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
概述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可有心悸、颤抖、出汗、饥饿感,甚至昏迷等症状
可由饥饿、药物、疾病、剧烈运动等引起
需要立即补充葡萄糖,并根据病因进行药物、手术等治疗
低血糖症是什么?
定义
低血糖症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血浆中葡萄糖水平降低,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并且当血浆葡萄糖浓度升高后,相应症状和体征也随之消退。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为血糖低于2.8mmol/L(毫摩尔/升),而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
分型
根据病因划分
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可能与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使用不当、进食过少等有关。
根据严重程度划分
轻度低血糖:仅有饥饿感,一过性出汗、心悸,能够自行缓解。
中度低血糖:心悸、出汗、饥饿明显,可有手抖、头晕,需要补充含糖食物方可纠正。
重度低血糖:在中度基础上出现中枢系统供能不足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死亡。
发病情况
低血糖症可发生在非糖尿病患者,也可发生在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症是糖尿病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每100例患者每年大约可发作9~120次。
低血糖的危害有哪些?
低血糖发作时可能会影响患者意识,增加骨折、摔伤等意外的发生率。老年人的低血糖发作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
严重的长时间低血糖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脑细胞损伤。如果低血糖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脑细胞将受到严重的伤害,可导致痴呆,甚至死亡。
怎么判断自己是低血糖?
判断是不是低血糖,可以结合症状及血糖测定结果等来综合判断。
低血糖时可能会出现出汗、饥饿、颤抖、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供糖后上述症状可以迅速缓解。
同时,可以测量血糖数值,非糖尿病患者成人血糖<2.8mmol/L,糖尿病患者≤3.9mmol/L可协助诊断。
低血糖症饮食注意什么?
有低血糖病史以及患有糖尿病者,三餐一定要按时吃饭,平日应随身携带一些高糖食物,如糖果、巧克力等。如果出现心慌、手抖、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补充糖果等,对于意识不清者,切忌喂食以避免窒息。
低血糖是糖尿病的前兆吗?
低血糖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但出现低血糖并不一定提示会患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可能会出现低血糖,表现为餐前饥饿感、心悸、出汗,这是因为糖尿病前期多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也就是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为了更好地控制好血糖,胰岛细胞“拼命”生产胰岛素,从而当血糖达到最高点下降过程中,遇到了胰岛素的分泌高峰,就可能会出现餐前低血糖。
病因
致病原因
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
以下因素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有关。
降糖药物使用不当,如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使用过量。
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
未进食就进行运动,或运动量增加。
摄入酒精,尤其是空腹饮酒。
非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
以下因素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有关。
药物
相关疾病
其他疾病:胰岛素瘤、胰岛细胞增生症、胰岛素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婴儿常见疾病: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
手术
胃切除术后发生倾倒综合征,引起低血糖。
其他
饥饿、减肥、空腹大量饮酒、重度腹泻、运动过量等。
发病机制
低血糖症发病的中心环节为血糖的来源小于去路,包括身体的葡萄糖摄入减少、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减少和/或身体组织消耗利用葡萄糖增多两个方面。
血糖来源减少
糖摄入不足:无法满足人体需要,如饥饿、消化吸收不良等。
糖生成不足:肝糖原合成储备不足,糖原分解减少、糖异生障碍等,如发生肝硬化、肝癌等。
血糖去路增加
糖消耗增多:糖消耗过多,未及时补充,如剧烈运动、重度腹泻、肾性尿糖、恶性肿瘤等。
糖转化过多:胰岛素过量,体内的糖被转化或消耗,导致血糖下降,如胰岛素瘤。
症状
低血糖症的症状多样,严重程度与病因、血糖下降速度、发病频率、个体差异有关。可有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症状。
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多由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而引起相关症状。
如心慌、颤抖、出汗、乏力、饥饿、一过性黑矇、感觉异常、面色苍白、焦虑、颜面以及手足皮肤感觉异常、皮肤湿冷、恶心、呕吐等。
中枢神经症状
由于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症状,并随着低血糖时间延长和加重。
初期:精神不集中,思维语言迟钝、头晕、嗜睡、步态不稳、视物不清,可有幻觉、躁动、易怒、行为怪异。
进而皮质下功能受到抑制:躁动不安、甚至强直性惊厥。
进一步发展:昏迷,各种反射消失。
低血糖持续得不到纠正,症状持续不逆转甚至死亡。
特殊表现
未察觉低血糖综合征
是1型糖尿病中较为危险的并发症,无自主神经症状,迅速出现惊厥或昏迷。
容易发生在1型糖尿病5~10年及以上、采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过度疲劳、大量饮酒、使用某些治疗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药物患者中。
低高血糖现象
是1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与胰岛素过量使用有关。
通常在晨间睡眠时发作,苏醒后因升血糖激素作用而出现高血糖,可被认为是胰岛素使用不足导致。
增加胰岛素剂量而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症,甚至昏迷。
低血糖后昏迷
血糖浓度恢复正常且维持30分钟以上神志仍未清醒。
不典型表现
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发生空腹低血糖症时,尤其是长期发作的患者可出现极不典型的横着。
婴儿:可表现为多睡、多汗,甚至急性呼吸衰竭。
老年人:常以性格改变、失眠、多梦、噩梦或窦性心动过缓等。
就医
就医科室
内分泌科
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非糖尿病患者测量血糖≤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时。
反复出现饥饿、头晕、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症状时。
急诊科
如出现意识不清、反应迟钝、嗜睡、昏迷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记录血糖测量时间及血糖数值,供医生参考。
建议随身携带硬质糖块、巧克力等,以免就医过程中发生低血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第一次发现血糖异常是在什么时间?血糖值是多少?
