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丁型病毒性肝炎
概述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病,主要损害肝脏
可能会有食欲缺乏、乏力、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黄疸、肝掌、蜘蛛痣等表现
病因为感染丁型肝炎病毒,同时或曾经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可使用药物治疗,终末期使用肝移植治疗
定义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损害肝脏。
丁型肝炎病毒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因此常存在二者同时感染。
乙型病毒性肝炎同时存在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时更容易转为慢性,并可使病情加重。
流行病学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地中海沿岸国家、中东地区、非洲及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
中国各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中,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0%~32%,北方偏低,南方较高。
传染源:主要是已经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感染丁型肝炎病毒者。
传播途径
经血和血制品传播:是最重要的途径,包括输注来源不明的血制品,注射、刺伤、剃须、刷牙、修脚、文身、扎耳环等可造成皮肤、黏膜的微小破损,如果接触带有病毒的血液就可能发生感染。
性接触传播:没有防护的性接触可能会造成感染。
母婴垂直传播:极为少见。
易感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特别是多次输血或血制品,以及静脉药瘾者等。
分型
根据病程长短可以分为:
急性丁型病毒性肝炎,即感染后病程不超过6个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即感染后病程在6个月以上。
病因
致病原因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是感染丁型肝炎病毒。
发病机制
丁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可以加重病情,并容易慢性化,但具体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确。
重叠感染是指原来已经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之后又感染丁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损伤肝脏的机制可能有两种:直接损伤肝细胞,免疫损伤。
症状
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后潜伏期约为6~12周,重叠感染潜伏期约3~4周。由于二者关系密切,因此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也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有关。
急性丁型病毒性肝炎
潜伏期过后部分发生急性肝炎,出现以下症状。
乏力。
容易疲劳。
食欲缺乏。
恶心呕吐。
厌油。
上腹部不适。
腹胀。
右上腹痛。
发热,部分为38°C以下的低热,少数超过39°C。
黄疸:表现为皮肤和白眼球(巩膜)发黄,小便发黄或呈浓茶样等,可伴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可能会出现两次。
少数有手掌暗红(肝掌)及皮肤上有压迫后退色的红痣(蜘蛛痣)。
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或者在原来已经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基础上又感染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都可出现上述症状。但重叠感染时症状相对较重,甚至可能会导致重型肝炎
慢性丁型病毒性肝炎
如果出现急性肝炎后6个月依然有肝炎表现,肝功能有异常,可认为发生了慢性化。慢性丁型病毒性肝炎轻症者可能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出现症状者可表现如下。
乏力。
食欲减退。
腹胀。
恶心呕吐。
皮肤黝黑。
皮肤、白眼球发黄,尿液颜色加深。
易发生出血,如刷牙时口腔出血。
蜘蛛痣。
肝掌等。
重型肝炎
深度黄疸。
严重胃肠道反应,频繁呕吐。
极度乏力,可伴有持续高热、行为异常、嗜睡、甚至昏迷。
出血倾向明显,容易发生牙龈出血、出现皮下出血点等。
并发症
丁型病毒性肝炎如果转为慢性,可引起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等并发症。
就医
需要就医的情况
如果出现乏力、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黄疸、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如果曾经患过乙型病毒性肝炎,又出现类似症状,应当及时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者还要办理备案手续。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有什么不舒服?
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有没有减轻或者加重?
有没有输过血或接触过他人的血液?
有没有过无保护性接触?
有没有得过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情况如何?
有没有接种过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是否做过检查和治疗?有没有药物过敏?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得了什么病?
检查什么时候可以出结果?
需要治疗多久?
