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佝偻病
概述
佝偻病是生长板软骨和类骨质矿化障碍所致代谢性骨病
主要表现为多汗、易激惹,或乒乓球样颅骨软化、鸡胸、脊椎和四肢畸形等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代谢异常及作用异常容易导致佝偻病
不能自愈
佝偻病是什么?
定义
佝偻病是矿物盐合成和附着障碍所致的代谢性骨病。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是佝偻病最主要的原因,本文将重点描述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出现骨骼病变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
可以在体检时发现,也可能因低钙惊厥、生长迟缓、精神萎靡、易激惹、婴儿期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等原因就诊时发现。
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的不同,佝偻病有多种类型,除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外,其他类型均较罕见。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最常见的佝偻病,主要是由于日光照射不足或维生素D摄入不足所致。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两型。
Ⅰ型:又称为假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I型,因肾脏1α-羟化酶缺陷引起,血清 1,25-(OH)2D3显著降低是该病的特征性生化改变。
Ⅱ型:又称为遗传性维生素 D 抵抗性佝偻病,因靶器官1,25-(OH)2D3受体缺陷引起,血液中1,25-(OH)2D3显著升高,约有2/3患者合并脱发。
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
又称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主要为X连锁遗传,也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主要是肾小管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障碍所致。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
发病情况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特别是6~18个月的婴幼儿。
北方由于日照时间短、户外活动时间短等原因,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
日照不足、生长速度过快、患有肝肾疾病等,会增加患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风险。
佝偻病什么睡姿好?
佝偻病对睡姿没有特别要求。
佝偻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从而导致骨的增生和生长障碍。
不同的睡姿对佝偻病的疾病发展影响并不大,而应该着重注意补充维生素D,提高血清中的维生素D的水平,促进骨质的正常发育,防止畸形。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是什么?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佝偻病。
由于它的症状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似,所以也称为假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实质上是因为基因异常导致的遗传性疾病
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是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佝偻病是缺乏哪种维生素?
佝偻病是缺乏维生素D或者维生素D代谢异常的疾病。
维生素D属于一种类固醇类衍生物,该维生素具有抗佝偻病的作用,也被称为抗佝偻维生素。
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有助于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
如果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的吸收减少,机体缺钙,从而阻碍骨的合成。长期的缺乏维生素D易导致佝偻病。
佝偻病什么时间治疗好?
佝偻病从发现开始就应开始治疗。
佝偻病常发生于婴幼儿,当该疾病确诊以后,应即刻开始治疗,及早的治疗有助于佝偻病的恢复。
及早治疗的佝偻病患儿,一般恢复良好,大多数患儿都不会有后遗症。
如果治疗时间不及时或者拖延治疗,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导致骨骼畸形,影响骨的生长发育。
病因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代谢异常及作用异常是佝偻病的重要病因。其中,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是佝偻病最主要的原因。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根本原因是体内缺乏维生素D,使钙和磷代谢异常,导致长骨和骨组织矿化不全。
造成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原因如下。
致病原因
胎儿期维生素D贮存不足
孕妇妊娠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胎儿早产、双胎等,使胎儿出生时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
日照不足
城市生活中高大建筑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寒冷的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室外活动时间少,影响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
气候、季节、大气云量、纬度、肤色、皮肤暴露等,都可影响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
生长速度快
早产或双胎婴儿,生后生长发育相对更快,需要维生素D多,但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容易发生佝偻病。
维生素D补充不足
因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少,如户外活动时间少,又不补充维生素D,则容易发生佝偻病。
疾病和药物因素
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如婴儿肝炎综合征、慢性腹泻等,可影响维生素D吸收,引起佝偻病。
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引起佝偻病。
抗惊厥药物,如苯妥英钠,可使维生素D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长期服用可导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佝偻病。
糖皮质激素可影响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作用,引起佝偻病。
症状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3~18月龄。
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
除上述主要症状外,不同年龄和临床分期仍有其他不同表现,具体如下。
初期(早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婴儿。
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由于汗液刺激,婴儿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等。此时一般并无骨骼变化。
活动期(激期)
当病情继续加重,可出现甲状旁腺激素(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
头部
6月龄以内患儿,可有颅骨软化,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感觉。
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月龄时,头型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
前囟大,闭合延迟。
胸部
肋骨串珠:肋骨干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形成圆形隆起,外观似串珠,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鸡胸/漏斗胸:肋骨骺部位内陷,胸骨和邻近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如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则形成漏斗胸。多见于1岁左右的患儿。
赫氏沟/肋膈沟:在严重佝偻病患儿中,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在胸廓下缘形成水平凹陷。
四肢和脊柱
脊柱畸形: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
下肢畸形: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患儿开始站立与行走时,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样下肢畸形。
手镯、足镯:骨样组织堆积于干骺端,骺端增厚,向外膨出,在手腕、足踝部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
其他
可能因为严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
恢复期
以上任何时期,经治疗或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
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就医
就医科室
儿科
如发现3~6个月婴儿出现颅骨压乒乓球样感觉或儿童(特别是两岁以下儿童)出现多汗、易激惹、枕秃等表现,或鸡胸、漏斗胸、“X”形腿、“O”形腿时,建议及时就医。
骨科
前往儿童专科医院就医者,可选择骨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儿有时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家长可帮助记录出现过的症状,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目前有哪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孩子平时是否有多汗、易激惹等表现?