是否时常有心悸、颤抖、出汗、饥饿感觉?
近半年体重有没有变化?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是否有人有糖尿病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大量饮酒史?
是否患有糖尿病、肝硬化、肾衰竭、高血压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双下肢动静脉超声、肝胆胰脾双肾超声、腹部CT、腹部磁共振检查
其他检查:心电图、眼底检查、肌电图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双胍类:二甲双胍、苯乙双胍
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提供详细的病史有利于医生诊断,如糖尿病史、糖尿病治疗史、运动情况、进餐情况、用药情况等。
临床表现
低血糖症状,如出汗、饥饿、感觉异常、颤抖、焦虑、心悸、面色苍白等。
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
实验室检查
血糖测定
可测定血液中血糖的含量。
是确诊低血糖症最基本的检查。非糖尿病患者成人血糖≤2.8mmol/L,糖尿病患者≤3.9mmol/L可确诊。
胰岛素测定、血清C-肽测定
测量血清胰岛素、C-肽含量。
胰岛素测定可证实有无胰岛素分泌异常;血清C-肽测定结合胰岛素测定,可协助判断胰岛素来源。有助于明确病因。
72小时禁食试验
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胰岛素瘤。
注意事项:试验期间应遵医嘱停用某些药物。
影像学检查
经腹超声、腹部CT、腹部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胰腺等腹部器官。
胰岛素瘤时检查结果可出现异常。
注意事项:
经腹部超声时按照医生要求暴露腹部皮肤,并保持放松;检查时会涂抹凝胶,此凝胶对身体无害;检查后可用纸巾将凝胶擦去。
腹部CT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或耳钉、皮带、手镯等。
腹部MRI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鉴别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似点:都可有头晕、黑矇、颤抖、头痛、癫痫等症状。
不同点:低血糖症无脑血管异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糖检查无低血糖。可通过血糖检测、头部MRI等检查疾病。
贫血
相似点:都可有面色苍白、黑矇、头晕等症状。
不同点:贫血检查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含量低,低血糖症一般无血红蛋白减少。可通过血常规、血糖检查等鉴别。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相似点:出现昏迷。
不同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呼吸有酮味(烂苹果味)、血压低而尿量多,血糖>11mmol/L,查动脉血气可有酸中毒。而低血糖症表现为血糖低。可通过血生化等鉴别。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相似点:出现昏迷。
不同点: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检查血糖可发现高血糖。可通过血生化等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低血糖发作时需要快速补充葡萄糖,并及时寻找原因,进行对因治疗。
治疗方法
紧急处理
轻度低血糖症(意识清楚)
及时补充糖果、含糖饮料、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面包、馒头等)即可纠正。
但需要注意避免食用含果糖的食物,其不能用于纠正低血糖症。
15分钟后监测一次血糖,如果血糖仍未升高到正常值(糖尿病患者为3.9mmol/L,非糖尿病患者为2.8mmol/L),或症状无缓解要继续补充糖,如果低血糖症状反复发作及时去急诊就诊。
重度低血糖(意识不清)
发生意识不清、昏迷需要立即去急诊就诊,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大多数患者迅速清醒。
需要注意的是:神志不清者,切忌喂食以避免窒息。
病因治疗
药物引起的低血糖症需要停用相关药物。
预后
治愈情况
低血糖症一般及时补充葡萄糖就可纠正,大部分在15分钟后就可缓解。
药物引起的低血糖症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就可缓解。
低血糖病因众多,某些无法治愈的疾病引起的低血糖,可反复发作,如恶性肿瘤、先天酶缺陷等。
老年人的低血糖发作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低血糖可影响意识,会增加骨折、摔伤等意外的发生率。
严重的长时间低血糖会导致永久性的脑细胞损伤。如果低血糖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脑细胞将受到严重的伤害,可导致痴呆,甚至死亡,即使在治疗后脑组织也不能恢复到正常。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一定要按时吃饭,特别是早饭。
有低血糖史者或糖尿病者应随身携带一些高糖食物,如水果糖、奶糖、巧克力等。
生活方式管理
避免节食、过度减肥。
学会识别低血糖的症状,有不适立即补充糖。
避免空腹大量运动。
血糖监测
经常发生低血糖者应注重血糖监测,可选择正规厂家的家用血糖仪监测。
具体使用需按照说明书进行,一般采血前要洗净双手,并给采血的手指消毒,测完后按压止血。
预防
一般人群预防
规律进餐,一日三餐,尤其避免不吃早饭。
不要为了减肥长期节食。
避免空腹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爬山等。
定期体检,关注血糖,查看有无异常。
特殊人群预防
糖尿病患者
外出时,要随时携带糖果或含糖饮料,出现心悸、饥饿等症状要及时补充糖。
充分了解自己使用的降糖药物,不能随意更改降糖药物及其剂量。
活动量增加时,要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并及时加餐。
容易在后半夜及清晨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晚餐适当增加主食或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
速效或短效胰岛素注射后应及时进餐。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
避免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
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后,避免立即运动。
其他特殊人群
胃部手术者:术后可经口进食后,饮食要少量多餐,少进汤类、低糖类食物,适当增加脂肪、蛋白质食物。
孕妇:应避免空腹。
新生儿:在产后30分钟内及时喂奶。
其他:如果有甲状腺功能不全或者肝脏疾病,要及时治疗,按时服药。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