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周皮肤松弛
概述
眼周皮肤疏松弛缓并起褶皱的一种临床症状
常见于皮肤性、感染性、遗传性、营养性及免疫性疾病等
当出现眼周皮肤松弛,并遮挡视线或影响美观时,应及时就医
药物、物理及手术等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病因治疗才是治愈关键
定义
眼周皮肤松弛是指眼睛周围皮肤疏松弛缓并起褶皱的一种临床症状。
眼周皮肤松弛多见于皮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营养性疾病及免疫性疾病等,还可能与环境因素(如长期日晒)、生活因素(如经常熬夜)、生理因素(如年龄增长)及药物因素(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有关。
发生机制
人体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皮下组织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内含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等。皮下组织的厚度常随部位、性别及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
其中,眼周的皮肤最为柔薄,脂肪含量较少,很容易形成褶皱。
当病原菌感染、炎症反应、先天遗传缺陷及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导致眼周皮肤组织损伤或失养时,可导致眼周皮肤出现水分及营养丢失,从而引起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等断裂或丢失,并最终出现眼周皮肤松弛。
除此之外,长期日晒、经常熬夜、年龄增长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导致皮肤组织受损,并最终出现眼周皮肤松弛的情况。
类型
根据眼周皮肤松弛的形成原因,可以将其分为先天性眼周皮肤松弛及获得性眼周皮肤松弛。
先天性眼周皮肤松弛:通常指眼周皮肤松弛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多和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主要见于皮肤松弛症等。
获得性眼周皮肤松弛:多于成年后发病,多因病原菌感染、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紊乱等后天因素所致,如血管神经性水肿、麻风等。
表现
眼周皮肤松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可出现眼周皮肤疏松弛缓,起褶皱,并引起眼周皱纹增多、皮肤弹性下降及眼睑下垂等症状,部分还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粗糙、萎缩及遮挡视线等情况。
由于发病原因不同,其发病部位及伴随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
症状特征
先天性眼周皮肤松弛患者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病,皮肤松弛的程度可与日俱增。初病时可见皮肤水肿,当水肿消退后,皮肤开始下垂,起褶皱,用手捏起放松后,通常不能立即弹回。一般多因皮肤松弛症等遗传性疾病所致,通常持续时间长,很难改善。
获得性眼周皮肤松弛患者多于成年后发病,起病时可见皮疹、水肿、皮温升高等症状,皮疹及水肿消退后,皮肤可出现松弛、起褶皱及眼睑下垂等症状。一般多因病原菌感染、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紊乱等后天因素所致,病情轻者皱纹较少,病情重者皱纹则较多。
伴随症状
伴眼周颜色变黑、皮肤水肿、皮疹、瘙痒、粗糙、灼热感等,可见于皮肤性疾病,如黑眼圈、皮肤光老化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伴皮肤水肿、钩状鼻、鼻梁宽平、咳嗽、呼吸困难、眼睑发红、睑裂变窄等,可见于遗传性疾病,如皮肤松弛症等。
伴精神萎靡、疲乏、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呕吐、腹泻等,可见于营养性疾病,如营养不良等。
原因
眼周皮肤松弛是一种临床症状而非疾病,导致眼周皮肤松弛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疾病因素所致,也可能是长期日晒、经常熬夜、年龄增长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非疾病因素所致。
通常需要结合眼周皮肤松弛的特征,如诱因、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伴随症状等,并结合各种辅助检查手段,综合分析眼周皮肤松弛的原因。以下为眼周皮肤松弛的常见病因,并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导致的眼周皮肤松弛可见于皮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营养性疾病及免疫性疾病等。
皮肤性疾病
常见的可引起眼周皮肤松弛的皮肤性疾病如黑眼圈、皮肤光老化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黑眼圈
根据黑眼圈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色素型、血管型、结构型和混合型四型。
其中,色素型主要表现为眼周皮肤颜色变黑,部分患者可因疲劳、睡眠不佳而加重;血管型眼周皮肤多呈蓝色、粉色或紫色,部分女性患者在月经期加重,可伴有眼周皮肤水肿。
结构型常因皮肤松弛、褶皱、眶隔脂肪膨出形成,导致眶下皮肤表面凸起或凹凸不平;混合型则是合并存在上述2~3种黑眼圈的临床表现。
皮肤光老化
