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乳房疼痛
概述
乳房疼痛是指一侧或双侧乳房、或其所在位置的疼痛、不适感
乳房疼痛是患者的自觉症状,描述从轻度隐隐作痛到剧烈疼痛不可耐受
导致乳房疼痛的原因有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
需确定导致乳房疼痛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定义
乳房疼痛是一侧或双侧乳房、或其所在位置的疼痛,不适的感觉。
疼痛可为针扎样痛、胀痛、坠胀感、紧绷感、沉重感、烧灼感等。
因每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一,且导致乳房疼痛的原因不同,因此,乳房疼痛的程度可从轻度的隐隐作痛,到无法耐受的剧烈疼痛。
乳房疼痛多见于女性,有研究报道,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乳房不适即为乳房疼痛。男性也可出现乳房疼痛。
发生机制
激素刺激、组织增生、炎症反应、外伤、肿物牵拉或压迫乳腺的周围神经末梢等,引起疼痛的感觉。
类型
周期性乳房疼痛
乳房疼痛可与月经周期相关。通常发生在月经来潮前4~5天,月经来潮后缓解,月经后消失。这种疼痛多表现为双侧乳房的疼痛。
非周期性乳房疼痛
乳房疼痛与月经周期不相关。可为持续性疼痛或间歇性疼痛,多累及单侧乳房,也可为双侧乳房疼痛。可能因局部炎症、肿物等导致,也可为增生性疾病所致。
乳房外病变
为乳房外病变的牵涉痛。如胸壁病变、椎旁病变、胆源性疾病、肺部疾病、心脏疾病等导致乳房的牵涉痛。
表现
症状特征
乳房疼痛的性质:可为针扎样痛、撕裂样痛、胀满感、沉重感、紧绷感、坠胀感、烧灼感等。
乳房疼痛的位置:可为全乳房的疼痛、局部的疼痛、单侧的疼痛、双侧的疼痛等。
乳房疼痛的严重程度:从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到剧烈疼痛不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疼痛的严重程度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其他:部分乳房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部分乳房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可持续存在或间歇出现。
伴随症状
乳房肿块
可有良性的乳腺增生、乳房囊肿、乳汁淤积等;也有恶性的乳腺癌。乳腺癌以乳房疼痛为首发症状少见,但乳房疼痛伴肿块时,需要除外乳腺癌的可能。
在乳房疼痛的患者中常见乳房肿块,但乳房肿块并不一定是导致乳房疼痛的直接原因。
皮肤改变
良性病变如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可有乳房局部皮肤红肿、温度升高。非哺乳期乳腺炎也可出现乳房皮肤局部红肿及疼痛。
恶性病变如乳腺癌可因侵犯皮下组织造成皮肤特异性改变,形似橘皮等。乳腺佩吉特氏病可有刺激性的、片状易剥落的、硬皮的或起水泡的皮肤湿疹样改变,和持续性的瘙痒。炎性乳腺癌也可能出现类似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局部红肿表现。局部晚期乳腺癌可出现皮肤破溃。
乳头改变
病变累及乳房的纤维组织,牵拉乳头可出现乳头内陷、偏向一侧等改变。哺乳期女性可因喂养不当导致乳头损伤、疼痛等。
累及乳腺导管的病变,还可出现乳头溢液。乳头分泌乳汁多见于妊娠期和哺乳期,或是高泌乳素血症。血性溢液则需要除外乳腺癌。
淋巴结肿大
炎性乳腺疾病可伴随腋窝淋巴结肿大。出现同侧腋窝、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肿大淋巴结质地较硬、活动度差时,需警惕乳腺癌转移的可能。
其他
急性乳腺炎还可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
与月经周期相关的乳房疼痛,还可伴有情绪的变化,如月经来潮前的焦躁、易怒等。
原因
疾病因素
良性乳房病变
乳腺囊性增生病。中年女性多见,因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所致。
急性乳腺炎。常见于初产妇的哺乳期,因乳汁淤积感染所致,乳房疼痛明显,常有患侧乳腺硬结,急性期可有红肿热痛的典型炎症表现。
还有其他乳腺炎性疾病,如非哺乳期乳腺炎。
恶性乳房病变
乳腺癌。绝经后女性多见,近年来,有绝经前乳腺癌发病率升高趋势。
通常,乳房肿块是乳腺癌的首发症状,乳房疼痛少见。
有乳腺癌家族史,如母亲、姐妹患乳腺癌的人群易患乳腺癌,属于高危人群。
早期乳腺癌常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但乳房疼痛不可排除乳腺癌。
其他部位病变
肺部疾病、食管疾病、心脏疾病等可表现为乳房的牵涉痛
非疾病因素
生理性激素水平变化,如青春期、月经前期、妊娠期、哺乳期的乳房疼痛,多因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等的波动,导致乳腺腺体增生,产生乳房疼痛。
大而下垂的乳房牵拉韧带,也可造成乳房疼痛。还可有颈部疼痛、肩背部疼痛等。
有研究显示,高脂饮食、吸烟、摄入咖啡因等与乳房疼痛相关。
外伤、部分药物如激素类药物等,也可导致乳房疼痛。
就医
就医指征
乳房疼痛持续存在,或伴有乳房肿块、乳头改变、淋巴结肿大等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导致乳房疼痛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就诊科室
乳房疼痛可选择乳腺外科、甲乳外科、普通外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乳房疼痛的部位,双侧乳房疼痛或单侧乳房疼痛?
