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高胆固醇血症
概述
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
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黄色瘤、角膜弓等症状
发病与遗传、环境、疾病、药物等因素有关
采取干预生活方式结合药物治疗等治疗措施进行治疗
定义
高胆固醇血症是指血液内的胆固醇含量出现异常升高,属于高脂血症中的一种类型。
高胆固醇血症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胆固醇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
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血脂水平不同,我国2016年修订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指出,胆固醇<5.2mmol/L属于正常范围,在5.2~6.2mmol/l之间为边缘性升高,≥6.2mmol/L为升高。
分型和分类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又称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
主要由遗传因素所致。
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又称获得性高胆固醇血症。
主要由年龄、不良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所致。
发病情况
2012年我国全国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4.9%。
病因
致病原因
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与以下因素相关。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原因不明,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由单一基因突变所致,通常是参与TG代谢的LPL、ApoC2或ApoA5基因突变导致,表现为重度高TG血症(TG>10mmol/L)。
环境因素
包括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运动不足、肥胖、年龄、吸烟及酗酒等。
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主要由疾病和药物因素所致。
疾病因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肝肾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多囊卵巢综合征、过量饮酒等疾病因素可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脂质或脂蛋白的合成、转运或代谢等环节引起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药物因素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的药物长期应用可引起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高胆固醇血症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体检,接受血脂筛查。
年龄和性别,包括40岁以上男性及绝经后女性。
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长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摄入、吸烟、酗酒、缺乏锻炼等可使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升高。
遗传因素: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男性一级直系亲属<55岁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65岁发病)或一级直系亲属有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
症状
主要症状
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少数患者可出现以下症状:
黄色瘤
表现为局限性皮肤异常隆起,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样,质地柔软。
常见于皮肤及皮下组织,最常见的部位为眼睑周围,也可见于肌腱部位、身体的伸侧、手掌等部位。
颜色呈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
角膜弓
又称老年环。
表现为位于角膜外缘呈灰白色或白色的角膜脂质沉积。
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高胆固醇血症会导致脂质在血管内沉积,引起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可进一步导致冠心病、脑卒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等疾病。
引起冠心病时可出现胸闷、心悸、气促、胸痛等症状。
引起脑卒中时可导致头昏、头痛、偏瘫、失语等症状。
引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时可出现间隙性跛行(即行走一段时间后出现下肢疼痛、痉挛、无力,需要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继续行走)。
游走性关节炎
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会导致胆固醇沉积在关节腔内,引起炎症反应,诱发游走性关节炎。
可出现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
脂血症性视网膜改变
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会导致脂蛋白沉积在眼底小动脉上。
可出现视力下降、眼底出血等症状。
急性胰腺炎
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会导致急性胰腺炎
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内分泌科
若出现黄色瘤、角膜弓时,建议及时就医。
若体检发现胆固醇升高时,建议及时就医。
心血管内科
若出现胸闷、心悸、气促、胸痛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神经内科
若出现头昏、头痛、偏瘫、失语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血脂检测需要空腹抽血进行,故建议空腹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有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肾病综合征、肾衰竭、急性肝炎、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病史?
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长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摄入、吸烟、酗酒、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
是否定期规律体检?既往血清胆固醇水平如何?
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有无高胆固醇血症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脂检测。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见于有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的人群。
好发于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长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摄入、吸烟、酗酒、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
发病前可能有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肾病综合征、肾衰竭、急性肝炎、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基础疾病。
发病前可能使用了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等药物。
临床表现
症状
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黄色瘤、角膜弓等症状。
体征
该病本身通常不会引起异常体征,部分患者可出现出现局限性皮肤异常隆起,角膜外缘见灰白色或白色的角膜脂质沉积。
辅助检查
血脂测定
是确诊该病的重要依据。
我国2016年修订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指出,胆固醇<5.2mmol/L属于正常范围,在5.2~6.2mmol/l之间为边缘性升高,≥6.2mmol/L为升高。
血脂测定除了可以了解血液胆固醇水平外,还可了解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HDL-C等其它血脂项目的水平。
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评估及预测上,胆固醇不如LDL-C精准。
基因检测
用于明确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
诊断标准
血脂测定提示胆固醇≥6.2mmol/L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该病通过测定血胆固醇水平后即可作出诊断,通常无需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避免引起并发症。
治疗原则:首选他汀类药物,将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一般治疗
干预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
合理膳食,避免高脂饮食,多食新鲜果蔬,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增加运动量,维持健康体重,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0.0~23.9kg/㎡。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他汀类药物
为首选药物,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可引起肝功能异常、肌溶解等不良反应,但多见于大剂量使用者,故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肌酸激酶
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可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可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
常用的药物为依折麦布
可引起一过性疼痛、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等不良反应。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胆酸螯合剂
可阻断肠道对胆固醇的重吸收,以达到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有考来烯胺考来替泊等。
可引起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消化道反应。
禁用于TG>4.5mmol/L及异常β脂蛋白血症者。
PCSK9抑制剂
目前推荐PCSK9抑制剂用于经大剂量强效他汀治疗后LDL-C仍不能达标的极高危心血管患者和家族性高胆固醇患者、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极高危心血管患者和家族性高胆固醇患者。
常用药物有依洛尤单抗注射液、阿利西尤单抗注射液等。
禁用于对该药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及未满13岁儿童、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严重肝功能损害者。
普罗布考
影响脂蛋白代谢,使LDL易通过非受体途径被清除。
主要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家族性高胆固醇及黄色瘤患者,有减轻皮肤黄色瘤的作用。
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血钾过低者禁用。
预后
治愈情况
高胆固醇血症经积极治疗后往往能得到有效控制,预后良好。
部分轻症患者在积极干预生活方式后有自愈的可能。
若未及时治疗,可诱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预后欠佳。
部分极严重纯合子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缺乏有效治疗措施,预后欠佳。
危害性
可引起心血管疾病,引起胸闷、心悸、气促、胸痛等症状,甚至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生活质量及寿命。
可诱发脑卒中,导致瘫痪、肢体功能障碍、智力障碍等后遗症,影响正常生活、工作。
可诱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导致活动受限,甚至导致肢体坏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低脂饮食:减少油炸食品、动物油、内脏等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摄入食物的摄入,每日胆固醇摄入应少于300mg。
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谷物、薯类等。
运动管理
建议每周进行5~7 天、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打羽毛球等)。
有心血管疾病者要在医师评估及指导下进行运动。
生活管理
完全戒烟,同时有效避免接触二手烟。
戒酒。
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病情监测
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学会正确测量血压、血糖等方法,定期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的变化。
随诊复查
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应定期(通常为3~6月复查一次,具体复查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由专科医生制定)监测血胆固醇水平的变化,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膳食,避免高脂饮食。
戒烟限酒。
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定期体检
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查1次血脂,发现血脂异常后应积极治疗。
40岁以上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建议每年查1次血脂。
存在以下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3~6月查1次血脂[2-4]。
有ASCVD病史者。
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多项ASCVD危险因素的人群。
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男性一级直系亲属<55岁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65岁发病)或一级直系亲属有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
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