患者可逐渐出现皮肤弹性丧失、眼周皮肤松弛、皱纹增粗加深等表现,病情严重时皮肤还可呈皮革样改变,并伴有色素沉着。
慢性日光照射还会引起皮肤微循环的改变,早期可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粗糙等,晚期皮肤可因营养性小血管减少、毛细血管网消失等,而出现皮肤无光泽的情况。
血管神经性水肿
患者眼睑、口唇、耳垂等部位可突然出现局限性水肿,多于夜间发作,有时风疹块与本病可同时出现。部分患者在水肿消退后还可出现眼周皮肤松弛、起褶皱等情况。
患者常自觉瘙痒或有轻度灼热及紧张感,也可同时伴发腹痛等胃肠障碍。如果损害发生于口腔或咽喉,可以引起吞咽或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还可突发喉头水肿而引起窒息,甚至死亡等情况。
感染性疾病
遗传性疾病
常见的可引起眼周皮肤松弛的遗传性疾病如皮肤松弛症等。
患者皮肤在起病初期多为水肿性改变,继而出现松弛、下垂、起皱褶等情况。症状逐渐加重时,全身皮肤均可受影响。患者常伴有钩状鼻、鼻梁宽平等发育异常表现,病情加重时还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眼睑发红、睑裂变窄等症状。
营养性疾病
常见的可引起眼周皮肤松弛的营养性疾病如营养不良等。
常因能量摄入不足导致皮肤组织失养,从而引起眼周皮肤松弛、起褶皱等异常表现。同时,还可伴有精神萎靡、疲乏、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呕吐、腹泻等不适。病情严重者还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并引发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
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可引起眼周皮肤松弛的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等。
非疾病因素
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生活因素、生理因素及药物因素等。
环境因素:如长期日晒,可改变皮肤的细胞成分和组织结构,从而引起皮肤水分丢失、萎缩等,最终可导致眼周皮肤松弛。
生活因素:如经常熬夜,可影响皮肤代谢,并导致眼周皮肤松弛。
生理因素:如年龄增长,可出现皮肤水分流失及弹性变差等情况,从而导致眼周皮肤松弛。
药物因素: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眼周皮肤松弛。
就医
如眼周皮肤松弛确因环境、生活、生理及药物等非疾病因素所致,且除去上述因素后眼周皮肤松弛好转,或无明显恶化,一般可无需处理。
如眼周皮肤松弛明显,且持续不能好转,并同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诊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出现明显的眼周皮肤松弛情况,且患者症状较重,并持续不能好转,自查未能明确诱因时。
伴眼周颜色变黑、皮肤水肿、皮疹、瘙痒、粗糙、灼热感等症状。
伴皮肤水肿、钩状鼻、鼻梁宽平、咳嗽、呼吸困难、眼睑发红等症状。
伴精神萎靡、疲乏、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呕吐、腹泻等症状。
伴斜视、眼球运动受限、表情淡漠、咀嚼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
出现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出现皮肤剧烈瘙痒,且难以忍受时。
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时。
出现剧烈呕吐、腹泻时。
就诊科室
出现眼周皮肤松弛时,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皮肤性病科、全科医学科等。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出现眼周皮肤松弛伴颜色变黑、水肿、皮疹、瘙痒、粗糙、灼热感等症状,可能需就诊于皮肤性病科或整形外科。
出现眼周皮肤松弛伴鲜红或红褐色结节、鳞屑、红斑、溃疡、四肢麻木、肌肉萎缩、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能需就诊于感染内科或皮肤性病科。
出现眼周皮肤松弛伴皮肤水肿、钩状鼻、鼻梁宽平、咳嗽、呼吸困难、眼睑发红等症状,可能需就诊于整形外科或呼吸内科。
出现眼周皮肤松弛伴精神萎靡、疲乏、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呕吐、腹泻等症状,可能需就诊于营养科或消化内科。
出现眼周皮肤松弛伴斜视、眼球运动受限、表情淡漠、咀嚼无力、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可能需就诊于神经内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儿科。
由于导致眼周皮肤松弛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眼周皮肤松弛是出生后不久出现的?还是成年后出现的?
眼周皮肤松弛持续了多长时间?
眼周皮肤松弛出现时有无明显诱因?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
是否伴随有其他症状,如眼周皮肤水肿、颜色变黑、皮疹、瘙痒等?
是否长期暴露在阳光下?是否经常熬夜?
日常挑食、偏食吗?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如皮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营养性疾病及免疫性疾病等?
是否对某些药物、食物过敏?
目前正在长期服用药物吗?服用了哪些药物?是怎么服用的?
近期是否采取过相关治疗?是否可以改善症状?
家族成员是否存在眼周皮肤松弛症状?是否有上述疾病史?
