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周期现象
概述
多种原因可引起心电图中出现较长的心动周期(构成长周期),而长周期后的期前收缩联律间期较短(构成短周期),两者前后形成长短周期相邻,此种情况下,期前收缩容易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或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此现象称为长短周期现象。
发生机制
长短周期现象的发生机制仍不肯定,但与下列因素有关。
(1)心动周期延长时对不同部位的心室肌纤维的电生理特性影响不同,其离散度随心动周期长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心室肌除极的不同步及复极的离散是折返性心律失常的促发因素。
(2)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不应期的长短均受心动周期的明显影响,但两者相比,对浦肯野纤维的影响更大,结果造成了局部组织间不定期的离散,有利于折返和心律失常的形成。
(3)心动周期延长时,心肌细胞舒张期自动化除极时间延长,膜电位可降低到临界水平,易引起单向阻滞和传导障碍,为折返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4)当心动周期(RR间期)延长时,血流动力学也同样出现“长间歇”,引起动脉血压的降低,增加了心交感神经的活性,交感神经张力的增加,促进了心律失常的诱发。
心电图表现
临床意义
2.在长短周期现象中发生的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多形型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很少为单形型室性心动过速。
3.运动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与该现象有关。
4.起搏器治疗可消除长短周期现象,故可以预防和治疗其引起的恶性心律失常。
5.与心房电活动相关的长短周期现象长短周期现象启动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可经心房起搏预防和治疗。较快的心房起搏频率可以消除这种过长的周期,避免长短周期现象的出现,因而可以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目录
概述
发生机制
心电图表现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