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小叶增生
概述
概述
乳房小叶增生(lobules hyperplasia of mamma)指乳房病变以腺体小叶和乳腺导管末梢扩张、增生和囊性改变为主的病理过程。是乳腺增生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非肿瘤、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变,约占乳房疾病中的70%,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妇女。乳腺管扩张成囊状,囊壁的上皮细胞增生旺盛,形成一个或多个囊肿,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乳房多个大小不一的肿物,呈圆形或不规则状,触摸时质地硬而韧,有摸橡皮块的感觉。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外科、肿瘤科
部位
胸部
常见疾病
常见乳腺组织增生、乳腺腺病小叶增生型、乳腺腺病纤维腺病型、小叶原位癌、浸润性小叶癌。
检查
乳房自我检查、乳腺外科常规检查(视诊、触诊等)、超声检查、、乳腺X线摄影等检查,必要时行乳腺病灶穿刺活检。
原因
常见原因
乳房小叶增生的主要原因是雌激素分泌相对增多、内分泌失调。
其他原因
与精神紧张、心情不舒畅、过度劳累、性生活不和谐、生活环境变迁,或者过食含激素的滋补品、长期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等有密切关系。
检查
体格检查
观察乳房的发育,两侧乳房是否对称,大小是否相似,两侧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上,乳头是否有回缩凹陷;乳头乳晕有无糜烂,乳房皮肤色泽如何,有无水肿和橘皮样变,是否有红肿等炎性表现,乳腺区浅表静脉是否怒张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乳腺X线摄影等检查。
病理检查
疑有肿瘤应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家族史、乳房周期性疼痛、乳房肿块,可伴痛经、月经周期不规律等,结合检查结果诊断,注意与乳腺癌相鉴别。
鉴别诊断
1.乳腺组织增生
多见于30~40岁妇女,主要以乳房周期性疼痛为特征,伴有与月经周期有关的乳腺肿胀,单侧或双侧乳腺可触及弥散的颗粒状肿块。病变肉眼上一般无明显变化,乳腺组织切面有时可见散在小颗粒,偶见小囊。镜检可见乳腺小叶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末梢导管呈芽状增生,腺泡增多。管腔呈轻度扩张或有小囊腔形成,上皮细胞正常或增生为两层以上,有的可出现分泌现象。小叶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这些病变通常在1~3年内可自行消失,部分病例可复发或发展为腺病。
2.乳腺腺病
以小叶腺泡、末梢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小叶结构基本保存。依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组织学变化,有以下几种类型:
(1)小叶增生型:主要表现为小叶的数目及小叶内腺泡数目略增多,因而小叶增大。上皮细胞没有明显改变或可呈双层、多层,小叶内导管可稍扩张。小叶内及其周围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小叶间结缔组织不增多或轻度增多。
(2)纤维腺病型:一般由小叶增生型发展而来。主要特点是小叶内除末梢导管和腺泡增生外,间质结缔组织也有较明显增生。早期由于腺泡继续增生而使小叶增大;后期由于小叶内结缔组织明显增多,致使腺泡分散、变形,甚至萎缩。有的区域增生的肌上皮细胞没有基底膜,而是直接与胶原纤维接触,这可能说明肌上皮细胞有产生胶原纤维的可能,这时称之为硬化性腺病。硬化性腺病有时与乳腺硬癌不易鉴别,但前者可见小叶轮廓、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像罕见,是与乳腺癌的主要鉴别点。
3.小叶原位癌
一般发生于绝经前妇女。临床上一般摸不到肿块,也无症状。标本肉眼观察与一般小叶增生不易区别。镜检,癌变小叶体积增大,但小叶轮廓尚保存,小管高度扩张,其中充满单一松散排列的癌细胞。癌细胞呈圆形,大小形状较为一致,核圆形及卵圆形,核分裂像很少。基底膜完整。小叶原位癌经过一定时间可发展为浸润性小叶癌。
就医
治疗原则
针对原发病治疗。多数患乳房小叶增生症的病人常在发病数月至1~2年后自行缓解,一般无需治疗,平时可用胸罩托起乳房。
目录
概述
原因
检查
诊断
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