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餐后两小时血糖
概述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第一口进餐2小时后检测的血糖值
用于诊断糖尿病,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及治疗疗效
指标升高见于糖尿病,指标降低见于特发性餐后低血糖、先天性糖代谢酶的缺乏等
检查发现异常需要进一步行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
定义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第一口进餐2小时后的血糖水平,是诊断糖尿病及了解血糖控制情况的灵敏指标。
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受胰腺胰岛功能的影响,其功能异常会引起血糖水平的偏高、偏低。
正常情况下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的波动较小,指标偏高或偏低主要见于病理性因素,均存在较强临床意义。
餐后2小时血糖可用于诊断糖尿病、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及治疗疗效等。
参考范围
餐后2小时血糖:3.9~7.8mmol/L。
温馨提示
当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升高或者降低时,应高度重视,及时到内分泌专科就诊,谨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单独作为诊断疾病依据价值不高,可作辅助诊断,联合其它检查确诊。
不同仪器不同测定方法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结果解读
指标升高
餐后2小时血糖结果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称为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检查报告常用“↑”标识。
一般是指餐后2小时静脉血糖大于等于7.8mmol/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病理性原因
多见于糖尿病、糖耐量异常。
危害
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长期得不到控制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严重时会引起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引发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
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可能会引起妊娠期糖尿病,会影响母婴健康,严重者会引发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甚至导致流产、早产、难产等。
诊疗建议
体检或偶然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不伴随口干、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可就诊内分泌专科,医生结合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功能检测等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因口干、多饮、多尿、消瘦、视力下降、皮肤瘙痒等症状就诊,一般会建议转诊内分泌专科,医生结合血糖等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确诊糖尿病后,谨遵医嘱开展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包括饮食、运动指导及自我管理教育等。
建议日常采取低糖低脂饮食,多食用新鲜蔬果,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规范治疗有效时,餐后2小时血糖会逐渐下降。如果已明确诊断,治疗后指标没有变化,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或药物剂量。
指标降低
餐后2小时血糖结果低于参考范围下限称为餐后2小时血糖低,检查报告常用“↓”标识。
一般是指餐后2小时静脉血糖低于3.9mmol/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生理性原因
部分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物后可出现餐后2小时血糖偏低的情况。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特发性(功能性)餐后低血糖、先天性糖代谢酶的缺乏、早期2型糖尿病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其他情况: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术后。
危害
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可引起低血糖,可能会引起心慌、手抖、大汗、头晕等症状,长期得不到控制可导致肌体无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
诊疗建议
生理性原因
服用某些降糖药物引起的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在停药后便可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不需要过度关注。
病理性原因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内分泌专科,明确原因。
医生会根据引起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的病因开具不同药物治疗。
经过规范治疗后,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会逐渐上升,恢复至正常,若没有上升,提示治疗可能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建议饮食上增加糖类食物,对存在低血糖症者建议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参考范围
结果解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