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腋下出汗有异味
概述
腋下多汗并有特殊气味,通常为臭汗症的临床表现
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顶泌汗腺的分泌功能异常有关
当腋下出汗异味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
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腋下出汗有异味即汗腺异常分泌或体表微生物分解汗液产生特殊气味,主要是臭汗症的表现。
臭汗症又称为腋臭、俗称狐臭,是由患者腋窝部的顶泌汗腺(俗称大汗腺)排泄的汗液,经皮肤表面的细菌分解发酵,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出刺鼻难闻的恶臭味。
由于顶泌汗腺于青春期分泌旺盛,故本症多见于青壮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汗腺也逐渐退化,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
我国汉族发生率为6%,西方约占半数以上。
在我国,男女发病率相近,而大部分都有明显家族史。
因妨碍社交、造成心理负担,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发生机制
解剖机制
人类体表中存在三种汗腺,即小汗腺、顶泌汗腺和大小汗腺。
顶泌汗腺
顶泌汗腺腺细胞增生肥大,是臭汗症主要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患者顶泌汗腺的数量、密度及体积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顶泌汗腺多位于腋窝、乳晕、阴部和肛周等,少数分布于外耳道和眼睑,其分泌腺导管主要开口与毛囊一致。
其主要分泌一些黏稠的液体,内含较多的不饱和支链脂肪酸,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特殊气味,分泌过盛而致气味过浓,是导致腋下出汗异味的原因。
顶泌汗腺与生俱来,青春期开始体内性激素水平升高,顶泌汗腺开始活跃分泌。
小汗腺
小汗腺,即俗称的汗腺,旧称外泌汗腺。
是负责日常排汗的腺体,遍布于全身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主要密集分布于额头、手掌及足部。
其分泌导管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分泌无色透明液体,主要用于调节体温。
小汗腺在出生时分泌活跃,其分泌活动在周围环境因素作用下会受到影响。
小汗腺引起的臭汗症,主要是皮肤表面的细菌分解被汗液浸渍的角质层所致。
大小汗腺
大小汗腺具有外泌汗腺与顶泌汗腺的功能,但具体作用不清楚。
分子机制
腋下异味为显性基因遗传性疾病,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
细菌与顶泌汗腺分泌物作用后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异味的主要气味分子。
新排出体外的汗液是无味的,后便被腋窝处的细菌催化酶发酵,散发出异味。
药物杀死腋窝细菌后,腋窝不能产生足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则异味会减弱。
表现
临床表现比较明确,患者常以双侧腋窝部的难闻气味就诊。
症状特征
腋下发臭
多在青春发育期发病,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常常有家族遗传,臭味轻重不等。
剧烈活动、食辛辣、刺激、油腻等食物加重,擦洗腋窝后不能完全消除臭味。
随着人进入中老年后,腋臭的气味在不同程度上减弱甚至消失。
目前缺乏客观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方法。
腋下多汗
产生臭汗的部位汗腺分泌旺盛,汗液明显增多。
汗液颜色改变
腋下的汗液有时可呈黄色。
伴随症状
流质耵聍
耳内有可能出现可以流动的耵聍(俗称耳屎)。
腋下出汗有异味患者中成年女性占多数;大多数伴有流质耵聍及多汗症
皮肤发红、糜烂
患处可出现潮湿发红或浸渍糜烂,一般为间擦疹,又称褶烂湿疹。
常发生于皮肤褶叠部位,有时发生于黏膜皮肤交界处。
一般是湿热的褶叠皮肤互相摩擦引起感染导致的,往往发生于糖尿病患者、肥胖症者。
红癣
红癣是淡黄、淡褐或淡红褐色斑片或斑块,有细薄的鳞屑,边界清楚。
一般出现于腹股沟附近、腋窝或趾间等温暖潮湿的部位。
原因
疾病因素
以下仅列举可能导致腋下出汗有异味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你一定患有某种疾病,如需明确诊断,建议及时向医生寻求帮助。
常见疾病
其他疾病
糖尿病、肥胖症等。
非疾病因素
环境
环境炎热、潮湿情况下细菌易滋生,分解代谢增强,易导致腋下出汗有异味。
着装
穿着不透气的衣服、鞋袜等,汗液排出增加,易导致腋下出汗有异味。
饮食
辛辣、刺激性食物(生葱、生蒜)均为含硫化合物,会混合在汗液中排出体外,可导致腋下异味。
运动
运动会增加排汗,分解产生更多的异味分子,易导致腋下异味。
就医
根据腋下出汗有异味的症状和病史通常易于诊断。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通常建议就医。
他人可闻及到明显异味。
运动后、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异味加重。
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即近亲属有相同或类似症状。
在腋窝处肉眼看见黄色结晶颗粒和稠厚物质。
就诊科室
出现腋下出汗有异味,通常建议首先就诊于皮肤科、美容整形科、普外科。
由于导致腋下出汗有异味的原因众多,可能涉及多个学科,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腋下排出的汗液是否带有异味?
