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二尖瓣狭窄
概述
二尖瓣狭窄是各种原因引起二尖瓣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开放面积减小
轻度狭窄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咯血等
主要由风湿热引起,还可能与瓣膜退行性变、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有关
长期无症状者,可定期观察;有症状者,可采取药物治疗、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
定义
二尖瓣狭窄指二尖瓣口开放面积减小,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二尖瓣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是风湿热。
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有一个控制血流的“单向阀门”,即二尖瓣。正常成人二尖瓣瓣口的面积为4~6 cm2(平方厘米),当瓣口面积小于2 cm2时,会导致左心房的血流不能顺利地流入左心室。
发病情况
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
多见于女性,约占70%。
病因
致病原因
风湿热
风湿热反复发作导致瓣膜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可引起瓣叶缩短、硬化、变形等,最终出现瓣口面积减小,是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病因。
瓣膜退行性变
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二尖瓣出现退化,瓣膜增厚、钙化,引起瓣叶活动受限,最终导致瓣口狭窄。
先天性发育异常
较少见,由于瓣膜本身或附属结构发育异常,导致二尖瓣叶开放受限,如双孔二尖瓣、降落伞二尖瓣、拱形二尖瓣、二尖瓣瓣上环形狭窄等。
其他少见病因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浸润性疾病、心脏结节病、药物相关性瓣膜病等,一般狭窄程度较轻。
症状
轻度狭窄可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咯血等。
主要症状
呼吸困难
是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早期在休息时无呼吸困难,在剧烈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性行为、妊娠等情况下出现呼吸困难。
晚期在休息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时会出现端坐呼吸,表现为平躺时呼吸困难,不得不半躺或者坐着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表现为夜晚熟睡后,因为胸闷、呼吸急促而被迫坐起。
咳嗽、声音嘶哑
左心房极度增大压迫支气管或喉返神经,可引起咳嗽、声音嘶哑。
咳嗽常为卧床时干咳,在冬季明显。
咯血
咯血指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出血,血液通过咳嗽动作咳出口腔。
可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可为血性痰或血丝痰,也可为突然咯大量鲜血。
其他症状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两侧颧骨部位(眼睛外下方)呈紫红,口唇青紫。
并发症
心房颤动:可出现心悸、胸闷、乏力、呼吸困难、头晕,甚至晕厥等。
急性肺水肿:可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咳粉红泡沫样痰、强迫端坐位、发绀(口唇、指甲青紫)、烦躁不安、大汗等。
血栓栓塞:包括发生在脑、四肢、脾、肾、肠系膜等的体循环栓塞和肺栓塞,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脑栓塞可出现呕吐、昏迷,甚至死亡。
心力衰竭: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皮肤黏膜青紫,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以及下肢等下垂部位水肿等。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者可出现高热、怕冷、寒战、极度虚弱、疲劳等;亚急性者可出现轻度虚弱和乏力、间歇低热、肌肉酸痛等。
肺部感染: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胸痛、全身不适等。
就医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常规体检发现二尖瓣狭窄,或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乏力、心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突发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及心跳停止情况,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同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二尖瓣狭窄常发生于风湿热患者,需特别注意。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主要症状是什么?
是否出现咳嗽、咯血?
是否出现呼吸困难?
是否出现声音嘶哑?
症状的诱发和缓解因素是什么?