需要复查吗?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密切接触过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人,或者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曾经输血,或接触过血制品。
临床表现
有发热、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尿液、皮肤、巩膜等发黄,颜色可逐渐加深。
实验室检查
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主要是检查血液中的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它是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阳性结果是诊断丁型病毒性肝炎的最常用依据。
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时,抗丁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可以持续呈阳性,水平可以反映丁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
血生化
血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γ-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胆碱酯酶等指标。
血生化检查需要空腹,检查前一晚晚饭后需要暂时禁止饮食,直到抽血完成。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最常用的指标,损伤程度越重,升高幅度越大。
血清胆红素:肝细胞损害可以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肝衰竭会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的特殊现象。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肝脏可合成白蛋白,如果白蛋白水平下降,说明肝脏合成功能受损。随着病情加重,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可逐渐下降。
γ-谷氨酰转肽酶: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会出现轻、中度升高,如果发生胆汁淤积,可明显升高。
血清碱性磷酸酶:主要经过肝胆系统排泄,产生过多或排泄受阻都可出现升高,可以借此观察病情发展、治疗情况。
总胆汁酸:肝细胞损害或出现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时,可升高。
胆碱酯酶:能反映肝脏储备功能情况。
丁型肝炎病毒RNA检测
主要是检测血液中丁型肝炎病毒RNA,阳性结果是确诊的直接证据。
除了可以诊断之外,还可以帮助判断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后。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肝脏影像学检查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就是腹部超声
优点是操作简单,检查方便,没有创伤,结果直观;缺点是容易受到设备、身体位置、操作者技术和经验等限制。
腹部超声可以判断肝、脾的大小和形态,肝脏内重要血管情况,以及有没有占位性病变。
CT
CT是一项放射性检查,可以观察肝脏形态,了解有无肝硬化、占位性病变等。
如果发现占位性病变,还能大致判断良、恶性。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没有放射性,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肝脏组织结构变化。
借助显影剂、动态增强扫描等,可更有效地区分占位的良、恶性。
其他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取肝脏组织进行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可以了解肝脏炎症等变化情况,并且可以帮助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区别。
可以检测组织内丁型肝炎病毒RNA,阳性结果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丁型病毒性肝炎需要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炎,如其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进行区别。出现黄疸者,还需要与其他原因导致的黄疸进行鉴别。
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炎
相同点:都可能会出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
不同点:丁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可以作为与鉴别的依据,一般同时会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帮助排查。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可发现服用会造成肝损伤的药物、过量饮酒等情况,也可以帮助鉴别。
其他原因导致的黄疸
相同点:都可能会出现黄疸,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胆红素水平异常。
不同点:其他黄疸可能由于药物、感染、胆囊炎胆石症胰头癌、肝癌等导致。丁型病毒性肝炎可能有发热、食欲缺乏、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他黄疸则有原发病的症状。丁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可进行鉴别。
治疗
丁型病毒性肝炎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终末期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肝移植,同时还需要减少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丁型病毒性肝炎复发。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α干扰素
是目前唯一批准治疗慢性丁型肝炎的药物。
有助于抑制丁型肝炎病毒RNA(HDV-RNA)复制,可使部分血清HDV-RNA转阴。
但用药剂量较大、疗程较长,疗效有限。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α-2b
均可用于治疗慢性丁型肝炎(CHD)。
治疗过程中出现HDV病毒载量、HDV-IgM抗体滴度、转氨酶水平、HBsAg滴度逐渐下降,可按需要延长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尽管对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HDV-RNA并无影响。因其能逐步降低HBsAg的浓度,长期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可能存在潜在效益。