乳晕(女性)、脐窝、外阴、肛门及外耳道等部位是否还有异味?
异味出现的时间?
异味是持续还是间歇出现?
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后,臭味是否加重?
在运动或出汗时有无加重或减轻?
是否伴有多汗或黄色汗液?
病史清单
是否处于青春期,喜爱运动?
是否经常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
是否经常穿着不透气的衣服或鞋袜?
是否经常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是否服用含砷的药物?
父母、兄弟姐妹等其他家庭成员是否有类似的症状?
有无进行过检查或治疗?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检查腋窝,排除全身性臭汗,即可诊断为腋臭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生活护理
病情较轻者可不必治疗,平时宜经常沐浴、勤更换衣物、袜子,保持局部干燥与清洁,通过保持腋窝处清洁来减少臭味。
可用一些除臭剂、敛汗剂,减少出汗及臭味。
可用一些芳香剂等掩盖不良气味。
饮食营养
饮食宜清淡,少吃或尽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烟、忌酒。
专业治疗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主要适用于多汗或者气味轻的患者,对于中、重度患者效果不佳,长期使用容易导致皮炎等问题。
常用药物
抑菌剂或杀菌剂:常用1%聚维酮碘溶液、1:8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5%的新霉素溶液,局部湿敷或浸泡,有助于局部杀菌和减轻臭味。
用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用于抑制汗液分泌,如20%~25%氯化铝溶液。
外涂方法成本低廉、治疗时不痛苦,简便快捷,易于操作,避免了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及后遗症,能快速缓解症状,但是易复发。
注射治疗
常用药物
A型肉毒毒素:可使汗腺分泌停止或减少,从而起到显著的止汗效果,但效果不持久,一般仅持续3~6个月。
无水酒精:是通过吸收周围组织中的水分,导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脱水、坏死,最后被机体代谢排出,而起到治疗腋臭的作用。
消痔灵:通过局部刺激,使大汗腺细胞发生病理生理改变(萎缩纤维化),故导致大汗腺分泌排泄功能受损。
该方法具有易操作、无痛、无创、不影响工作生活等优点,但有出现皮肤糜烂、溃疡、坏死、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物理光电治疗
通过激光的间接热效应,导致汗腺及周围的组织发生脱水、变性的病理改变,破坏大汗腺的分泌功能,导致其分泌功能消失,减少腋下大量出汗。
离子电渗疗法、微波治疗等物理光电治疗方法。治疗操作简单,但容易出现疤痕、皮肤感染等,还有价格昂贵等问题。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能治疗臭汗症等,但不能保证完全消除,需要对手术效果有正确的认识。
目的
彻底切除顶泌汗腺,从而治疗臭汗症等。
常用手术方式
包括小切口皮下修剪术、小切口皮下刮除术、小切口皮下抽吸法等。
适应证
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特别是有美容需求的患者。
禁忌证
不接受术后双臂制动者。
有切口裂开风险者。
腋下局部或全身感染者。
手术前后不能戒烟者。
不能停用抗凝血药物者。
其他不宜手术的情况。
并发症
手术后有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
切口感染:切口局部胀痛、压痛、红肿等。
皮肤坏死:腋下局部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等。
淋巴管损伤:组织肿胀、淋巴液漏出。
血肿:腋下局部皮肤青紫、隆起。
瘢痕挛缩:可引起肩关节活动受限
上肢活动受限:上肢外展或上举困难。
手术前后注意事项
手术前后均要控制好基础疾病。
术前停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女性避开月经期及其前后3~5天。术前需抽血化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
为防止术后伤口牵拉形成血肿,患者术后必须穿腋臭手术衣7~10天,适当加压,用来限制上臂外展或上举。夜晚睡眠时也要限制双臂的活动。
术后需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