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
概述
有慢性或反复出现的胃肠道症状,但无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感、早饱感、上腹疼痛、烧灼感
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使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有慢性或反复出现的胃肠道症状,而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性疾病。
发病情况
我国范围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为19%~37%,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女性相比男性更易受到本病的侵袭,可能与心理有关。
病因
致病原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内脏高敏感性
可能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胃肠道对外界刺激的高敏感性,同时伴中枢感觉过敏。
胃肠系统动力障碍
胃排空迟缓,肠道通过时间加快、减慢等都可能与本病密不可分。
胃肠道感染
急性胃肠道感染可能与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可能会诱发该病。
病原体包括细菌、寄生虫等。其中常见的有幽门螺杆菌、沙门菌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心理因素
精神异常者本病发生率高,可伴焦虑、抑郁、睡眠习惯紊乱等。
其他
遗传、环境、食物等因素可能与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
症状
主要症状
餐后饱胀感:饭后胃部不舒服,一直有饱胀感,感觉食物没有被消化而一直储存在胃里。
早饱感:吃一点东西就饱了,完全没有食欲,不能进食常规量的食物。
上腹部疼痛:多表现为无规律性的疼痛,一部分人表现为进食后上腹痛。
上腹伴有烧灼感。
部分人还会出现上腹胀气、嗳气、恶心、呕吐等表现。
其他症状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甚至敌意等,但并非心理疾病。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出现腹部饱胀感、餐中早饱、上腹痛、烧灼感,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 。
长时间的消化不良症状有可能需要做胃肠镜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时间有多久?
排便习惯有改变吗?如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等。
近期有没有吃不洁净的食物或饮用不卫生的水?
近期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
是否做过胃镜等相关检查?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患有肠道疾病?
家人出现过类似症状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胃镜检查、肠镜检查
¹³C、¹⁴C尿素呼气试验
血常规、便常规、血生化
腹部超声检查、腹部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布洛芬、吲哚美辛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
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平时经常焦虑、紧张。
有本病家族史。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感、早饱感、上腹疼痛、烧灼感。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血常规:了解红细胞和白细胞水平,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和排除感染性胃肠炎。
血生化:通过血生化检测了解肝胆胰功能,排除肝、胆、胰腺功能异常。
粪便检查
检测粪便中是否含有红细胞,判断是否有消化道出血。
检查前3天禁食肉类及动物血,并禁服铁剂、维生素C等。
幽门螺杆菌检查
尿素呼气试验是检测幽门螺杆菌的“金标准”方法之一,且具有无创、准确性较高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用于排除胃肠道的器质性病变,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可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病理改变。
胃镜还可同时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等。
检查前至少6小时不能吃任何东西和水。戴有活动假牙的受检者请于检查前将假牙取下。一般检查后2小时方可进食水,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以后恢复正常。
影像学检查
胃肠钡餐检查可显示病变黏膜粗糙,对确诊鉴别诊断有帮助。
检查前应遵医嘱进行肠道准备。
检查前6~12小时开始禁食,检查前4小时开始禁水。
鉴别诊断
胃癌
相似点:都可出现食欲下降、上腹不适、饱胀,以及贫血等症状,少数胃窦胃炎的X线征象与胃癌也十分相似。
不同点:可通过内镜检查及组织活检进行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
相似点:都可出现慢性上腹痛等症状。
不同点: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疼痛很少有规律性,且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可以通过内镜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
饮食次数
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大量食物以增加消化道负担。
建议少吃多餐,每日可以6餐。
饮食注意事项
需要避免油腻、刺激及易产气的食物,选择一些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饮食禁忌
治疗期间需要禁止饮酒、喝咖啡和浓茶等。
其他
药物管理
需要停止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需服用,请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治疗方式。
一般遵医嘱选择降低内脏敏感的药物,如5-羟色胺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药,胃黏膜保护剂,胃肠动力促进药,调节肠道菌群药物以及止痉药。
对于出现明显精神或情绪抑郁和焦虑的患者,可使用抗抑郁和抗焦虑药进行治疗。
特别提醒:所有药物均应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降低内脏敏感的药物
阿片类药物:可以减轻内脏的疼痛,有效抑制胃肠道运动。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常见药物有昂丹司琼等,可有效抑制胃肠道的高敏感性。
α-肾上腺素能药:可有效提高肠道顺应性,改善腹痛等相关症状。
抑制胃酸分泌
应用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目的在于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的保护药物包括铝制剂和铋剂,能够在酸性环境下可形成高黏度溶胶,对溃疡表面产生较强的亲和力,在胃黏膜表面形成较强的保护膜,对消化性溃疡和慢性炎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促进胃肠动力药物
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饱胀症状。
常用药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需要在餐前服用。
可能会出现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肠道菌群调节药
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方法是口服益生菌。益生菌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功能性胃肠病有一定疗效。
解痉药
山莨菪碱是作用于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有明显外周抗胆碱作用,能松弛平滑肌,有效改善肠道痉挛。
抗抑郁、焦虑治疗
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人群,可遵医嘱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至少坚持服用3~6个月。
用于抗焦虑的药物主要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三环类抗抑郁药、新型抗焦虑药、苯二氮䓬类等。
SSRI类药物
SNRI类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
新型抗焦虑药
丁螺环酮、坦度螺酮。
抗焦虑的中成药
其他类
苯二氮䓬类药物、谷维素等。
心理治疗
作用:可明显减少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可以改善胃肠道症状。
常用方法:主要有心理动力性治疗、认知疗法、思维疗法以及催眠疗法等。
预后
治愈情况
可以反复、间断性发作,一般认为社会心理负担越重、疑病者,症状越不容易消失。
危害性
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反复发生,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日常
日常管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多个方面。
规律饮食,按时就餐,不暴饮暴食,可少吃多餐。
不吃辛辣、油炸、生冷食物或烫食,如辣椒、烧烤、油条等。
不吃未洗净的瓜果和变质的食物。
禁止吸烟、饮酒。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心理情感应激的频率和强度。
预防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饥一餐饱一餐或暴饮暴食。
如有感染幽门螺杆菌,且符合治疗指征需要及时治疗。
保证充足睡眠,尽量避免熬夜。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