新型药物
Lonafarnib
可以抑制编码蛋白L-HDAg羧基末端CXXX盒的法尼基化,阻断HDV装配、减少病毒颗粒释放入血,从而达到治疗CHD的作用。
目前该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Myrcludex B
可特异性地抑制包膜蛋白HBsAg与人牛黄胆酸钠共转运多肽(hNTCP)结合,阻断HDV进入细胞的过程,减少肝细胞的新发感染,发挥抗病毒作用。
终末期丁型肝炎
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采用联合方案(移植前和移植后给予抗病毒药物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丁型病毒型肝炎复发率。
肝移植
对于终末期的丁型病毒性肝炎,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肝移植手术是切除病变肝脏,并移植入健康肝脏。
健康肝脏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可以在移植后逐渐生长,使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肝移植时需要使用联合方案,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丁型病毒性肝炎复发率。
预后
治愈情况
如果丁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病程可能相对较短,大多在12周内恢复,2%的同时感染会发展为慢性。极少数由于同时重度感染,可能会发展成重型肝炎
重叠感染可能会加重原来的病情,70%~90%的急性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会转为慢性。
危害性
丁型肝炎病毒有传染性,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总体而言,同时或重叠感染丁型肝炎病毒,与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相比,更容易转为慢性或发展为重型,而且会缩短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时间。
无症状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发生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后,大部分会转为慢性。转为慢性者常病情较重,15%在1年内发展为肝硬化,70%缓慢发展为肝硬化,15%可能会自行缓解。
日常
日常生活
生活习惯
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药物代谢多需要经过肝脏,因此切勿自行服用其他药物,或者改变用药剂量。
不与丁型病毒性肝炎者共用剃须刀、指甲钳等物品,避免接触其血液。
不涉及血液的一般接触不会造成传染,家人、朋友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要歧视。
被血液等污染的衣物,应当单独清洗。
出现皮肤瘙痒时,不要用力搔抓皮肤,防止出血和感染。
可以用清水清洗皮肤,洗澡时不要用力揉搓皮肤,或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洗剂。
乏力、发热时最好卧床休息,等身体逐渐恢复后再下床活动。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疲惫。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时间不要过长,不感到疲劳即可。
在传染性消失前,避免性行为,或坚持使用安全套。
饮食
三餐规律、少食多餐,严禁暴饮暴食,八分饱即可,维持适宜体重。
由于肝脏功能受损,饮食需要避免油腻,不吃高盐高脂食物,如肥肉、油炸、烧烤腌制食物等。
优先选择低脂食物,如可多摄入低脂牛奶或酸奶(一天1~2杯)、豆类、鸡蛋清(全蛋每周不超过3个)、去皮鸡肉或鱼虾类(一天一个扑克盒大小)。
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做菜时使用花生油、橄榄油、玉米油和豆油等。
主食不要局限于精白米面,交替变化吃各类粗粮、杂豆、薯类。
少吃高糖食物,尽量少吃白砂糖、糖果、甜饮料、糕点、浓缩果汁、果酱、蜂蜜等。
多吃蔬菜(每日约500克,即1斤),尤其是绿叶蔬菜;每天吃约1个拳头大小的水果。
戒酒,防止酒精进一步损伤肝脏。
遵医嘱补充维生素。
严禁摄入霉变食物、不合格饮水等。
定期复诊
慢性感染者需要每6个月复诊。
接受抗病毒治疗者,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按照医生要求复诊,一般是第1个月内每1~2周复查1次;治疗开始后前3个月,每个月复诊1次;病情稳定后可以每3~6个月复诊1次。
停药后3个月内每个月复查1次肝功能,之后每3个月检查1次。
如果有肝硬化,应当每3个月复查1次甲胎蛋白腹部超声等。
心态调整
慢性肝炎治疗周期长,需要有客观的认识,保持乐观心态并坚持治疗。
预防
预防丁型病毒性肝炎包括两个方面:防止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防止丁型肝炎病毒在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之间传播。
注射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可以保护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群,进而防止发生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如果要接受打耳钉、文身、注射等可能会损伤皮肤、黏膜的操作,应当去正规场所,规范的消毒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如果身上有伤口,需要包扎好,防止沾染别人的血液或其他体液。
不与他人共用指甲刀、水杯、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
与健康情况不明的性伴侣接触时,坚持使用安全套。
清理卫生情况不明的个人用品时,戴好手套。
医务工作者、酒店及医院的清洁人员,在工作时要注意遵守操作规范,戴好手套,并保护好皮肤及伤口。
拒绝吸毒,共用针头可能会导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甚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确诊乙型病毒性肝炎后,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防止传染给他人:
不可以给他人食用自己咀嚼过的食物。
不可捐献血液、器官、精子、卵子等。
坚持避免性行为或使用安全套。
不从事法律禁止从事或无健康证不能从事的工作。
保护自己的皮肤等,防止血液等沾染其他物品或人。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毛巾、指甲刀、剃须刀等个人卫生用品。
如果想怀孕,需要咨询医生。怀孕期间按照医生的要求治疗。
分娩前应当如实告诉医生,以便保护新生儿和医务人员,新生儿出生后规范使用免疫球蛋白和接种疫苗。
提醒可能会接触到血液的人。
坦诚地告知朋友、家人等经常接触的人,并提醒他们接种疫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