一天中这些症状大概出现几次?持续多久?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有风湿热病史?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是否有其他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血生化
心肌酶
超声心动图
胸部X线检查
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类: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
利尿药:呋塞米、氢氯噻嗪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多有风湿热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咯血等症状。
体征:可发现“二尖瓣面容”、心脏杂音
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评估全身状况,排查病因及鉴别诊断。
包括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
可观察肺部、心脏、血管的结构、形态有无异常,帮助诊断本病。
观察到梨状的心影,提示为“二尖瓣型心脏”。
注意事项
检查有放射性,备孕或已怀孕的女性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检查时避免携带金属物品,如项链等。
超声心动图
是确诊二尖瓣狭窄和评估病情的可靠方法。
不仅可发现心脏、血管等结构与功能异常,还可详细观察二尖瓣等瓣膜的结构与功能,测量二尖瓣瓣口面积。
注意事项
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暴露胸部。
检查时会在检查部位皮肤涂抹耦合剂。一般情况下,耦合剂对皮肤没有损伤。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一定的体位,避免乱动。
检查后可将耦合剂用纸巾擦除。
心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波形变化,了解心脏电活动的发生、传导等情况。
能辅助诊断和排除其他心脏疾病。
出现“二尖瓣型P波”,提示本病。
注意事项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去除身上的电子产品、手镯等。
检查时暴露前胸、双侧手腕和脚腕的皮肤,按照医生要求摆好体位,保持均匀呼吸,避免活动。
分度
根据二尖瓣瓣口面积(MVA),二尖瓣狭窄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狭窄:MVA为1.5~2.0cm2
中度狭窄:MVA为1.0~1.5cm2
重度狭窄:MVA<1.0cm2
鉴别诊断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相似点:都可有风湿热病史,以及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不同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由主动脉瓣本身病变、主动脉根部疾病引起,单纯根据症状难以鉴别,根据典型的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鉴别。
左心房黏液瘤
相似点:都可有呼吸困难等症状。
不同点:左心房黏液瘤引起的呼吸困难持续存在,无体力活动时也可存在,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可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长时间无症状者,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有症状者,需要积极治疗,可采取药物治疗、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减少体力劳动、剧烈运动。
饮食中注意控制钠盐摄入。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针对症状用药,并不能解除狭窄瓣膜对于血流的阻碍。
改善心衰引起的呼吸困难,可口服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利尿药。
控制风湿热活动,可应用长效青霉素。
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
适应证
二尖瓣瓣口面积(MVA)<1.5 cm2时,可以考虑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最终是否进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取决于症状、瓣膜解剖条件、其他瓣膜病变、心功能、外科手术风险等多种因素。
手术方式
介入手术
主要为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是经静脉应用聚乙烯球囊导管扩张二尖瓣狭窄的方法。
优点是安全、有效、创伤小、康复快等。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者,在无左心房血栓或中、重度二尖瓣反流,且瓣膜解剖条件合适(瓣叶情况良好)时,此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
有以下情况者,不可采取介入手术治疗。
左心房血栓。
中、重度二尖瓣反流。
合并严重的主动脉瓣疾病、严重的器质性三尖瓣狭窄、严重的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合并瓣环扩大。
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疾病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
严重瓣膜钙化或者交界处钙化。
外科手术
已逐渐被介入手术替代。
包括闭式交界分离术、直视下交界分离术和二尖瓣置换术
主要手术方式为二尖瓣置换术,闭式交界分离术(少用)和直视下交界分离术主要用于无条件开展PBMC时。
手术并发症
手术后可能出现二尖瓣再狭窄、瓣周漏、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形成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无症状的二尖瓣狭窄,10年生存率>80%。
一旦出现严重症状,10年生存率仅为0~15%。
在二尖瓣狭窄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心力衰竭占60%~70%,体循环栓塞占20%~30%,肺栓塞占10%,感染占1%~5%。
危害性
可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咯血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还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可以引起心房颤动、急性肺水肿、血栓栓塞、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让病情更加复杂,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营养均衡,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饮食。
适当控制钠盐摄入。
建议少食多餐。
避免饮酒。
运动管理
坚持适量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等。或按照医生要求合理运动,控制运动时间,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运动时注意安全,控制运动强度,不可进行剧烈运动。
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须立即停止运动。
生活管理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保持健康的体重。
避免吸烟。
心理支持
避免情绪激动,以及过度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可通过听轻音乐、与亲友聊天、读书、看剧情舒缓的影视剧等方式缓解压力。
严重时可到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
安全用药
应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可自行随意加药、减药、换药等。
用药期间出现任何不适,都应及时就诊。
随诊复查
定期复查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助于医生及时了解治疗效果,确定是否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无症状的重度二尖瓣狭窄、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C)术后患者,应每年随访。
中度二尖瓣狭窄患者,应每1~2年随访。
轻度二尖瓣狭窄患者,应每3~5年随访。
随访时需要做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
患有风湿热者,应积极治疗,避免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
改善生活习惯
生活中要注意室内的环境,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减少接触病原体的机会。
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进行慢跑、游泳等运动,以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服。
日常应注意营养搭配,清淡饮食,规律作息,戒烟戒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