相关检查
在医生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情。
体格检查
主要检查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视诊:观察患者眼周及全身皮肤情况,注意有无皮肤松弛、起褶皱、下垂,皮疹、鳞屑、颜色改变及溃疡等情况。观察有无面部发育异常、肌肉萎缩情况。观察体形是否消瘦。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异常;心尖搏动有无异常;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触诊:触摸患处皮肤,判断皮肤是否粗糙,以及上覆鳞屑是否容易松动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局部水肿、皮温升高等情况;有无四肢感觉异常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叩诊:胸部叩诊判断是否有胸水,腹部叩诊判断是否有腹水;叩诊膀胱充盈程度;叩诊双侧肋脊角有无肾区叩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如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常提示存在感染。
肝肾功能:用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肝肾功能损害情况。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肝功能受损;如出现血肌酐、尿酸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肾脏损害,常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病原学相关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情况。如病原学检测提示结核杆菌阳性,常提示可能存在结核感染情况。
血沉、C反应蛋白:可明确是否存在有潜在的炎症或免疫疾病。如血沉或C反应蛋白升高,常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或免疫疾病。
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滴度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重症肌无力。如AChR抗体浓度升高,常提示存在重症肌无力。
影像学检查
浅表淋巴结彩超:可用于探测浅表淋巴结的形态及异常变化,如发现淋巴结肿大,常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或肿瘤等情况。
胸部X线:可明确是否存在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病灶征象,如中下肺野近胸膜缘处显示小片状浸润并伴有同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时,多提示存在结核感染情况。
胸腺CT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胸腺增生等情况。如胸腺增大,多提示可能患有重症肌无力等相关疾病。
其他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可辅助诊断重症肌无力等。如出现低频刺激阳性时,通常提示存在重症肌无力。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皮肤组织损害等情况。如切取皮肤组织进行检查,发现真皮中弹性纤维明显减少甚至缺乏,且形态不正常,并出现颗粒状变性和断裂时,常提示可能存在皮肤松弛症。
缓解与治疗
出现眼周皮肤松弛,需明确诱因。若与环境因素(如长期日晒)、生活因素(如经常熬夜)、生理因素(如年龄增长)及药物因素(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相关,通常在去除诱因后可缓解,如无明显不适,可无需处理。
如眼周皮肤松弛症状较重,且持续存在,并伴有其他表现,如伴有眼周颜色变黑、皮肤水肿、皮疹、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日常注意防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下,可佩戴遮阳帽及太阳镜等。
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通风,勤洗澡,勤洗手,出门戴口罩。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瑜伽、太极拳等;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及劳累,尽量保证充足睡眠。
饮食方面
避免挑食、偏食,规律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可适量食用瘦肉、鱼肉、猪皮、蔬菜、水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时,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及糖尿病膳食。
心理护理
适当调整心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和精神紧张、焦虑等。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应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伴随其他系统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一般治疗
当患者出现眼周皮肤松弛时,需保持眼周皮肤清洁,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眼霜、硅油乳膏等保湿剂,以及防晒霜、二氧化钛霜等遮光剂来进行改善。
药物治疗
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谷胱甘肽等药物,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来改善眼周皮肤松弛情况。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药物,可通过免疫调节来改善眼周皮疹情况。
物理治疗
可根据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法,如剥脱性点阵激光、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强脉冲光及光动力等具有较好的除皱、紧肤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眼周皮肤松弛症状。
手术治疗
可根据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如眼周皮肤松弛明显,遮挡视线或影响美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行皮肤填充术、皮肤磨削术等。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眼周皮肤松弛发生的不同基础疾病,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列常见疾病为例:
黑眼圈
日常需避免过度疲劳及熬夜,规律饮食,改善睡眠,正确的按摩眼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适当使用眼霜等保湿剂来改善眼周皮肤状态。除此之外,还可外用氢醌、维A酸乳膏及维生素E霜等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医学美容或手术方法来进行改善,如化学剥脱法(常用果酸进行剥脱)、点阵激光、微针疗法、局部注射填充术及皮肤下睑整形术等。
血管神经性水肿
麻风
患者日常需勤洗澡、勤换衣物,出门戴口罩,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皮疹。
皮肤松弛症
患者需做好日常防晒,外出佩戴遮阳帽及太阳镜等;还可适当外用眼霜、硅油乳膏等保湿剂改善皮肤状态。
此病通常没有特殊疗法。患者症状轻时可使用射频激光、点阵激光等进行治疗,面部皮肤松弛还可以局部注射透明质酸加以改善,严重时可施行整形手术以改善形貌。
营养不良
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保持营养均衡,并适度加强运动。
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添加半固体、固体食物,如米粥、烂面、软饭等,辅以鱼泥、肉末、蛋花、牛奶等易消化食物,以及菜泥、果泥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还需少量多餐进食以满足身体需要。
病情严重时还可服用蛋白粉、葡萄糖、维生素、多糖铁等药物来改善营养不良症状。
重症肌无力
日常需保持营养均衡,适度加强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