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感染性腹泻
概述
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腹泻
感染性腹泻以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为主要症状
病毒性腹泻一般对症治疗,细菌性腹泻需要抗菌治疗
病毒性腹泻一般可以自愈
定义
感染性腹泻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腹泻。
腹泻指每天排便3次或3次以上,总量超过250g;粪便性状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样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或发热等全身症状。
常见腹泻包括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规定的感染性腹泻。本文所述的感染性腹泻主要指后者。
最常见的感染性腹泻是病毒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感染性腹泻
分类
按病原体分类
病毒感染性腹泻
常见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
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前轮状病毒是造成30%~70%儿童急性腹泻住院病例的重要原因。
诺如病毒是全球最常见的造成社区获得性腹泻、腹泻爆发疫情和食源性疾病的原因。
病毒性腹泻的传染源有人和动物,传播途径以粪口传播和人与人的接触传播为主,有部分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秋冬为多发季节,儿童感染多于成年人。
细菌感染性腹泻
常见的病原体有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儿童是急性细菌性腹泻的高发人群。
带菌的动物如家畜、鱼类及野生动物等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带菌时间较短,为次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为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器具经口进入消化道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
常年散发,夏秋季多发。
寄生虫性腹泻
能引起寄生虫性腹泻的寄生虫多达50多种,主要有阿米巴、隐孢子虫、血吸虫等。
真菌感染性腹泻
真菌通常存在于人的皮肤黏膜处,属于条件致病菌。
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激素时,真菌大量繁殖引起真菌感染,使正常寄居的微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导致真菌性腹泻。
按持续时间分类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程<14天。
持续性感染性腹泻:病程14~27天。
慢性感染性腹泻:病程≥4周。
发病情况
全年均有发病,高峰期为6~8月和11月~次年1月。
2017~2021年我国感染性腹泻事件主要病原体为诺如病毒。
病因
致病原因
感染性腹泻的致病原因为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病原体。
细菌
主要包括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沙门菌、弯曲菌、志贺菌、腊样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耶尔森菌等。
病毒
主要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某些呼吸道病毒等。
真菌
主要包括白色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寄生虫
包括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隐孢子虫、环孢子虫等。
易患因素
感染性腹泻以20岁以下青少年、老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居多。
饮食不洁;
近期有旅行或疫区接触史;
免疫力低下或营养不良;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性腹泻
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可使肠道渗透压上升,水分进入肠腔,引起腹泻和呕吐。
肠腺病毒可引起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而引起渗透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细菌释放肠毒素刺激肠黏膜,分泌过多的水和Na+到肠腔,当分泌量超过吸收能力时可导致腹泻,故称为分泌性腹泻。
侵袭性腹泻:细菌造成细胞的功能障碍和黏膜坏死、溃疡形成以及炎性渗出,肠内渗透压升高,使电解质、溶质和水的吸收发生障碍,并产生前列腺素,进而刺激分泌,增加肠道动力,引起腹泻。
真菌感染性腹泻
真菌感染性腹泻的可能是因为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念珠菌等过度繁殖,抑制乳糖酶活性导致乳糖不耐受,导致腹泻。
症状
主要症状
病毒感染性腹泻
症状比较轻,潜伏期短,起病急。
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急性肠胃炎症状。
大便呈稀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无里急后重。
细菌感染性腹泻
潜伏期有数小时至数周不等。
急性起病,症状轻重不一,细菌感染后有隐性感染或病原携带者或发病。
大便性状异常,呈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
常伴有畏寒、发热、乏力、头晕、全身不适等表现。
真菌感染性腹泻
腹泻,大便呈糊状,稀便,水样便,或黏液样便,腹泻量不大,腹痛不明显,有些患者表现腹泻与便秘交替。
并发症
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腹泻时大量水和电解质丢失,进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菌血症:常见于沙门菌、胎儿弯曲菌等引起。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肾功能异常等,常发生于腹泻开始后的1~2周。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开始后5~15天。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的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病死率高。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不洁饮食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去消化内科或肠道门诊就医。
急诊科
如患者腹痛、腹泻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出虚汗、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儿科
儿童出现上述症状也可以就诊于儿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卧床休息,适当多饮水。
如有排便,记住大便性状、颜色及次数,可拍照保存。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腹泻之前是否有进食不洁食物或受凉?
腹泻持续了多长时间、每天几次?
大便是否有粘液及脓血?
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发热?
是否有腹痛、腹胀等不适?
病史清单
周围人是否有相同症状出现?
是否接触过不干净或没做熟的饮食?