疼痛的感觉如何,针扎样、坠胀感等;严重程度如何,是否影响日常生活?
乳房疼痛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否与月经周期相关?
是否有什么因素可导致乳房疼痛的加重或减轻?
是否有颈部、背部或肩部的不适感?
是否有乳房肿块、乳头内陷、乳头溢液等?
是否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病史清单
月经史、妊娠史、哺乳情况等;
月经是否规律,末次月经的时间?
是否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家族是否有乳腺癌病史,如母亲、姐妹、姨、姑、祖母、外祖母等罹患乳腺癌?
近期是否服用雌、孕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
近期是否有胸部外伤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身体检查,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通常乳腺增生可能不需过多检查,而有时需要进行乳腺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指导下一步治疗。
身体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如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的检查。
乳房及其淋巴结检查:包括乳房的形态,疼痛的部位或范围,皮肤、乳头、乳晕的情况,有无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提示细菌感染,可帮助诊断急性乳腺炎
肿瘤标志物检查:怀疑乳腺癌时,可行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CA-153等肿瘤标志物水平,但上述检查的特异性较低,即标志物的升高并不代表一定有乳腺癌。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是最常用的乳腺影像学检查,属于无创、安全性佳的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双侧乳腺以及腋窝淋巴结情况。
乳腺钼靶X线检查:常用的诊断乳腺癌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可早期发现乳腺病变。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当乳腺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无法判断病变性质,且怀疑恶性病变的可能时,部分患者可选择MRI检查。
病理学检查
针吸细胞学等活组织检查:可在乳腺超声等影像学引导下,取出部分可疑病变的组织,进行病理学、免疫组化等检查,明确诊断。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建议低脂、高纤维素、优质蛋白饮食;避免长期食用富含激素的食物或补品等。
穿戴合适的胸罩,避免过紧或过松;运动时,选择适宜的运动内衣。
规律作息,坚持锻炼,维持健康的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舒畅的心情、稳定的情绪。
有研究显示,部分女性在除外了乳腺癌的可能后,乳房疼痛可缓解,这可能与焦虑、对癌症的恐惧相关。定期体检,发现乳房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部分女性的乳房疼痛通过热敷、冷敷、或是适度的按摩可缓解。
专业治疗
乳房疼痛首先要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乳房牵涉痛,寻找导致乳房疼痛的病因,针对病因开展治疗。
乳房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缓解疼痛。
药物导致的乳房疼痛可咨询医生是否可停药或换药治疗。
生理性激素水平的波动导致的乳房疼痛,多通过冷热敷、按摩等可缓解。
乳腺增生症状明显者,可遵医嘱口服中成药或中药治疗。
急性乳腺炎应注意休息,清洁乳头、乳晕、乳房,以吸乳器排出乳汁。常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通常5~10天可治愈。伴发脓肿者还需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引流或脓肿切开。哺乳期女性应掌握科学母乳喂养相关知识,避免乳汁淤积、急性乳腺炎的发生。
乳腺癌需根据TNM分期及分子分型选择手术、内分泌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