适、厌食等全身症状。
一般有高危性生活接触史。
天花
鉴于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根除,通常不考虑其作为鉴别诊断的可能性。
在大多数未接种疫苗的患者中观察到淋巴结病是猴痘区别于天花的一个关键特征。淋巴结病可发生在下颌下、颈部或腹股沟区域。
治疗
症状轻者不需要特殊治疗,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症状严重时以对症处理为主,如使用布洛芬退热,皮肤继发细菌感染时可以外用抗生素软膏。建议隔离至皮疹愈合。
对症治疗
应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发热患者,可以采用物理降温,超过38.5℃时,可以应用解热镇痛药退热,如布洛芬等,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不要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导致继发感染。
皮疹部位疼痛严重者可予镇痛药物治疗,如布洛芬等。
并发症治疗
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可以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药敏结果加以调整抗菌药物。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维生素A等治疗。
出现脑炎需要予以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
心理治疗
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相应药物辅助治疗。
中医治疗
需要进行辨证施治,发热者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治疗。高热伴痘疹密布、咽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可以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治疗。
预后
大多在发病2~4周内康复,极少引起死亡。皮疹恢复后可能会出现红斑或局部颜色变深,严重者可能会有面部疤痕。
治愈情况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但部分可能会有皮疹处的颜色变深,甚至留有疤痕。
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
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危害性
猴痘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性疾病,可引起个体感染,对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如果在人际间传播,可能引发疾病暴发流行,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
遗留疤痕者可能会对外观有一定影响。
日常
保持皮肤干燥,不要抓、挠患处,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皮肤伤口前后。有猴痘疫苗,但是不推荐高危人群之外的人接种,目前的主要预防手段还是不与病患及其用品密切接触。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单间隔离。
个人物品需专用,避免与他人交叉使用。
饮食管理
饮食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分充足。
成人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或按照医生要求控制饮水量)。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生葱、生姜、生蒜、辣椒等。
预防
接种疫苗
目前国内尚无批准上市的、特定针对猴痘的疫苗。
既往数据证明,接种天花疫苗可防止猴痘,有效率为85%,但天花疫苗在全球消灭天花后已不再供一般公众使用。以前接种过天花疫苗可能会减轻猴痘病症。
有天花/猴痘疫苗,但是还缺乏大规模的安全性数据,因此一般仅用于特定情况下高危人群的接种,并不推荐普通人群接种。
减少病毒暴露
在没有特效治疗的情况下,减少感染的最佳方式就是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识,了解减少病毒暴露需要采取的措施。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在猴痘发生地区生病或被发现死亡的动物)。
避免接触与生病动物接触过的任何材料,例如衣物、被褥等。
将受感染的患者与可能有感染风险的其他人隔离开来。
医务人员需要执行标准预防,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具或护目镜、一次性隔离衣等,同时做好洗手、手消毒等。
对患者的分泌物、粪便及血液污染物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