是否外出旅行或到过疫区?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电解质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CT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泻药: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
解痉止痛药:匹维溴铵山莨菪碱等。
微生态制剂:布拉氏酵母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
诊断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患者可能有不洁饮食史。
临床表现
每日大便次数≥3次。
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存在腹痛的患者可伴有腹部压痛,多数存在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等判断感染的类型,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寄生虫感染。
大便常规检查:病毒感染者粪便外观多为黄色水样,无脓细胞和红细胞;细菌感染后粪便可呈不同性状,如稀水样便、洗肉水样便、脓血便、血便、黏液便等。
病原学检查:常用方法有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被动血凝集试验(PHA)、免疫荧光法(IFA)、免疫磁球法、酶免疫荧光法等,用于粪便中细菌及病毒、血清中特异性抗原抗体的检测。
核酸检测:基因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病原体特异性基因片段,该法简便、迅速、灵敏。
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点:都可以引起腹痛、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无血性便或脓血便。
不同点:肠易激综合征各项检查无异常,肠镜检查也无可以解释患者症状的异常发现。腹泻在白天多见,夜间缓解,与精神紧张和情绪变化有关,也可能与摄入某种特定食物有关,语言暗示或可诱发或缓解。
炎症性肠病
相似点:二者均可以有腹泻的表现。
不同点:炎症性肠病病因未明,可能为免疫异常或与病毒感染有关,表现为慢性病程,发作可能与饮食成分或情绪有关。可有胃肠道外表现,脱水不明显;肠镜检查有特征性的浅表溃疡。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是什么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等。
1.病史:是否存在不洁饮食史、传染疾病病人接触史等,如食用坏掉的食物、接触过霍乱病人或轮状病毒感染病人。
2.症状:感染性腹泻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大便稀或呈水样,伴有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若是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会增高多考虑细菌感染。如果是白细胞增多,而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但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不高或者轻微增高,提示可能是病毒感染。
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泻可以进行粪便培养或者粪便病原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比如阿米巴痢疾,在粪便中可以检测到阿米巴滋养体和胞囊,在血清中和检测中可检测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的抗体。
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医学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等,明确病因后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患者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并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部分细菌感染者和寄生虫感染者可予相应抗感染药物治疗;病毒感染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腹泻及脱水的对症和支持治疗。重症者需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减少剧烈运动。
多饮温开水。
轻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口服加盐的米汤、糖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治疗。
严重脱水者应接受静脉补液,注意补钾,酸中毒时予以碳酸氢钠纠正。
以清淡及富含水分饮食为宜。
婴幼儿继续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者可选择应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
吐泻频繁者可禁食8~12小时,然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止泻剂
常用药物有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洛哌丁胺等。
蒙脱石散因对消化道内的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等物质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对消化道黏膜还具有很强的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黏膜屏障等作用,可作首选。
消旋多曲是一种脑啡肽酶抑制剂,可进一步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的生理活性,起到止泻作用。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不同病原菌所使用抗菌药物有所不同。
病毒性感染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腹泻及脱水的对症和支持治疗。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要根据细菌类型和感染严重程度使用抗菌药物。常用的抗菌药物有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头孢曲松、头孢克洛等头孢类抗菌药物。
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可以使用特定寄生虫的治疗药物。例如,治疗阿米巴痢疾可使用甲硝唑,治疗贾第虫感染可使用甲硝唑或阿奇霉素等。
真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一般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
请遵照医生的建议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滥用。如艰难梭菌性肠炎应先停用抗菌药物,予以万古霉素或甲硝唑。
微生态疗法
由于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原因在于外源细菌的侵入或正常细菌的易位、比例失调等,均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的破坏,肠道微生态的失衡,故可以应用微生态疗法,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生物屏障,拮抗病原菌定植侵袭,有利于腹泻的控制。
常用制剂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粪球菌等。益生元包括乳果糖、果寡糖、菊糖等。
口服活菌制剂应该与抗菌药物间隔2小时左右,以免被杀灭,影响疗效。
预后
治愈情况
病毒感染性腹泻一般可自愈。
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性腹泻经过治疗,多数预后较好。
预后因素
感染性腹泻的预后因病原体类型、患者年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治疗的及时性等因素而异。
对于许多健康成年人,感染性腹泻通常具有良好的预后,症状在短时间内自然消退,且不会导致长期并发症。
但在以下情况下,感染性腹泻的预后可能较差:
儿童和老年人:婴幼儿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较差,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预后可能较差。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白血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感染性腹泻可能更难治疗,预后较差。
严重的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志贺菌或大肠杆菌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血行感染、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等。这些情况下,预后可能较差。
没有及时治疗:如果感染性腹泻没有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影响预后。
日常
日常管理
在无呕吐的情况下,可进食米汤或米粥、菜汤等清淡、易消化、低脂无渣的食物,避免刺激性,过敏性食物,宜少量多餐。
吐泻频繁者可禁食8~12小时,然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饮食应从少到多,逐渐增加,尽量减少肠胃的蠕动,降低肠道负担。
适当饮水。
预防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主要通过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食物安全处理和生活环境清洁来实现。以下建议可以预防感染性腹泻:
在准备食物前后、如厕后、触摸动物、照顾病人和婴儿换尿布后要及时洗手。
生熟食物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确保食物煮熟,尤其是肉类和家禽。
使用干净的刀具和砧板。
避免食用生鸡蛋或生肉。
冰箱内的温度要保持在4摄氏度(40华氏度)以下。
确保饮用水安全,不喝生水,不吃变质的水果蔬菜。
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定期清理和消毒卫生间、厨房和其他公共区域。
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国家免疫计划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某些病原体,如轮状病毒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