病史清单
孩子是早产儿吗?出生体重是多少?
是否有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或肾脏病等?
家里是否有人有佝偻病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
实验室检查:生化检查、血清维生素D3检测
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测定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维生素(口服):维生素D,维生素AD,鱼肝油
钙剂(口服):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日照时间短、户外运动少史。
可有早产、多胎史。
可有胃肠道疾病、肝肾疾病等病史。
可有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糖皮质激素史。
临床表现
婴幼儿出现多汗、易激惹、枕秃等表现,或出现颅骨乒乓球样软化、肋骨串珠、鸡胸、赫氏沟、脊柱和下肢畸形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生化检查
碱性磷酸酶及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检测
BALP直接反映了成骨细胞的活性,是反映骨生长障碍最特异、最敏感的指标。
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升高,但缺乏特异性,且受肝脏疾病影响较大。
血钙、磷的检测
是较传统的佝偻病检测方法,但对佝偻病早期诊断价值不大。
佝偻病早期血钙、磷可正常或偏低。
血清维生素D3检测
初期:可见维生素D3下降。
激期:维生素D3水平<30nmol/L可诊断。
恢复期:维生素D3可在数天内恢复正常。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佝偻病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佝偻病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初期:多正常,常无X线改变。
激期:典型改变为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毫米),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
恢复期: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增宽<2毫米。
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为单位面积的骨矿物质含量,主要反映了人体一段时期内的钙营养状况。
人体的钙99%存在于骨骼中,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因此骨质的测量直接反映骨骼的营养状况。
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评估人体骨矿物质含量而间接反映人体钙营养状况的较理想指标。
超声检查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尺骨、桡骨远端及肋骨干骺端各部位的改变,并可反映机体钙缺乏由轻到重的过程。
鉴别诊断
软骨营养不良
出生时即可见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等。可根据特殊的体态(短肢型矮小)及骨骼X线检查鉴别。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为远端肾小管泌氢不足,从尿中丢失大量钙,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出现佝偻病体征。
患儿骨骼畸形显著、身材矮小,可有代谢性酸中毒、碱性尿。可根据血生化、血气分析、尿常规以及氯化铵负荷试验等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
治疗目的为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一般治疗
增加日照时间
增加日照时间,每天1~2小时,可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
6个月以下的婴儿避免阳光直晒。
调整饮食
选择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天然食物含维生素D很少,配方奶和米粉等含维生素D。
选择富含钙的食物
适当增加乳制品、豆类等含钙量高食物的摄入。
按照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膳食钙供给量0~6个月为200毫克,7~12个月为250毫克,1~3岁为600毫克。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维生素D
以口服维生素D为主。
佝偻病在活跃期和恢复期用药情况不同,治疗周期长达数月,需要有一定耐心,在医生指导下坚持用药和复诊。
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血、尿钙浓度,以防止用药过量导致维生素D中毒。
钙剂
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可适当补充钙剂,改善症状,促进骨骼发育。
佝偻病引起低钙血症,出现抽搐、惊厥等急性表现时,可尽快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迅速提高血钙浓度,惊厥停止后改为口服钙剂。
微量元素
患儿多伴有锌、铁等微量元素缺乏,可适当补充,以利于骨骼成长。
其他治疗
严重骨骼畸形者可考虑外科手术矫治。
对已有骨骼畸形的后遗症期患儿应加强体格锻炼,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方法矫正。
已经出现下肢畸形者,可行肌肉按摩,增加肌张力,以纠正畸形。
“O”形腿按摩外侧肌。
“X”形腿按摩内侧肌。
预后
治愈情况
早期发现,及时补充维生素D,保证钙充足,能完全治愈。
危害性
严重的佝偻病可造成脊柱弯曲,出现“O”形腿、“X”形腿等,不可逆转。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乳制品、鱼虾等。
运动管理
多参加户外运动、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转化。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复查血生化、骨骼X线检查等。
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预防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可预防的疾病,处于生长高峰的婴儿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预防量的维生素D、钙剂以及及时添加辅食等。
目前认为,确保儿童每日获得400单位维生素D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关键。
孕产妇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补充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妊娠后3个月,可口服补充维生素D每日800~1000单位,同时服用钙剂。
新生儿和婴幼儿
增加日照时间:新生儿期提倡母乳喂养,尽早开始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
补充维生素D
母乳喂养或者部分母乳喂养足月婴儿,应在生后2周开始每日补充400单位维生素D,补充至2岁。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每日补充800单位维生素D,3个月后改为每日400单位,补充至2岁。
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奶量摄入小于1000毫升的儿童,应当每天补充400单位维生素D。
夏季阳光充足时,若户外活动多,可暂停或减量服用维生素D。
保持充足的奶量,添加转乳期食品。
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乳类摄入不足和营养欠佳时,可适当补充微量营养素和钙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高危因素时,应避免过早进行承力性运动,如避免过早练习坐、站、蹦跳等。
青少年
青少年摄入维生素D量达不到每日400单位者,如乳制品摄入不足、鸡蛋或者强化维生素D食物少,应当每日补充400单位维生素D。
增加晒太阳时间,多参加户外运动。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